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互联网+”视域下抗疫歌曲的创作与传播 |
范文 | 钱滢舟 [摘 要]“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影响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与传播方式。音乐制作与传播就是一项极度依赖媒体的行业。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大量有着公益作用的抗疫歌曲涌现。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一系列短视频等软件的诞生,导致抗疫歌曲的创作与传播模式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全文从“互联网+”的视域下出发,结合社会态势,研究与分析当下抗疫歌曲的制作与传播模式是如何发生转变的,并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抗疫歌曲;公益行为;短视频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7-0001-03 一、“互联网+”下的音乐创作与传播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技术与思维模式渗透到了各个传统行业,并被广泛地使用到不同领域中。不同行业的制造及传播方式由于互联网与科技的不断进步发生了巨大的改变。2012年易观国际的董事长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这一概念。“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便意味着与其他行业的添加与结合。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各行各业的热烈讨论,并逐渐成为商业、农业以及教育各方面的重点发展趋势。 那么这股热潮也不免影响到了本身极度依赖媒体制作与传播的音乐行业。“互联网+”与科技的发展,极度重塑了传统音乐的制作与传播方式。各种音乐制作软件、设备的诞生,五花八门短视频app的出现,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音乐的创作与聆听音乐的方式,从而引领着音乐传播行业的改变。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成为全球人类头等关注的大事件。此时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克服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文艺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物,能起到传递中国精神与民族气魄,凝聚人心,展现全国人民同舟共济精神风貌的作用。唱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那么在这些文艺作品中,抗疫歌曲以其简短的结构、易记动听的旋律、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很迅速成为最便捷的一种公益形式。无论是知名音乐家、当红明星还是独立音乐人,甚至是普通音乐爱好者,都可以借助音乐来表达他们对于疫情的看法以及感人事迹的歌颂。比如在2003年非典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公益歌曲为《手牵手》,这首歌曲从制作到演唱的阵容均非常强大,是由当时当红的音乐人与歌手共同完成。十多年后,2020年的这一场灾难发生之时正处于“互联网+”的鼎盛时代,此次很多媒体对文艺作品的传播、很多作品的创作都带有鲜明的“互联网+”特征。可以说,互联网为抗疫文艺作品的传播插上了翅膀。笔者通过收集与整理,分析与研究了大量此次疫情中所诞生的抗疫歌曲,并从中发现这些歌曲是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在制作与传播模式上进行转变的。 二、抗疫音乐的创作模式转变 自2020年武汉等城市封城之后,每天都有感人与发人深省的事迹上演,那么,大量的抗疫歌曲也顺势而生。時至今日,抗疫歌曲数量已非常可观。其内容与视角均围绕疫情间的真人真事展开,旨在歌颂光荣事迹、关切人民、致敬医护人员和振奋人心。这其中大多是由职业音乐家与歌手制作于演唱的。比如知名歌手林俊杰的《stay with you》、邓紫棋的《平凡天使》、李荣浩的《同根》等,这些歌曲均由正规的音乐平台发出,一上线就有几十万次转发与播放量。其创作模式依旧沿用了先前抗洪、抗震、抗非典公益音乐的特点。 十多年前公益歌曲的创作主要依靠的是职业音乐人与歌手,以及专业的唱片公司,如今在互联网科技的强大支持下,此次抗疫歌曲的创作中,涌现了大批独立音乐人与普通群众所创作的作品。如由湖北本地音乐人所创作的《武汉伢》《黄冈伢》,这些作品没有专业的唱片公司进行制作、策划与宣传,均由独立的音乐人完成。这些音乐人在疫情期间不能碰面,因此采用“云合作”的方式,简易地用手机录制出了一首表达对家乡支持与热爱的歌曲。作品中展露出的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与忧心,以及原汁原味的湖北口音深深地打动着全中国人们的心,很快便通过网络在全国流传开。笔者注意到,现当下许多手机与电脑都可以下载与购买到音乐与视频制作软件,如极易上手的cubase、库乐队、爱剪辑等,这些均为普通的音乐爱好者降低了音乐创作的门槛。普通人也可以使用这些软件,制作成简单的音乐来表达对疫情的看法,并且抒发自己的情感。 从以上的范例可以看出,公益音乐的制作逐渐减少对职业音乐人与专业公司的依赖,转而由于网络的发展,使得它的创作方式愈发“平民化”。笔者认为这样的一种现象的背后,是网络发展使得抗疫歌曲的创作变成一种大众“公益行为”。音乐的产生方式不再高高在上,普通人具有参与感,音乐创作也不再是一种专业,而是升华到每个人可在国家危难时刻贡献力量的一种方式。 三、抗疫音乐的传播模式转变 在21世纪“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日常社交与生活模式也逐渐多元化,从传统面对面的交流,依靠书信传达信息,转变为如今大量的依靠网络进行社交。传统公益歌曲的传播,一般是由唱片公司进行宣传、组织与策划,歌曲制作好后,再进行专业MV拍摄与剪辑,最后发到官方的渠道平台,如指定的电视频道或者网站,或者发行CD。纵观中国近三十年的重大灾难历史,由于90年代网络的不发达,1998年洪水期间所创作的“抗洪”歌曲在网络上留下的资料甚少。2000年后的非典与汶川地震,在网络上保留下来的也只有若干由知名艺人所演唱的歌曲,如《手牵手》《承诺》等。而其他渠道所诞生的公益歌曲资源则较难收集与查找。 反观今日,人们的展现和传达日常与自我的方式变的愈发多样。在这样的环境下,各类短视频与传播软件孕育而生。有大量的群体开始喜爱使用这些软件表达自我。而这些软件展示的内容大都时间较短,主题精炼,画面炫酷,符合当下年轻人快节奏、时间碎片化且喜爱使用手机娱乐的生活方式。无疑这类短视频的出现,必然冲击这传统歌曲传播的渠道。 当下非常火爆的短视频APP如“抖音”“快手”等,它们的身影近两年在大大小小的城市随处可见,人人尝试用这类APP记录生活点滴,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研究与使用,笔者发现这些短视频平台注册方式简单、审核较为简单。因此任何创作抗疫歌曲的人都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同时,制作这些简单地音乐视频也无需创作成本,均可用剪辑软件拼凑内容,或者可以自己拍摄。此外这些平台的共同特点就是视频内容不长,一般维持在15~30秒内,因此普通喜好音乐的人只需要创作短时间的音乐去充分表达自身想法即可,无需要制作太专业如长达三分钟以上的曲目。2020年的疫情爆發后,无数普通人用文艺作品来为这场无烟战争加油打气。因此抖音等视频软件上,一时涌现出了大批抗疫歌曲,且点击率与转载量惊人。每一天这些抗疫歌曲都占据着这些软件的热门搜索榜。在这些歌曲中,大多篇幅只有十几秒,旋律都是较为抒情或者昂扬,歌词均为简单地歌颂或者叙事,视频内容很多都是网友自己剪辑的,大部分是围绕前线医生、相关专家、医护人员采访的网络片段进行,还有一些展现普通前线医护人员的爱情、亲情、友情等场景。这些由普通群众制作上传的简短的音乐视频在音乐性与艺术价值上谈不上有多高深,更多的是让普通百姓可以互相传阅,表达他们的看法与心声。总体而言短视频软件使得音乐的传播从“听见”转变为“看见”。 另一方面,此类短视频APP还具有强烈的社交属性,许多人使用这一软件并非是当作一般音乐软件欣赏歌曲,更多的是将其当作一个社交与展现自我的平台。当一个普通音乐爱好者制作的音乐与视频得到大量评论与转发量时,会使得他具有荣耀感,从而进一步做出更好的创作进行回馈。同时这样视频的传播,也会促使与激励更多普通人参与到这场无声的战役中,使得全国上下人们团结一心,自发地完成“公益行为”,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贡献绵力。那么由此看来“互联网+”模式使音乐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发生了彻底改变。传统的音乐传播方式是音乐人通过传播媒介对受众进行单向传播,当受众接收到信息之后,整个传播路径结束。而“互联网+”下的音乐传播方式则是一种双向的传播,[1]观看视频的观众与发布音乐或者直播的人有了双向互动。 结 语 在2020年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中国人民上下团结一心,永不放弃,克服困难的精神已经被全世界看见。种种事迹、行为与精神已被大批的抗疫文艺作品给记录下来,成为一种永恒的集体记忆。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说过:“文学将总是与人类的困境同行。[2]歌曲作为另一种文艺形式,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不能否认,唱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在灾难面前,这些抗疫歌曲记载着时代的行为,歌颂着人们的美德,揭露着社会的弊端与黑暗,并用优美的旋律时刻鼓舞着人心。 纵观国内在过去三十年间发生的一些重大灾难事件,如1998年的洪水、2003年的非典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以歌曲为先导的公益作品均成为人们最直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方式。当2020年灾难再次降临之时,正处于“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新媒体、新软件的出现给该种公益音乐的传播带来巨大转变。笔者认为,在大数据时代下的音乐的制作与传播将迎来最黄金发展期,此次的抗疫歌曲的传播使得更多民众自觉的加入到了“公益”的行动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如微信朋友圈、公众号或者短视频等软件,不断扩宽优秀文艺作品的展示渠道,发掘更多有艺术性的歌曲,让在灾难面前士气低落的中国人民都尽自己的能力参与到这一场无硝烟的战争中。无论是职业歌手演唱的歌曲,还是普通百姓自发的创作,其背后展现的是中国人同心协力、战胜困难的决心。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恰好帮助了我们更好记录与传播这个时代事件,我们坚信,等战“疫”胜利,会更多有的优秀文艺作品问世。 注释: [1]阚晓君.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新技术的音乐传播新模式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9(35):130. [2]赵 亮.“疫”战之下 文艺的在场[N].四川日报,2020-03-13. (责任编辑:刘露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