标题 | 民族音乐节与“旅游+”时代的融合与发展 |
范文 | 于艺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了物质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综合国力也显著提升,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继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还需要高度的精神文明,只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轨发展,社会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才会进一步提高。纵观一些音乐节,蹭热点、主打名人效应的特点比较突出,而真正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的音乐节却非常小众,更别提票房收入,这是令人遗憾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发展中国的特色文化,就必须从本民族出发,让中国本民族的音乐走入寻常百姓家,使中国音乐得到普及、提升和发展。相信只要坚持,民族音乐节一样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提升城市形象,也可以让我们的观众在消费音乐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追星的层面,而是真正爱我们自己的音乐。 [关键词]民族音乐节;旅游;时代的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6-0077-03 近年来,我们惊喜地发现各地都在逐年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音乐节就是其中的一种,且举办的动机呈现出不仅与音乐相关,更是与旅游以及经济社会紧密相连,一些音乐节更是被做成了品牌,极好提升了当地的城市形象,成为当地的特色经济。 一、国内具有品牌效应的音乐节 (一)迷笛音乐节 “迷笛音乐节”(Midi Festival)是由中国地下摇滚乐队的发源地——北京迷笛音乐学校 创办的国内第一个原创音乐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现代音乐最响亮的品牌之一。每年都有几十支国内外的知名乐队受邀参加演出,更有几万狂热的乐迷从全国各地蜂拥而来,迷笛又被称为中国的“伍德斯托克 ”。目前为止,音乐节已经连续举办了38届,每一届都有不一样的主题,曾被《纽约时报》评为中国最好的音乐现场。 (二)草莓音乐节 “草莓音乐节”是国内音乐厂牌摩登天空继“摩登天空音乐节 ”之后,于2009年创办的另一音乐节品牌,比之“摩登天空音乐节”,“草莓”的气质更为多元,更具有春天、浪漫、爱的特质。草莓音乐节主要是为了吸引非专业乐迷的眼球而举办,主张培育广阔的音乐市场,因此音乐风格比较丰富,举办期间我们既能看到国内乐队的身影,更能听到国际乐队的声音。 (三)张北草原音乐节 张北草原音乐节创办于2009年,自2013年起,由杨澜掌管的阳光媒体集团 正式接棒张北草原音乐节的全面运营及管理。张北草原音乐节倡导低碳生活、崇尚大自然,开创的汽车露营方式吸引了大批自驾人士。2017年,它以3天30万人次的实际到达人数打破了亚洲纪录,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户外音乐节。 (四)长江钢琴音乐节 长江钢琴音乐节创办于2011年,根据我国钢琴艺术发展的实际,坚持专业性、权威性、艺术性和普及性的有机统一,不断探索、创新、完善和发展,展示和推出很多优秀的钢琴艺术成果。它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宜昌市人民政府主办,其间吸引了大批我国钢琴界的大咖,并由此打造出了长江钢琴这个民族品牌,成功将钢琴制造业纳入了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中,成为中国学术性比较强的音乐节之一。目前,主办方正在计划做一个开放性的音乐空间,将音乐会、音乐表演、音乐餐厅以及音乐人才孵化基地整合在一起,逐渐升级它的规格,直至走向世界。 二、国内音乐节现状 我国现存音乐节主要有政府主办、政企合办、企业主办、媒体主办和其他单位主办这五种类型。[1]历经了十多年的发展,国内的音乐节从政府层面来说已从不理解、不支持走向了扶持发展、共融共生的道路,甚至在2010年,由政府主办的音乐节占据了市场50%的份额。但从市场发展的角度出发,它终究会回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这条路上来,这是市场的需要,且从联动模式上看,政府直接参与产品的销售与推广是不切实际的。但政企一条心是必由之路,也只有这样,才有助于继续让音乐节的举辦在专业化连锁、文旅互动、衍生产品以及城市形象打造方面开创出新局面。目前,用于开发专业化连锁的有草莓音乐节,用于文旅互动的有张北草原音乐节,用于衍生产品的有长江钢琴音乐节,用于提升城市形象的有迷笛音乐节。这些音乐节的成功举办,都可以为国内现场音乐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以便于补齐短板、发挥长处,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从盈利层面来看,我国的音乐节主要有“票房+赞助”、品牌运营、交易平台三种类型,从经营的角度出发,任何投资大于利润的项目都不可能盈利。据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国内真正实现盈利的音乐节仅仅两成,但为什么近年来音乐节的举办会激增呢?票房收入早已不是音乐节的主要收入,无论哪种模式,实际上它都可以精准对接当地的旅游、住宿、餐饮产业,且可以获得包括广告赞助、直播版权、衍生产品等多渠道的收入,文旅互动的模式,已经越来越被认可。但要想继续往前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克服,其中比较突出的短板就是主办方的服务和管理。无法预测的人流量让主办方根本无法调配酒店住宿,导致一床难求的局面,甚至用于摆放临时帐篷的地方也没有,更不要说提供相应的生活服务了,这严重阻碍着音乐节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交通管制方面,由于大量观众的到来,导致严重的塞车现象,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且网络服务、充电服务以及餐饮服务都跟不上的话,也会引来骂声一片,所以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是当务之急。但愿今后国内的音乐节可以从整体出发,让观众的体验是高质量的、多元化的,不要因为组织不当、管理欠缺而影响整体。除此之外,希望看到国内的音乐节可以不是千篇一律地蹭热点,主打名人效应,更可以是从音乐质量本身出发,提升学术性,彰显主流价值观,用中国自己的音乐精品吸引更多国人的眼球。 三、举办民族音乐节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东方大国,民族文化素材如浩瀚大海,但大多数情况下却不能得到年青一代的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初,流行音乐的大门被打开以后,年轻人被耳语似的歌声深深地吸引,所听所唱都是它,真正去关注民族艺术种类的永远都只是小众,在倡导文化自信的今天,这样的现状实在让人担心。如何可以让民族音乐走入寻常百姓家,提升民乐人的经济收入和社会价值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关注。他們需要一个展示的平台去施展才华,展现他们手中民族乐器的魅力,但很多时候,他们的演出只能是在田间地头,既没有好的舞台,也没有好的团队,更没有渠道和经济能力让他们继续提升水平。长此以往,即便是对此感兴趣的群众也只能是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走不出他们生活的圈子,也无法与更多同类型的艺术品种进行沟通和交流,注定只能孤芳自赏。 另外,从就业上看,很多读到硕士毕业的民乐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局面,他们当然愿意学以致用,但却没有合适的岗位供他们选择。他们和其他艺术生一样只能去中小学教书育人,当然他们可以在岗位上培养祖国未来的国乐人,但繁重的教学和行政工作却一直压抑着他们。理解他们的人知道音乐课和专业课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一个是素质课程,一个是技术课程,虽然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但本质上却有着不同,加之平时的考核又多半是从所授课程上出发,衡量的标准也是素质课程本身,导致他们只能逼迫自己去适应,从而渐渐丢掉了自己的专业,更别提培养未来的民乐人。如果有一种良好的机制让他们可以在本专业就业,且能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收入,他们本可以做得更好的,而民族音乐节的举办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在打造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可以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让人才更加可以向专才发展,而不仅仅是通才。 四、举办民族音乐节的构想 (一)举办民乐队为民族声乐伴奏的声乐赛事 从民族声乐的溯源上说,民族声乐最初的伴奏采用的就是民族乐器,这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重要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的音乐形式,也是一种培养民族声乐人才的重要途径。[2]中国的歌唱艺术历史悠久,从《诗经》到《楚辞》,从宫廷艺术中的相和大曲到民间艺术中的曲子小调,甚至在祭祀和宗教音乐中都可以看到民族乐器的身影。但1919年巴黎和会上由于中国外交的失败而引发的五四运动却给中国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学堂乐歌的大面积发展、风琴和钢琴的流入,让伴奏形式逐渐开始西化。且随着西方和声与曲式的引入,中国音乐家开始了一系列的中西作曲手法的探索和实践,也涌现了大量具有西方色彩的音乐作品。这也直接导致了歌唱艺术伴奏乐器的改头换面,虽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及新民主主义时期,民族乐器为民族声乐伴奏有过短暂的复兴,但伴奏带大行其道,钢琴伴奏大显身手的局面却一直持续。目前,在学术界,我们已经可以听到不少学术人士复兴民族声乐采用民族乐器伴奏的声音,这是一个好现象。因为虽然在声乐演唱中运用钢琴伴奏非常方便,但在表现浓郁的民族风格以及地方特色作品时,律制上采用十二平均律的钢琴有时表现起来却显得力不从心,如果有一场主打民族乐器伴奏的声乐赛事,不仅可以让民族声乐学生更好地接受和传承中国民歌,认识中国民间特有的民族乐器,还能让作品的表现力更加入木三分。长此以往,对保护和传承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将会大有裨益,在提倡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时代里,这样的赛事一定会在肯定和否定声中开创出民族声乐教学以及民族声乐演唱的新局面。 (二)中国民族乐器视听音乐会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就像一条闪着银光的河,那河里一颗颗五彩斑斓的石头就好比是各民族独特的乐器,而水波和石头的撞击声就是一首首动听的音乐,时而紧凑,时而欢快又时而悠长,让人陶醉。这动听的声音理应让更多人听到,但遗憾的是,它们多半只是孤芳自赏,并没有走入大众的视线。在倡导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今天,作为国人,我们有必要让自己更深入地了解它们,欣赏它们,并渐渐爱上它们,而中西民族乐器视听音乐会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2018年,一档由广东卫视和山西卫视共同打造的国乐推广节目《国乐大典》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虽然作为综艺节目,并没有火起来,但也成功圈粉。更重要的是,它打开了国乐传承的一扇窗,让人们看到了国乐的美,也让人们发现,原来国乐依旧可以很时尚,如果说国乐是一个古代的美女,而国乐新编就像给这位从古代穿越来的美女换上了一件件现代感、流行感十足的时装,依旧是那么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美是人世间一个永恒的话题,而音乐的功效恰恰就是一种美学效应,如果有一种美,可以让人既能感受到它的过去,又可以让人迷恋它的现在,向往它的未来,那一定可以吸引到更多人的眼球。笔者认为,这就是我们做民族乐器视听音乐会中需要做到的,创新、出彩,让老树开新花才是必经之路。只要是拥有美的享受,它可以自由进行嫁接,比如民乐与声乐演唱的嫁接,民乐与西方同源乐器的嫁接、民乐与民舞的嫁接甚至民乐与西方音乐和电声音乐的嫁接、形式上可以追求多种多样。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果我们本民族不注重挖掘、传承和保护,它们就会变成别人的东西,我相信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可以参与其中,多创作、创编好的作品,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三)地方童谣作品研讨会 少年强则中国强,这是我们随处可以看见的宣传语,寓意着我们对祖国未来一代寄予的厚望,也告诉我们教育的确应该从娃娃抓起。但受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和港台文化的影响,现在的孩子崇洋媚外的思想逐渐抬头,再加上现在社会流行音乐盛行,也导致他们对中国传统童谣的接触面越来越有限。儿歌是童年的回忆,是孩子开始于摇篮的教育,它与动画片和玩具相比,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意义,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优质教材。它一般以简单、明了、活泼、有趣的儿童艺术形式向下一代传授历史、自然、科学、风俗、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易学易唱,因此全国各地都在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但这种传承和保护仅仅停留在初始阶段,并没有很好地在中小学、幼儿园当中进行渗透。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代父母在重视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在孩子的艺术教育上倾注了很多,早年学习钢琴是大趋势,但近年来包括童声教育在内的其他艺术培训也开始逐年增多,这应该说是我们艺术培训业欣欣向荣的表现。如果我们的儿童音乐家可以多创作一些童谣作品,甚至形成童谣作品集去向少年儿童普及,浸入社会艺术教育,这肯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它既保护了我们国家各个地方优秀的童谣作品,又丰富了青少年的精神生活,让他们于潜移默化中感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文学写作手法是受益一生的。以北京年俗童谣《过了腊八就是年》为例:“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冻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儿,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从这首童谣里面大家可以很清楚地感知到浓浓的年俗以及文学写作上的排比与押韵,如果有一场这样的创作作品研讨会为孩子们的成长添砖加瓦,无疑是可以得到响应的。但愿此文可以抛砖引玉,让我国童谣作品如现在的古诗词作品一样走入孩子们的生活,从而使中华文明的足迹可以越走越远。 结 语 未来是展现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它相比制造业有着更加突出的竞争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之林不可或缺的保障,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它不应该冷遇唾弃和淡忘,如果我们本民族都不主动保护和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那别人就会捷足先登,我想这种局面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和欣赏到民族音乐之美,让中国的音乐走进寻常百姓家,登上世界殿堂。 注释: [1]王传历.“长江钢琴音乐节”与“长江音乐节”的比较研究[J].音乐文化产业,2019(01):91. [2]周 芳.民乐队伴奏民族声乐:一种传统的音乐表演形式——兼论民乐队用于民族声乐教学的意义[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6(02):180. (责任编辑:刘露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