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山东烟台芝罘咯鞭的表演形态 |
范文 | 秦贺 [摘 要]芝罘咯鞭是山东省烟台市为数不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类项目之一。本文由分析芝罘咯鞭的两种产生观点入手,阐述芝罘咯鞭的双重社会功能,进而从角色装扮与表演流程两个方面说明芝罘咯鞭的表演机制。重点探讨芝罘咯鞭的舞蹈表演特色,提出芝罘咯鞭的舞蹈语汇是以咯为主、舞蹈动律是左右横移、舞蹈构图是对称轴心、舞蹈审美是威武稳健的观点。同时,兼论芝罘咯鞭在当代正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广场健身舞蹈的现状、原因。 [关键词]芝罘咯鞭;烟台开埠;左右横移;威武稳健;咯肩鞭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6-0128-03 芝罘咯鞭的称谓源于中国传统民间舞蹈“地名+形式”的命名方式。芝罘,指隶属于山东省烟台市的芝罘区,该区因其北部坐落中国最大、世界最典型的陆连岛——芝罘岛而得名,《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曾三次到芝罘岛寻求长生不老药,并刻石立碑颂德祈福。咯是烟台方言,读kā,击打的意思。鞭是舞蹈道具,又称霸王鞭、金钱棍、花鞭、连厢等。威武稳健的芝罘咯鞭于2006年11月被列入烟台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烟台民间舞蹈一张亮丽的名片。 一、芝罘咯鞭的社会功能 (一)观点分歧 关于芝罘咯鞭的产生,目前存在不同的说法。第一,据烟台市《幸福镇志》载:“芝罘岛的民间杂耍历史悠久且久负盛名,其中‘咯鞭和‘耍四景最具特色。据称是由清末的一位名叫‘歌子的东北流浪艺人首创,其曲调和动作皆以授徒的形式口手相传。”[1]这是仅存的官方性质的史料记载。芝罘咯鞭艺人王学忠提供了另一种说法:“清朝时,有一条福建商船来北方经商,到烟台时遭遇暴风雨,商船被迫在芝罘岛靠岸。船上缺水少粮,芝罘岛渔民给了他们很大帮助,使他们渡过难关。为表达感激之情,船员上岸与渔民联欢,并传授了磕(同咯)鞭舞。”[2]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力迅速衰弱,禁关令成了一纸空文,由闯关东的移民史可以推断出艺人是完全可以由东北来山东的,加之芝罘咯鞭和黑龙江花棍舞动作有相似之处,我们有理由相信第一种说法。清光绪年间福建船帮商贾在芝罘区兴建的天后行宫(福建会馆),以及福建地区尚存的钱棍舞,证明第二种说法也行得通。到底是东北人传授还是福建人传授,有待更多的有力证据,本文倾向于第一种观点。但无妨做如下推断:芝罘咯鞭来源于清朝后期即1861年烟台开埠前后省外人士的口传身授,距今至少有150年的历史,演变中植根本土,不断融入齐鲁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本土风情的烟台民间舞蹈。 (二)双重目的 芝罘咯鞭的表演,既有祭祀神灵阳主的功能,又蕴含庆祝渔业丰收的目的。以歌舞的形式祀神娱人传于上古,社火在北方汉族地区广为流传,芝罘岛“乡民素有‘耍正月,闹二月的民俗。每逢农历正月,村民们即‘搭台扮耍欢度春节,预祝丰收。每年腊月由会首(相当于村长)组织一部分民间艺人进行排练,谓之‘搭班,到来年正月初三开始‘耍会。首先要到当地的‘阳主庙祭祀,然后走村串庄,边走边耍,一路吹吹打打热闹非凡。从正月到二月‘耍会不断”。[3]战国时期齐国盛行多神崇拜,内陆地区的天、地、人三位神主 以及胶东 半岛的日、月 、阴、阳、四时 五位神主 被齐国国君奉为“八神主”。阳主庙建在芝罘岛阳坡,《史记·封禅书》载:“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四曰阴主,祀三山;五曰阳主,祀之罘;六曰月主,祀之莱山,皆在齐北,并勃海。”[4]咯鞭传入后,民众将其作为祭祀的重要手段,融入祭祀阳主的民俗之中。芝罘岛民众大多靠渔业谋生,正月短暫的闲暇时间,人们通过排演咯鞭,来慰藉辛劳、庆祝丰收,更体现出对现实生活的满足。 二、芝罘咯鞭的表演机制 (一)角色装扮 芝罘咯鞭由四名京剧武生扮相的少年男子持鞭而舞。新中国成立前,咯鞭均由芝罘岛长相俊美、四肢协调的15岁左右的男子表演。舞者头包黄色(或蓝或粉)长方巾打结于脑后,并戴插有粉色(或红)两颗鸡蛋大小绒球的发箍,前额、眼周、腮部、唇部勾红色彩妆,眉毛描粗上挑细收,身穿黑底银边戏曲对襟兵衣和红底银边灯笼裤,肩披约2.5米长、0.15米宽的红色披带并从两侧锁骨处垂于身前(现多用一根约2.5米长的红绦子,围绕上身并在胸前打出一个菱形图案,两条长穗贴紧垂于两腿之间约0.8米),腰扎约0.2米宽的黑色腰箍勒进披带,脚蹬黑色软底靴。霸王鞭鞭长约1米,以竹制成,两端各嵌有两或三枚古代铜钱,舞动时碰撞发声,鞭身用彩色布条包裹或涂上彩纹,鞭的一侧挂有中国结或红色长方巾。清朝咸丰年间京剧正式形成,烟台早在咸丰二年就办起了戏班,特别是咸丰十一年(1861)烟台开埠之后,“自京津南下或由沪宁北上的、自东北进山东的,烟台是必经之地,许多京剧名角儿路过此地,多会拜码头献艺”。[5]舞者京剧武生扮相的情况,也从另一个层面证明了本文关于芝罘咯鞭产生于清朝后期,距今至少有150年历史的推断。 (二)表演流程 芝罘咯鞭的表演按顺序分为出场、中段和收场,由民族乐器和胶东小调伴奏。出场时,乐队无限反复打击乐《急急风》伴奏,一名舞者由上台口上场摆舞姿亮相,引出另外三名舞者,四名舞者用圆场步绕场一周,乐队行打击乐《四击头》,舞者停于对称四角,做划地鞭动作。中段内容最为丰富多彩,乐队演奏胶东小调,四人边唱边舞。唱的是《三国五更》和《列国五更》,后者已失传,前者共有十段三百余字,内容是以一至五更的时间顺序为轴,高度概括了三国演义中的部分情节,有“苦肉计”“借东风”“草船借箭”等。四人每唱完一段变化一个队形,随之自由组合一套舞蹈动作,队形(当地称场子)对应唱段共有“四门斗”“剪子股”“倒推磨”“长趟”“大调角”“十字架”“双扭翅”“单扭翅”“剪子股”“杀四门”十个。中段舞蹈动作特色鲜明,当下舞者表演时大多只舞不唱,更凸显了舞蹈性。中段结束后,乐队行打击乐《冲头》,四人变成斜排,做舞姿亮相,再用圆场步由下台口依次下场。芝罘咯鞭结构规整、流程连贯,舞蹈风格更为浓郁。 三、芝罘咯鞭的舞蹈特色 (一)舞蹈语汇 咯肩鞭、咯脚鞭、咯地鞭是芝罘咯鞭的三组典型动作。表演时舞者右手持鞭,有两种拿法。四指并拢与拇指握住鞭称为握鞭,握鞭时虎口所对一端称鞭头,另一端称鞭尾。捏鞭的拿法是食指、中指并拢与拇指捏住鞭,无名指、小拇指向手心卷回。 咯肩鞭,八拍完成。1—左弓箭步,左臂下垂,右腰咯鞭尾;2—右弓箭步,鞭头经左至左上方,左手至左上方咯鞭头;3—左弓箭步,左手“提襟”位,鞭头经头顶向下,右肩咯鞭头;4—下肢不动,手心向上捏鞭至胸前,同时左手咯鞭尾;5—右弓箭步,左手不动,右手由外向里翻腕,左臂咯鞭头;6—同1;7—右弓箭步,右臂带鞭头由外向里至“山膀”位,左手咯鞭头;8—同3。 咯脚鞭,五拍完成。1—左手“提襟”位,向前上左脚,右腿跨腿向左转至后,右脚掌咯鞭尾;2—先后落右、左脚顺势转回正前方成左弓箭步,手心向上捏鞭至胸前,同时左手咯鞭尾;3—同咯肩鞭5;4—左手“提襟”位,右脚起跳成“左立身射雁跳”舞姿,左脚掌咯鞭头;5—左手不动,左脚起跳,右脚向右后方抬起,右脚掌咯鞭头。 咯地鞭,九拍完成。1—同咯肩鞭7;2—同咯肩鞭3;3—下肢不动,左手“山膀”位,右手捏鞭于左前方咯地一次;4—右弓箭步,左手不动,右手捏鞭于右前方咯地一次;5—6同咯肩鞭4—5;7—9同咯肩鞭1—3。 此外,还有端鞭、划地鞭、踏步咯鞭等动作。 (二)舞蹈动律 左右横移是芝罘咯鞭的基本动律特征。动律是身体运动的规律,“在一定的程式与节奏下手臂和双腿随屈伸动作的规律舞动,并在特定的音乐节奏规范下变化舞蹈动作,美化动作与舞姿,体现动作的‘点线连接”。[6]舞蹈动律是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民间舞互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以左右横移为运动规律,通过上身以腰为轴左右横移,下肢配合往复的左、右弓箭步,实现不同身体部位击打鞭头或鞭尾的目的,正是本文按照北京舞蹈学院许淑媖教授“根元素”民间舞蹈研究法所总结的观点。横移是在左右对立又统一和谐的空间中呈现出来的,因为对立,所以立体,生动展现了芝罘咯鞭在协调运行下的空间立体交错的视觉效果。 (三)舞蹈构图 芝罘咯鞭的舞蹈构图凸显以对称静止与轴心流动相结合的特征。芝罘咯鞭中段表演共有十个队形,其中“四门斗”“剪子股”“倒推磨”“长趟”“大调角”“双扭翅”六个构图,无论从相对静止时的原地舞蹈,还是到队形变化流动的路线均呈对称状态。而流动时的方位参照,就是出场《四击头》后,四名舞者相对而站的四个角,两两相对形成的无形的十字线的交叉点。“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内,已经积累了一整套完整的平衡方法。这方法一直统治着我们的精神生活。这一套方法就是用构图上绝对的对称方法,去代替生活真实的表现,使人们感到对称的平衡有一种无限的威力。”[7]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上讲究对称轴心,给人以安宁稳定的审美感受,大到北京的故宫,小到烟台的民居,都深谙此道,同一种思想当然也反映在咯鞭表演上。而流动的构图,又在安宁稳重的基础上,增添了人们自由灵活的愉悦感受,这也是咯鞭得以流传至今的重要因素。对称与轴心相结合的构图,也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宇宙观,从咯鞭舞者四个对称角的位置出发,去规划围绕轴心点的直形、弧形、圆形线,和日月星辰取得平衡与交错的线条,最终构成一种舞蹈艺术上的壮丽和自然。 (四)舞蹈审美 芝罘咯鞭整体上呈现威武稳健的审美特征。咯鞭由男子表演,男子意味阳刚之美,舞蹈动作轻重分明、高低有致,多“端腿”“跨腿”“弓箭步”“蹲裆步”“晃头”“山膀”“按掌”“提襟”“射雁跳”等,少见倾、拧姿态动作,颇有莱夷和齐文化风采。《汉书·地理志》载:“齐地负海舄卤,少五谷。”[8]齐国背靠大海土地咸卤,很少种植五谷。封闭、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烟台先民勇猛尚武的精神特质,早已化成血液基因。芝罘岛民众打渔为主的生产方式,决定必须与波涛汹涌的大海相搏斗,在惊涛骇浪中求生存,非勇猛不可。“艺术是以不同的媒介和形象化的手段对人类生活和文化进行精神掌握的一种表现方式。人类通过艺术作品表述自身的精神世界,传达思想感情,并形象地形成一种文化范式。”[9]咯鞭与芝罘岛民众的文化传统、生产方式密切联系,咯鞭是尚武精神的集中体现,尚武精神影响和制约着咯鞭威武矫健的审美特征和风格面貌,二者雙向互动。 (五)当代发展 芝罘咯鞭在当下正在演变成一种广场健身的舞蹈。同很多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相类似,随着娱乐方式、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等的改变,老一辈没有精力和体力从事表演,年青一代没有意愿和时间从事表演,新兴文化和域外文化不断涌进,“搭台扮耍”的民间艺术表演活动经受着方方面面的冲击。据调查显示,目前芝罘咯鞭主要靠烟台市(含芝罘区)的文化部门、芝罘岛街道办和少许热心人士等进行保护传承。传统的表演机制虽不多见,但当地人广场健身时用咯鞭,却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民众保留了咯鞭的动作和动律,把打击乐伴奏换成了喜闻乐见的山东民歌,按照一定的方法重新排演着咯鞭。特别在咯鞭被列入烟台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芝罘岛民众视其为舞蹈形象代言,充满了荣誉感和自豪感。加之咯鞭健身,从组织到表演,既可以灵活头脑、协调四肢,又可以愉悦心灵、陶冶情操,还可以和睦邻里、增进友谊,更可以团结鼓劲、振奋精神,其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亦无可取代。 结 语 芝罘咯鞭作为烟台民间舞蹈之一,在海阳秧歌、栖霞八卦鼓舞等姊妹舞蹈的耀眼光环下,尤显得星光黯淡,但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的民间“社火”,自然有存在的道理和发展的依托。芝罘咯鞭本土气息浓郁的社会功能与表演机制,可谓别有洞天、煞是好看。本文借助舞蹈本体论的有关方法,将表演形态上升到哲思层面,剖析推导出了芝罘咯鞭以咯为主的语汇、左右横移的动律、对称轴心的构图、威武稳健的审美等观点,这也印证了黑格尔的“即形式之转化、形式即内容之转化”的美学论断。 注释: [1]俞祖华,周 霞,王鹏飞.璀璨明珠: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240. [2]http://news.shm.com.cn/2015-09/27/content_4391917_2.htm. [3]朱正昌.舞蹈[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4:219. [4]支 军.胶东文化撮要[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6:33. [5]姜振友.老烟台京剧轶事[N].烟台晚报,2015-05-12. [6]李瑞林,战肃荣,王瑞雪.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8—19. [7]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48. [8]逄振镐.齐鲁文化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0:65. [9]乌力吉.艺术心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127. (责任编辑:崔晓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