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肖邦钢琴作品的民族性及演奏表现 |
范文 | 张玲 [摘 要]肖邦是欧洲浪漫主义波兰钢琴家、作曲家,他一生专注于钢琴艺术音乐,在他的作品中不乏波兰民间音乐的气息,体现出了浓厚的民族性。本文以《升C小调波洛涅兹》为例,在分析民族性形成背景和特征的基础上,对其演奏表现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肖邦;民族性;《升C小调波洛涅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7-0001-03 在世界钢琴史上,浪漫主义时期波兰音乐家肖邦以独有的诗人气质和对国家、民族的眷恋情怀创作出了诸多经典的作品。[1]如何准确的认识和把握肖邦作品中的民族性对于提高演奏者的钢琴技术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每一位诠释肖邦钢琴作品的演奏者而言,应当通过细微的作品分析对民族性特点进行总结,然后才能结合相关的演奏技术进行表现。波兰舞曲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曲,经过在民间发展之后而进入到宫廷之中,肖邦一生共创作了17首波兰舞曲,在这些作品中,作曲家将富于波兰传统的音乐精神与个人情感实现了高度的融合。本文以《升C小调波洛涅兹》为例,着重从民族性特征和演奏表现的角度对这首乐曲进行探讨。 1、肖邦钢琴作品民族性的形成背景 肖邦是一位波兰籍的作曲家,在他生存的年代,波兰正遭受着外来侵略者的瓜分,特别是1812年的维也纳会议之后,大部分的波兰国土被沙俄占去,于是波兰人民同外国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但是民族解放运动的一次次失败,给予了肖邦心灵上沉重的打击。避居法国的他用手中的笔杆和钢琴表达对祖国和人民深深的眷恋和对侵略者的痛恨,自己虽然不是一名扛枪上阵的战士,但是他用每一个音符和音响表达了一位音乐家的爱国情怀,因此国家和民族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爱国的情怀是他钢琴音乐作品呈现出民族性特征的主要原因。[2] 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潮对肖邦也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从当时的文艺环境看,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是由于文学、绘画等藝术的推动,而在这些文艺体裁中表现国家和民族情怀的作品占有很大的分量。其中对肖邦影响最大的诗人是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密茨凯维支,在这位诗人的作品中,以描写波兰人民长期以来的灾难为主要内容,表达了对祖国和民族虽然深受侵略但是仍然有着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作为密茨凯维支的“铁杆粉丝”,肖邦从他的作品中深受启发,也把表现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融会于钢琴语言之中。除此之外,肖邦的朋友和老师们也鼓励他要在创作中表现出民族的内容,如肖邦的业师埃尔斯涅对他说过“你是天才,为人民写作吧,要写的有民族性、通俗性”。由此可以看出,肖邦的钢琴音乐之所以能够呈现出民族性特征实际上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个人生活背景。 2、肖邦钢琴作品民族性的具体特征 从肖邦钢琴作品民族性的具体特征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音乐体裁的选择上注重从波兰民间音乐中汲取元素。其中最为代表性的为波兰传统民间舞曲玛祖卡与波洛涅兹。玛祖卡原是一种中速的三拍子舞曲,重音常位于第二拍和第三拍,风格热烈、欢快,常在喜庆的节日中运用。波洛涅兹也是一种三拍子舞曲,重音位于第一拍,为古代波兰军队中的行列舞蹈,从民间传入宫廷之后,风格变的华丽而典雅。在肖邦的钢琴音乐中,共有15首玛祖卡和17首波洛涅兹,可以看出波兰民间舞曲在其钢琴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二是在曲式结构方面,肖邦在借鉴民间舞曲变奏曲结构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欧洲传统的曲式结构,体现出了对民间音乐结构的继承和创新。如《#f小调波洛涅兹》的宏观结构为四部曲式,为A+B+C+A,微观结构则是变奏乐段,其中A部分可细分为a+b+a1+b1+a2,这种微观上的变奏性正是传统波洛涅兹舞曲的特点;三是在调式与和声方面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如在他的玛祖卡和波洛涅兹中就运用了利底亚、弗里几亚调式以及各种主、属功能和弦的连接等。由此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肖邦钢琴作品中的民族性与波兰传统民间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3、《升C小调波洛涅兹》的民族性特点 《升C小调波洛涅兹》是肖邦早期的一首钢琴作品,在这首乐曲中,作曲家充分借鉴了传统波兰舞曲的风格,同时又着力在音乐要素的运用上进行创新,由此既有着对传统舞曲继承的方面,也有着肖邦钢琴音乐的独创性,就民族性特点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表述。 一是带引子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分为A、B、A1三个部分,这种三部性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钢琴独奏作品的常见结构,既能够表现出主题的呈现与深化,同时在第二部分中新音乐材料的引用你更能够体现出对比性。其中A、B部分均为三段体,A为a+b+a1;B为c+d+c1,A1为A部分的完全再现。因此从乐段结构的角度看,即具有民间舞曲变奏发展的性质。正如20世纪波兰音乐学家帕斯哈罗夫在《肖邦与波兰民族音乐》一书中所论述的那样,“波兰乡村乐师在演奏的时候,为了避免单调总是在重复的曲调上翻出许多新的变调”。所以从此曲结构的宏观和微观布局的特点看,正说明了肖邦在结构要素方面的借鉴和创新。 二是对节奏中的民族性特征。节奏作为音乐的骨架,同时也对音乐的风格起到标识作用,传统波洛涅兹舞曲为三拍子,其结构组合为“ ”,即前八后十六音型与两个八分音型的结合,这种节奏主要表现出了古代波兰军队行进的特点。在这首乐曲中,肖邦坚守了传统节奏的特征,同时又创新运用了诸多的节奏变体,如“ ”“ ”等,虽然在音型的组合上有变化,但是始终没有改变第一拍为强拍的特征,这说明在节奏上突出了对传统舞曲的继承和发展。 三是在织体风格上具有主调和声织体的特色。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特点在织体上传承了古典主义的传统,注重和声的结构作用,同时在旋律上又体现出了清晰的线条感。这种旋律加和声的织体形式在肖邦的钢琴音乐中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如在A部分中,旋律的线条在柱式和弦与分解和弦为支撑的背景中缓缓而出,也正是由于这种织体的结构才赋予了音响上的舞曲特征。在B部分中,这种旋律歌唱性的表现更加的明显。虽然高声部与低声部形成了“二重唱”的复调模式,但是中间两个声部的双音进行仍然能够体现出主调和声的风格,并有机的将各个声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说明了肖邦在织体风格上对波兰舞曲进行织体结构上的创新。 4、《升C小调波洛涅兹》的演奏表现 (一)力度表现 从此曲节奏表现的角度看,首先要把握好波洛涅兹舞曲整体上的节奏特征,就是要突出第一拍的重音效果,然后从音乐分析的角度把握力度。如乐曲的开始处,第1-2小节建立在后附点八分音符构成的反复音型组合上,每一拍的音头位置为三十二分音符,这两个小节整体的力度建立在ff上,但是每一拍都有着从弱到强的瞬间变化过程,因此在演奏这两个小节时需要注意ff的力度强度,在触键的过程中注意力度上的瞬间起伏,通过手臂的力量传输和手腕的支点作用有效的带动手指进行触键。其次就是要处理好织体之间的关系,如在B部分中,右手声部单音的旋律线条是在左手双音和固定低音反复的背景中进行的,在保持右手部分旋律线条清晰度的基础上,注重左手声部低音声部的节奏支撑作用,尤其是注重对左手小指的训练,依靠指根关节的带动进行触键,在力度上要稍微地增强一些,这样能够将波洛涅兹行进式的节奏风格表现出来。 (二)歌唱性旋律表现 在肖邦的钢琴音乐中,歌唱性的旋律運用的最为广泛,或是通过长气息的线条在高声部上游走,[3]或是以连接式的旋律在不同的音区中穿梭。在此曲歌唱性旋律上需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B部分c乐段的主题,旋律特点在于由二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构成最为基本的动机,在慢速的状态下表现出了宽广的气息,以此象征着祖国大好河山的气魄和质朴的英雄气质。在弹奏这一主题时要把抒情的歌唱效果弹奏出来,在力度上随着旋律的发展而表现出渐变的过程,在旋律上行时要充满力量积极的推进,下行时要注意以缓冲的力度进行表现,这样能够有效的表现出旋律的起伏感,而音乐中所蕴含的抒情诗意也能够烘托出来。 二是在B部分d乐段主题的弹奏上要突出双声部歌唱性旋律。作曲家在这一部分中主要采用了复调织体的写作手法,其中左手声部主要是四分音型构成的级进式旋律,右手声部在音型的运用上较为复杂,尤其是同音连线构成的切分和附点八分音型的连接形成了起伏性较强的旋律。从整体上看,双手两个声部都需要通过连奏的技术弹奏出来,因此在演奏时双手在触键上要着重突出从旋律色彩对比和节奏统一的角度把握好歌唱性的表现。 结 语 从作品的民族性上可以看出,作曲家之所以要着力地运用民族性元素,其目的就是要把个人的忧国忧民情怀表现出来。由此从这一角度出发,在演奏的过程中不能够只注重演奏技术的运用,更为重要的就是要体会肖邦的这种家国情怀,如在乐曲开始处附点音型和柱式和弦的演奏上,如果缺乏一定的气势必然难以将肖邦那种悲愤的情感表现出来;而乐曲中歌唱性旋律部分缺乏情感的加入则难以把肖邦的家国情怀和心中的眷恋表现完美。因此从情感的角度诠释这首作品才能够真正的体现出民族性的风格。 注释: [1]铁云婵.肖邦《波兰舞曲》艺术特征探究[J].音乐创作,2017(03):143—145. [2]娄新艺.从肖邦的波洛涅兹舞曲看其音乐创作的民族性[J].艺术百家,2010(11):219—220. [3]姜仁武.论肖邦音乐作品中的民族特性[J].艺术百家,2010(09):333—335. (责任编辑:崔晓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