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音乐慕课研究述评 |
范文 | 冯定邦 [摘 要]音乐慕课是互联网时代音乐教育技术革新的产物,近年来在国家系列政策引导下,各高校音乐慕课建设初具规模。与之对应,现有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体现为“多关注于‘本体特征‘建设发展等中、宏观问题,结合客观实际,具体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对此,应寻求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等多方面的转变,以对音乐慕课进行更为客观、全面、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音乐慕课;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6-0045-02 慕课(MOOC)全称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其相较于传统课程而言具有低成本、精品化、可共享等特殊优势[1],是教育技术在互联网时代下的革新产物,因此自誕生以来便备受关注。我国慕课事业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在国家系列政策的引导下,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机构大胆实践,已构建起独立的慕课平台及一系列配套课程。由此可见,慕课已然是大势所趋,成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在此背景下,音乐领域关于慕课的研究近年来呈现出积极态势。据笔者搜集整理发现,自2012年(慕课元年)开始,公开发表与“音乐慕课”相关的文献共计有370余篇,其中学术论文350余篇、学位论文20余篇,主要涉及“基本特征”“学情”“教学设计”“建设发展”等议题。 一、对比研究 音乐等艺术类学科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其教学往往需要依托于面授式的传统课堂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基于此,对比传统教学,全方位认识慕课对于“教”与“学”的重要意义是研究的基本议题。 对于“教”而言,一方面学者们肯定了慕课在解决课程组织、监管等实际问题及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慕课的“开放性”对传统公共音乐教育起到了“分流”的作用,解决了“学生选不上课”的问题”[2];有效缓解了公共音乐教学中知识“广度”与“深度”不能兼顾的问题[3]。开放式的课程评价机制、繁复严谨的制作要求以及数据化的管理模式也都在无形中推动着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4]。另一方面,学者们对慕课在个性化教学、教学监管等方面相较于传统教学体现出的短板也提出质疑。认为“声乐慕课只能讲解普遍的疑问”,想要做到“因材施教”,解决专业学习者遇到的个性化问题,存在难度[5];慕课本身的建设还加重了广大教师的工作负担,在“德育”“师生心灵交互”等方面与传统教学存在差距[6]。还有学者提出课下学习、课程完成率的监管及学业考评方式也是音乐慕课亟待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 而从“学”的角度来看,学者们则普遍持认可态度,认为其满足了学生碎片化学习需求,提供了互助互学的平台和渠道[7]。能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大量精品教学资源的自由流动,解决了学生主体性和知识建构的问题。因此,可作为面授课程或者其他网络课程的先修和补充,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加有阶段性和系统性。 此外,学者们还从“教育资源共享与教育公平”“高校的社会责任”以及“学科发展”等层面出发,对音乐慕课的社会价值进行了论述,认为慕课是一种非常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方式,可用其保留一些珍贵的教学资源,对教学研究意义重大;还使全球顶级教育资源不再受制于学校内流通的局限而开始自由流动,人类教育在更广范围内实现了“有教无类”的终极理想,大学不再是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唯一途径。 二、学情研究 如前所述,近年在国家系列政策引导下,部分地区院校通过对外协作及探索实践,在平台及课程建设上已初具规模。对此,一部分学者结合实际,对所在地区院校音乐慕课开展的情况及成效进行了系列调查,为及时发现当前慕课建设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事实依据。有学者以研究音乐慕课的可行性为出发点,围绕“慕课了解与接受的程度”面向音乐专业师生进行了调查分析[8];有学者通过对地区多所高校、课程进行详细分析,归纳总结了地方高校音乐慕课建设的特点与不足[9];还有学者则以个别院校为例,指出当前我国音乐慕课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监管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研究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慕课实践的基本思路,需要广大音乐教育者打破传统教学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设计。有学者指出,音乐慕课设计应注意协调交互性与独立性、重点性与延伸性、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对应关系[10]。基于此,“混合教学”即线上、线上相结合的模式在各课程,尤其是理论类课程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有学者提出“以翻转课堂为方法,以spoc+mooc为平台的构想”,在该模式下,学生将在课前通过观看mooc微视频和参与spoc平台中的讨论,有目的进行知识的初步建构,在课堂中,师生将围绕课程重点及课下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在课后,学生将通过技能实践和平台交流互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11]。 四、建设发展研究 自慕课推行以来,一大批教育者积极探索,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对慕课的优化建设、未来发展等问题也有了一些独到见解。在慕课建设方面,有学者从学校、教师及学生层面探讨了“课程建设”“管理机制”“教学生态环境”的优化问题;有学者则对前期筹备、团队建设、教学内容组织设计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经验分享,且提出了“教学工作量认定”“软硬件配备”等学校层面的政策保障建议。在慕课的未来发展方面,基于我国音乐慕课建设现状,有学者从宏观层面提出“结合各院校特色优势准确分工,科学规划”“吸收转化国外经验”“转型升级精品课程”等发展基本思路[12];还有学者认为未来“全国各院校应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尤其是各专业音乐学院应当携手师范类院校的音乐学院共同搭建音乐慕课联盟平台,打造独立线上音乐学院”。有学者则从技术革新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混合现实”,以学习体验为中心的移动化、社交化学习构想。与此同时,将慕课应用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等其他领域也成为部分学者对慕课未来发展的设想[13]。 五、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慕课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其主要关注的是包括“基本特征”“未来建设发展”“教学现状”等宏观及中观层面的问题,而对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互动设计、监管评价等则关注较少。对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研究方法从“定性”到“定量” 定量研究是指坚持“价值中立”原则,基于实地调查所获得的资料、数据,借助数学统计模型工具进行量化分析和研究。[14]慕课平台能够产生关于课程、学生、教师、学校等多维的教育数据资源是其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特征,这对于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开发、教学管理决策等问题的研究是颇具参考价值的。而现有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多通过观察、思索、感悟等定性方法获得,相关数据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为更加客观全面地把握音乐慕课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教学现状调查”“教学管理”等教学效果及组织研究等层面的问题,可以结合这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解决。 (二)研究内容从“理论”到“实践” 音乐艺术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育实践应是音乐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途径。而现有研究集中关注于慕课本身的优势特征及对传统教育的影响等一般性规律问题,能够紧密结合音乐各科目,围绕慕课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论述的则相对较少,致使相关研究成果难以发挥实际指导作用。因此,关注音乐慕课实践中微观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对各类课程提出相对成熟有效的组织方案是未来音乐慕课实质性发展的关键。 (三)研究视角从“教”到“学” 慕课等互联网教育产生的意义在于其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升,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需求得以实现。这使得音乐慕课研究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并据此解决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的问题,而现有文献中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是高频词汇,反映了业界对作为学的主体的关注度较少的问题。因此,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研究理念,充分利用慕课平台产生的学生学习轨迹、学习兴趣等相关数据开展相应研究应成为音乐慕课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 注释: [1]李亚员.国内慕课(MOOC)研究现状述评:热点与趋势——基于2009—2014年CNKI所刊文献关键词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5(07):55. [2]杨 阳.高校通识音乐课程采用MOOC模式的利与弊——以陕西师范大学网络音乐通识课程为例[J].人民音乐,2015(06):56—59. [3]毕明辉.“服务意识下的MOOC设计与实践——由北京大学20世纪西方音乐”课程谈起[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11):58—67. [4]姚 姚.论MOOC对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影响与融合[J].云梦学刊,2015(03):134—136. [5]王 健.高校《声乐》慕课开设的可行性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06):184—185,192. [6]程 揚.“慕课”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18:32—34. [7]白 娟.MOOC时代下高校音乐教学的策略与途径分析[J].音乐天地,2016(01):4—7. [8]倪晓云.慕课应用于高校音乐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11):183—185. [9]邱 阳.陕西高校音乐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现状调查研究[J].音乐天地,2016(03):38—42. [10]林可悦.《世界民族音乐》的慕课课程构建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8:49—50. [11]苏丽丽.SPOC理念下的声乐教学论课程教学模式设计[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6(02):114—118. [12]杨方琦,刘 原,杨 帆.高校音乐类MOOC本土化发展策略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06):184—185,192. [13]栗红建.信息时代下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传承之新探——以当下中国的“慕课”实践为例[D].中国音乐学院,2016:31—37. [14]邱忠霞,胡 伟.我国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问题的反思[J].学术论坛,2016(11):142—148. (责任编辑:张洪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