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甘肃民歌的艺术特色 |
范文 | [摘 ?要]民歌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的一种歌曲,对于记录多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积极的研究价值。甘肃民歌的形成,作为黄河流域的一种重要音乐形式,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甘肃民歌中的演唱方法、歌词内容和表现形式,对于声乐艺术都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本文对甘肃民歌对声乐艺术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希望对甘肃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甘肃民歌;声乐艺术;影响 甘肃地区,少数民族集聚较多,在这里,长久以来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民歌艺术,通过对这些民歌的研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发展历史。对甘肃地区传统民歌的欣赏与研究,也可以更好补充我国声乐艺术的种类,并将甘肃民歌中的特点,融合在声乐艺术的表现中,使民歌焕发出新的艺术活力。 甘肃民歌的演唱方法 甘肃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北,属于黄土高原,在这里,少数民居集聚,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浓厚的地域特色文明,而甘肃民歌中的“花儿”是整个声乐艺术中最突出的代表,结合“花儿”这种甘肃民歌中特有的音乐形式,对甘肃民歌的演唱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1]。 (一)“平音”唱法 “平音”唱法,在甘肃当地的民歌演唱过程中,也被称为真声唱法,是指在演唱的过程中,表演者使用真实的嗓音进行演唱,在唱的过程中,不适用任何的技巧和方法,纯粹的利用嗓子的发音进行自然的表演。使用这种唱法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对于表演者的嗓音要求很高,需要表演者的声音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并能够在广阔的地域中进行散播,能够给人留下纯粹、质朴、生动、有力的感受。比如在甘肃民歌“花儿”的表演过程中,会在一些声域表现力不宽的曲调中进行使用,常见的有“大眼睛令”“呛啷啷令”等[2]。作为一种原生态的演唱方法,“平音”唱法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具体的声音发出的强度和力道,需要根据演唱的歌词情感进行不同的表现,一般情况下,情感不同,发出的声音给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在整体上,要呈现一种平滑、稳定的特点。 (二)“尖音”唱法 这种唱法在甘肃民歌中的使用也較为普遍,还被称为“假声”唱法[3]。这种唱法与真声唱法相对,是指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表演者的声调都是假音,需要使用专业的声音技巧进行展现,尤其是在高音区域进行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美声的一些表现,给人呈现一种空灵高远的感受。比如在甘肃民歌的演唱过程中,男生和女生都可以采用这种唱法,根据不同的表演进行真声与假声的切换使用。比如在“花儿”的表演过程中,男女对唱的民歌,男生会使用真声唱法,因为男生的声音更大,传达的距离更远,而女生会使用假声唱法,在相隔较远的地方,让男生听到自己的演唱,来表达心中的情感。但是在这个对唱的过程中,女生的假唱声音较高,男生还会根据女生的唱腔对自己的演唱进行一些改变,适用高八度的假声唱腔来更好地与女生进行音色和音调的配合,从而使整个曲目的演唱听起来更和谐。 (三)真假声合唱 在甘肃民歌的演唱过程中,针对一些音域宽广、声音跨度较大的曲目,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展现当地淳朴的地域特色,会在低音区的表现中使用真声唱法,而在高音区的表现中使用假声唱法,利用这两种演唱方法之间的配合和转换,更好地对作品的情感进行演绎。使用真假声合唱的表演者,需要具备真实的嗓音低沉、浑厚,高音的假声唱法中要更悠扬和清脆[4]。只有这样的声音特点中,进行高音和低音的转换过程中,才会更加的和谐和统一。比如在甘肃民歌经典的曲目《上去高山望平川》的表演过程中,针对这首作品中大跨度的音域特点,只有使用真假声合唱的方式才能更好地进行表现,而使用这种真假声转换合唱的演唱方法,也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作品中的情感特点,更具有当地民歌中的高远、空旷、生动、质朴等特色。 甘肃民歌的艺术形态 (一)甘肃民歌的内容 甘肃民歌的歌词内容主要是以汉语言为主,更多地结合使用当地的方言,会在每个不同的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当地的特色文化,进行融合发展,形成的甘肃民歌,在内容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日常生活 甘肃民歌中的大多数歌词内容是以反映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为主,对生活中的一些习惯和风土人情进行展现,利用歌声,传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者对当地习惯的一种展示。比如在甘肃民歌“花儿”的演唱中,有这样的歌词“你腌的酸菜盖了没,田拔完的快啦没,阳婆把你晒啦没。酸菜缸缸盖得严,青稞割倒麦没干,阳婆晒得心里欢。”通过这样的歌词描写,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来,表达出当地人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又比如在甘肃民歌《十二月》的歌词内容中,将一年中的每一个月的生产场景进行了描述,从正月开始,一直到腊月结束,既有生活中劳动的场景,又有丰收的喜悦场景,既有各种苦闷的表现,也有节日的愉快表现。通过这样的民歌形式,将当地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表现出当地声乐艺术的特色。 2.本子歌 本子歌中的内容大多是来自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或者是一些文学作品,整个民歌的特点是整体性比较强,往往需要整套的进行演唱。即使是一些相对较短的民歌,也需要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使用章节式的形式进行展现。除此之外,本子歌的一些内容还来自于当地流传较广的戏曲内容,将戏曲中的内容改编成本地特色的民歌,更容易被当地的群众接受和流传[5]。比如在甘肃民歌“花儿”中,各异根据本子歌的特点分为“散花”和“本子花”的区别,一般情况下,散花是指自成一格体系的作品,而“本子花”是指相对完整的一个系统。经典的代表作品有《岳飞传》《西游记》《牛郎织女》《白蛇传》等。对于戏曲的改编,形成的“本子花”,更受欢迎,比如对传统的戏曲作品《西游记》的改编,形成的“花儿”演唱中,“唐僧(嘛)取经者游(呀)外国,八戒(嘛)悟空们保哩,离开个尕妹是人呀难活,昼夜(吧)无明地想哩”。这样的语言,更容易进行传唱,也更受欢迎。 3.情歌 情歌的演绎在整个甘肃民歌中占据了大量的篇章,在甘肃民歌的传唱过程中,关于爱情的一些作品是被流传更为广泛的,也是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更是整个甘肃民歌中的精华部分。在甘肃民歌中优秀的表现形式“花儿”中,最早也是对爱情的一种表达。在经典的对唱曲目中,往往都是反映男女之间的爱情。比如在“阴山林里野鸡叫,野鸡落下毛者呢,一天想你满院瞭,急得满院跳者呢,天黑想到头鸡叫,心合铃铛摇着呢。”这样的歌词中,将男女之间的爱情通俗地展现出来,更生活,更生动。又比如在歌词中“莲花山上盘盘路,日头出来火炼呢,一天想你不素顾,黑了想你肉颤呢,想你想着睡不住,铜打心肝想烂呢”,利用这样的押韵词语之间的声音演唱,更好地将男女之间的思念进行了表达,这样的作品在当地的民间传唱度更高。 (二)甘肃民歌的结构 甘肃民歌在长时间的发展中,结合当地的文化特点,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曲式结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中。 1.引子 引子是整个民歌的起始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固定的格式进行整首歌曲的引导。比如在“花儿”的形式中,引子经常是一些语气助词,比如“哎哟”“哎”等。使用这样的词语进行演唱,可以在长距离的空间位置中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进行有效的情感传递。 2.乐段 这部分是整个民歌中最精彩的部分,整个民歌中的内容和曲调都在这个结构中进行表现,乐段根据歌曲的内容分为上句和下句,中间连接的部分叫作衬句。在不同的地域中,衬句出现的位置也会有所不同。乐段的内容也是整个民歌中演唱最丰富的一种表现。不管是抒情还是叙事,都可以在乐段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3.衬句 衬句是连接乐段中上句和下句的句子,具体出现的位置需要根据乐段的内容进行设计,并且衬句的句子长短也非常灵活多变,但是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一种联系作用。在“花儿”的形式中,衬句长的更加悠长,短的更加精炼,在整个民歌作品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4.结尾 结尾是整个民歌中最后的部分,也被称为“落音”,这个部分中,一般是最后一句的重复,或者是最后一句的衬句,多会使用语气词,体现出整个歌曲的完整性,也是整个民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在“花儿”形式的《阿哥的肉令》中,歌曲“哎哟——,关老爷上马的下教场(呀),阿哥的肉啊,好似像六月的会场,呀。”的整个歌词中,起音是“哎哟——”,乐段的上句是“关老爷上马的下教场(呀)”,衬句是“阿哥的肉啊”,乐段的下句是“好似像六月的会场”,结尾是“呀”,整个曲调完整,生动。 甘肃民歌的演唱特征 甘肃民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演唱的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特点,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声乐演唱特点。甘肃民歌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大多使用汉语语言,但是会根据不同地域之间的方言特点进行不同曲调和韵味的差异化展现。而这些差异化的表现也造成了甘肃民歌特有的演唱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共鸣 共鸣的演唱特征在甘肃民歌“花儿”的形式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在“花儿”的演唱中,主要是以口腔产生的共鸣为主,结合头部、胸部的共鸣进行共同的变现,达到预期的共鸣状态。比如,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对口部和咽部进行适当的调整。首先,张开嘴巴,提起整个面部的肌肉,露出门牙,口型呈扁宽状,不能张得太大。其次,幅度略小地抬起软腭,然后,将喉部的位置抬高,最后,使用硬腭前部发出声音,进行延长[6]。这种在演唱过程中,调整的方式被经常使用在“花儿”演唱者的日常练习过程中,通过这种共鸣的练习,可以更好地展现出演唱中对声音的要求。另外,在“花儿”演唱的过程中,产生的共鸣还会与歌曲中的韵味、字音、腔调、气息进行融合性的技术应用,根据不同的演唱风格进行不同的调整,根据不同的声调高低表现,来更好地体现出共鸣的效果。比如,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表演者根据花儿的歌曲内容,会更多地进行高音的展现,在延长低音的时候,可以选择将共鸣的中心位置放在口腔和咽喉的位置,而在进行中音的演唱过程中,可以将共鸣的中心位置放在咽腔上方,在进行高音的演唱过程中,可以将共鸣的中心位置放在鼻腔,让声音从眉宇之间进行传递。通过不同的共鸣中心位置选择,更好地将花儿的演唱完成,实现整个演唱过程的生动、流畅、自然、和谐。 (二)语言和咬字 任何一种声乐形式的创作,都需要借助于语言进行展现。比如在“花儿”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在该项形式的甘肃民歌中,语言的使用形式呈现出以下三种特点,更好地展现了该种民歌形式的特色。第一,花儿的演唱中,为了更好地展现出表演的统一性,使用了汉语进行创作和演唱。第二,花儿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会根据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和民族之间的特点,进行不同声调和韵味的展现,呈现出不同的演唱風格。第三,在进行花儿演唱的过程中,还出现了汉语与方言结合的形式,这种语言之间互相交错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对情绪进行渲染和强调。 甘肃民歌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表演者会配合不同的身体器官发声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咬字表现。有时候咬字很重,有时候咬字很轻,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咬字,都需要根据整首歌曲的曲调进行弹性的咬字处理,并且过渡要自然,能够体现出文字的特点,又要表现出民歌演唱者口齿伶俐或者快刀斩乱麻的演唱特点。比如在甘肃民歌《妹妹的山丹花儿开》中,通过清晰的咬字处理,可以更好地将歌曲中的情感进行表现,也更容易被人听清楚,理解其中的深意。 甘肃民歌对声乐艺术的影响 (一)文化的传承 甘肃民歌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甘肃地区各个少数民族的艺术精华,因此,甘肃民歌中的文化价值被不断的重视和进行发掘。比如,在不同的年代,专家学者对甘肃民歌的研究是不同的,解放前进行研究,主要通过原始的形式进行传播,而解放后,使用各种现代化的设备进行了有效的网络传播、媒介传播等,将甘肃民歌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唱法系统,进行专业化的教育和传承。又比如,在对甘肃民歌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从最开始的口口传播,到现在形成专业的声乐教育系统,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好地体现出对甘肃民歌这种文化的保护和继承。而随着不断的开放,更多国内外的人们开始喜欢这种传统的声乐形式,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文化研究。又比如,随着对传统文化的不断保护和发掘,甘肃民歌被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专业的保护和传承,更彰显出这种文化的魅力,也体现了更好的声乐艺术文化传承。但是在进行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要对传承人进行身份的确认,并给予一定的待遇保障,才能更好地让其进行传承活动的开展,从而实现整个甘肃民歌的发扬,带动整个甘肃地区文化的发展。 (二)艺术的创新 作为一种声乐艺术形式,甘肃民歌在声乐艺术的创新中也要不断地进行融合发展。比如,要加强对甘肃民歌声乐理论的系统性研究,要将甘肃民歌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进行分析,在歌词上,要結合现代生活进行创作,反映现代人们的生活特点,在曲调的创作中,要结合当代社会的整体审美情趣,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演化,而在表演和演唱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加入民族的特色元素,展现出甘肃地区、西部地区的地域特点。总之,要将甘肃民歌作为一个重要声乐组成,进行单独的专业研究与分析。又比如,为了更好地实现对甘肃民歌的艺术创新,要在该地区的不同教学阶段,进行甘肃民歌的积极推广和宣传教育。针对中小学生和大学生,选用一些符合学生特点的民歌进行普及,培养学生对甘肃民歌的喜爱,做好人才的储备培养工作。不仅使更多的人喜爱上甘肃民歌这种声乐形式,也通过不断的创新,创作人、艺术家的推广,更好地实现甘肃民歌的发展,同时也带动整个声乐艺术的良好发展。 结 ?语 甘肃民歌在长久以来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演唱方法,艺术形态和演唱特征,展现了该地区劳动人民强大的艺术情感和生命活力。作为声乐艺术中的重要组成,研究甘肃民歌的发展,不仅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对艺术的一种创新,因此在今后的声乐艺术研究中,要对甘肃民歌进行更好的发掘和传承,以更好地展现这种优秀声乐艺术的魅力。 注释: [1]王 ?炜.从地理环境视野下浅论裕固族民歌特色[J].黄河之声,2018(21):23. [2]宋 ?倩,安晓燕,董坤伟.甘肃“花儿”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J].智库时代,2018(39):132,141. [3]徐海波,丁晓军.河西走廊汉族民歌特征初探——对1535首民歌的形态分析[J].河西学院学报,2018(03):55—59. [4]程美华.略论我国西北民歌与西南民歌之相同处及形成原因[J].大众文艺,2018(10):42—43. [5]王 ?娟.论民歌“花儿”的传播与生存困境[J].北方音乐,2018(10):31. [6]马昌伟,樊思伊.浅析甘肃花儿对声乐艺术的影响[J].音乐天地,2016(06):51—54. [收稿日期]2020-05-26 [作者简介]刘 ?虹(1970— ?),女,甘肃省天水师范学院副教授。(天水 ?741000) (责任编辑:崔晓光)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青年南路人民公园高干楼 ?刘虹收(2本) 13993886102 ??????????陈红代理526270588@qq.com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