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筝乐传播的媒介分类与特征探究
范文

    [摘? 要]针对从古代至21世纪筝乐传播中出现的主要媒介进行分类与特征分析,以生产实践与科技手段为界,将筝乐传播媒介分为传统媒介(口传心授、乐谱)、科技媒介(电子媒介、录音媒介、数字媒介、网络媒介、新媒体媒介)两大类,分别对不同种类的传播媒介进行举例、介绍与特征归纳,梳理筝乐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与脉络,为当代筝乐的传播和弘扬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为人民群众科学使用各种传播媒介,了解与学习筝乐艺术提供便捷有效地指导。

    [关键词]筝乐传播;传统媒介;科技媒介;传播者;受众

    丰富多元的传播媒介,使人们了解和欣赏筝乐的途径更加便捷,使筝乐的传播经得起时间考验,在传统音乐长河中历久弥新,筝乐的社会功能得以广泛实现。从古代到如今21世纪,我国经历了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变化,现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民的社会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筝乐的传播载体也实现了从传统媒介到科技媒介的转变。从古代筝乐出现至20世纪初,筝乐传播主要依靠传统媒介,包括口传心授与乐谱。自19世纪以来,西方先进科技源源不断地流入我国,筝乐的传播媒介逐渐脱离了原生态的生产实践技术,融合了多种科技手段,产生了各具特色的科技媒介,实现了21世纪筝乐传播的全民化、多元化、快捷化盛况。同时,在各种传播媒介产生、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筝乐艺术也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不同时代特征。

    一、筝乐传播的传统媒介及特征

    (一)口传心授

    口传心授是最原始的筝乐传播方式,它贯穿于古代,至今依旧是筝乐传授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我国筝乐的最早记载见于秦丞相李斯的《谏逐客书》,自公元前3世纪,筝乐流传于秦国,此时乐谱尚未出现,口传心授是其主要的传播媒介。它是指在传播筝乐的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仅有传声的空气介质存在的音乐传播,因此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传播过程经过群体接力,内容具有模糊性。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人类记忆的不确定性及人们丰富的音乐想象力,一首筝乐作品在经由不同人传播后,产生了诸多变化,如裁截、紧收、加花、变奏等,变得与原始母体截然不同,从而具有了模糊性。而群体接力过程,使筝乐作品成为了每一位传播者接力创作的共同成果。“群体记憶”保留了原有筝乐作品的内容框架与风格,同时产生了接力性与流动性的传播特征,使传统筝曲历久弥新,直至今日依旧熠熠生辉。

    传、受双方的传播关系具有透明性。在口传心授的过程中,传、受双方始终保持着近距离、面对面的位置,传播者可以实时了解受众的心理状态,以最小的心理距离传播其真实所需的音乐信息。透明的传播关系,使传播者在筝乐教学的同时,能够“因材施教”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受众,可以采用讲述与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有利于他们更加直观地进行模仿、理解与内化。同时传播者也能够迅速、直观地观察受众表现,获得教学反馈,对传播行为进行修正和强化。

    口传心授古老而传承至今,在当代筝乐传播、教学与欣赏中,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乐谱

    口传心授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人们开始研究音乐的实际记录方式,乐谱应运而生。它是运用符号、文字来模拟与记录音的高低、长短、演奏技法的传播媒介,传播内容的精确性更上一层楼。我国的筝谱于唐宋时期出现。唐代以后,有藤原师长的弦名谱《仁智要录》、清代文人荣斋的工尺谱《合欢令》与《将军令》流传至今,它们复原了古代筝乐的历史面貌。随着近代五线谱和简谱的传入,当代筝乐已经有了多样且便利的记录方式,具有以下特征:

    克服了口传心授的模糊性,使音乐的记录更加直观明确。创作者可以及时准确地记录自己所创筝曲,创作过程也因此变得清晰有序,抽象的音乐也得以变得有形而具体。乐音的音高、时值、演奏技巧都可以得到精确记录,传播的模糊性不复存在。

    乐谱记录使筝乐的保存得以跨越时空。筝谱使筝乐以符号的形式精确地记录下来,受众们运用乐理知识将乐谱解读,通过古筝把乐曲还原出来,使筝乐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延留至今。这为传统筝曲的保护与发展、不同地区筝派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载体,提高了筝乐艺术的世界知名度,促进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承与弘扬。

    乐谱的出现对筝乐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使无形的乐曲变得有形而具体,成为了造福人类音乐文化的杰出发明与艺术瑰宝。

    二、筝乐传播的科技媒介及特征

    (一)电子媒介

    自19世纪以来,在学习西方的近代思潮引导下,西方先进科技源源不断地流入我国。20世纪初,电子媒介开始被广泛运用,无线电广播、电视为筝乐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筝乐演奏家娄树华、王巽之分别定期在北京广播电台、佛音广播电台演奏传统筝曲[1]。1949年,我国境内已有广播电台171座,如今全国共有省市FM电台1562个,包括198个音乐调频[2],其中的CNR民族之声、CNR音乐之声、北京戏曲曲艺等频道,每周不定期播放各类传统与近现代筝曲、筝乐伴奏的各类戏曲及曲艺节目。

    20世纪50年代,我国电视事业全面起步。在各种艺术片、专题节目、商业广告、文艺晚会中,筝乐逐渐通过电视频道进入家庭,成为喜闻乐见的大众音乐文化。如今,CCTV-15音乐频道、CCTV风云音乐频道及部分卫视频道都开始播放筝乐相关节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节目有2012年“CCTV光荣绽放·十大古筝演奏家音乐会”、2014年“CCTV光荣绽放·新十大青年古筝演奏家音乐会”,2018年“CCTV风华国乐”、广东卫视与山西卫视联合制作的《国乐大典》系列节目等,掀起了全民学习筝乐的热潮。走进千家万户的电子媒介,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电子媒介具有全国普及性,使筝乐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全国普及,电子媒介在传播信息的速度之快与覆盖面积之广方面独具优越性,使城乡各地人民都能欣赏筝乐。它们对现当代中国筝乐艺术普及是极其重要的,当筝乐演奏艺术乘上了电子媒介的翅膀,筝乐艺术具有了持久的影响力。

    足不出户的欣赏途径,使受众获取筝乐信息的渠道更加便利。20世纪电子设备的拥有量不断递增,广大受众在家中即可欣赏到丰富多样的筝曲。特别是电视传播的“视听结合”功能,使受众能够身临其境地聆听、观看筝乐演奏,全面提升了传播质量与欣赏观感。

    电子媒介虽然高端便捷,但其远程传播的形式使传、受双方的信息交流不复存在。当录制广播或电视节目时,节目组的录制要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演奏者,并且录制现场未必会有观众在场,因此演奏者无法实时根据受众的反应,对传播内容进行调整。相比“口传心授”时期的筝乐传播,缺乏良好的透明度。

    得益于电子媒介传播迅速、覆盖面广、观感质量高的特点,丰富多彩的筝乐进入千家万户,促进了全国观众对筝乐的深入了解。

    (二)录音媒介

    随着声音记录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唱片为代表的录音媒介在我国发展尤为迅猛,它实现了人类对声音的直接记录,使筝乐的记录更加精准。1949年后,中国唱片社成立,在上海、广州、成都相继设立分公司,发行各种唱片逾10万张[3]。20世纪60至90年代,大陆地区筝乐唱片发行量递增。韩庭贵、邱大成、曹东扶、曹正、何宝泉等筝乐艺术家均参与录制,发行个人筝乐专辑逾30套,近百首筝曲被录制在内。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有《山东筝曲集——书韵》《高山流水》《邱大成筝独奏专辑》《渔舟唱晚》等[4]。录音媒介对筝乐进行直接而精准的记录,具有以下特征:

    录音媒介的还原度极高,使筝乐得到了完整、活态的保存。相比乐谱以文字符号等视觉信息记录音乐的方法,它通过机械能量来记录声音,对筝乐本身的演奏进行实录,并以音频呈现,还原筝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要素,使筝乐“鲜活”起来,促进了传统音乐的活态保护。

    录音媒介易于操作,播放方式简便,具有大众性。乐谱的演绎需要具备专业乐理知识的人进行解读,一些难度较大的作品会对解读者的视奏能力要求较高,解读误差甚至会影响原作品的面貌。而录音媒介无须专业者解读,运用留声机等播放器即可聆听美妙的筝曲,它以一种十分亲民的方式,面向各行各业的筝乐爱好者。

    基于唱片传播快捷、还原度高的优越性,它逐渐成为了20世纪以来筝乐在社会传播的重要渠道。

    (三)数字媒介

    20世纪80年代,数字技术逐渐完善,CD(激光唱片)与DVD(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逐渐在我国流行起来。20世纪90年代,CD在我国广泛流行。2006年,我国大陆地区音乐CD总销售量已达2300万张。在2004年至2010年间,筝乐CD热销,其中以王中山的《夜深沉》《黄河魂》与林玲的《林玲古筝演奏专辑》[5]等为代表,得到了广大筝迷的喜爱。21世纪初期,融合视听效果的古筝教学DVD普及开来,其中《古筝名家名曲》(李萌、周望主讲)、《全国古筝考级曲目辅导示范》(林玲主讲)等[6]筝乐教学作品,为全国古筝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快捷有效的途径。数字媒介性能优越,具有以下特征:

    数字媒介具有卓越的储存性,具有音乐信号不受损耗、音画效果始终如新的品质,观感极佳。CD与DVD的技术原理,是通过把声音与画面信号转换成数码信号后,运用激光扫描记录到碟片中,再用放映机里的电子系统,将其还原为声波与影像。碟片中的数字信号可以长期保存、不易受损,因此音画效果始终具有着高质量。

    数字媒介克服了广播、电视定时播放筝乐节目的限制,完全按照持有者意愿随时随地欣赏自己所需的内容。并且,它正式将筝乐的传播空间遍及家庭,不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使受众能够灵活自由地欣赏与学习筝乐。

    数字媒介的销售渠道以全国音像商品市场为主,其具有高度的流通性,使筝乐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其涉及内容十分多元,有筝曲演奏类、教学讲解类、欣赏解读类等多种选择提供给受众,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多种选择。数字媒介产生的各种筝乐产品,极大地促进了筝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古筝教学DVD的出现,为筝乐学习者群体提供了专业、快捷而高效的学习渠道。演奏家通过录制教学视频,实现了对古筝名曲、考级曲目的讲解与诠释,学习者足不出户即可聆听大师课程。这丰富了他们的筝乐演奏与理论知识,也使他们的筝乐素养与自学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

    筝乐在数字媒介的传播下,不仅保持着始终活态传播的方式,也从此具有了便携性,筝乐CD与DVD也具备了收藏价值,筝乐的传播因此呈现出便捷可控的特点。而发行量的递增,带来筝乐产品商业化的趋势,也使得一些筝乐产品透露出商业气息。

    (四)网络媒介

    21世纪初,我国网络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门户网站,它使筝乐传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6年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1.37亿用户[7]。在各大门户网站中,用户通过输入自己所需的关键词,即可检索到相关文字、视频资料,内容多元且信息海量。其中百度、奇虎360、搜狗三大热门门户网站,对“古筝音乐”关键词的检索结果,分别达到1170万、218万与126万[8]。2008年,“中国古筝网”(www.guzheng.cn)正式运营,成为了筝乐界兼具权威性、规范性的专业门户网站,索引量达4万,流量为3368/天,在全国中文音乐网站中排名第42名[9],在当代筝乐传播中独具传播力和影响力。信息多元的网络媒介具有以下特征:

    网络媒介具有传播快捷、资源共享的特点。它以功能齐全的计算机为收发载体、凭借电子信息技术传播信息,实现了筝乐信息的及时共享。筝乐的网络传播,不仅使用户群体获得海量信息,而且使他们拥有了根据自己兴趣爱好搜索筝乐信息的主动权,使筝乐传播更具主动性与全民普及性。

    网络媒介使筝乐传播信息的种类愈发多样性,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它可以将音视频资料、文字资料通过各大门户网站,传递给用户们。除百度、奇虎360、搜狗三大热门门户网站之外,在“中国知网期刊论文数据库”中,通过查询关键词“古筝”,可检索到1959至2019年相关专业论文4525篇,内容涵盖演奏理论、教学方法、作品分析等25项[10],提供了专业、规范的研究成果,为筝乐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并且,“中国古筝网”中的“筝界青年论坛”“一周筝闻快讯”等栏目,每周定期向用户介绍筝界要闻、比赛活动,还设有50多位演奏家的访谈栏目,让用户从多角度、全方位的视角去了解筝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网络媒介具有线上互动式的特征,增进了全国筝乐爱好者的交流,使筝乐的网络热度与日俱增。门户网站、PC软件中自带多样的互动平台,如古筝贴吧、百度知道、中国古筝网中的古筝问答、腾讯QQ中的古筝交流群等。用户们注册账号即可进行发帖与提问,与他人交流古筝学习的心得体会。不少筝乐爱好者也会录制演奏、翻奏或原创的筝曲上传至网络平台中,使各行各业的人们领略筝乐的魅力,拓宽了筝乐的受众群体。

    丰富的网络信息使筝乐传播更具多样性、可选择性和便利性,为人们深入了解筝乐的方方面面提供了详实的内容。同時也增强了每位用户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成为了具有传播能动性的受众群体。

    (五)新媒体媒介

    21世纪初期,新媒体媒介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与人类生活呈现出密切融合的状态。我国的新媒体媒介有手机应用软件、博客、移动电视等。其中手机应用软件(App,全称Application)为筝乐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使其具有了全面化、国际化的传播影响力。到2016年为止,我国手机应用软件数量已超1700万个[11]。其中微信APP、网易云音乐APP、中国古筝网APP、微博APP等热门软件,极大地促进了筝乐的传播和普及。2016年,微信APP出现了听筝堂、习音堂等多个线上古筝教育公众号,每天更新筝乐知识推送信息,内容囊括了专业技能知识、筝乐文化知识、活动赛事、高校招生简章等。同时,全国各地的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实时观看国内知名古筝演奏家音乐会的实时转播,转播以高清视频的形式呈现;网易云音乐APP在“2019年中国音乐APP排行榜”中位列第4名[12],其中收录古筝专辑300多个,设有电台、歌单广场、云村对筝乐作品进行推介,成为结合欣赏、创作、互动等多元功能的筝乐传播平台。新媒体媒介使筝乐传播焕然一新,其具有以下特征:

    新媒体媒介集电子、数字、网络技术于一身,实现了当代筝乐的覆盖式传播。它们既实现了筝乐信息在全国的线上共享,又将其中的文字、音视频资料不限时空地进行传输与下载,带给用户大量的信息内容。“云技术”覆盖面广阔的共享能力,使受众群体变得更加庞大,世界各地的用户们都将成为筝乐传播的受众。

    新媒体媒介的高效运用,极大促进了筝乐信息的更新率与时效性。我国的原创音乐APP有十多个,行业内竞争激烈,不少软件公司以提高资讯更新率来吸引用户下载。各类筝乐APP中的信息更新率极快,全国筝乐要闻随时更新,每周都会有新编流行筝曲、原创筝曲等,使用户们对筝乐的学习、了解和欣赏能够推陈致新。

    新媒体媒介使筝乐传播者与受众的身份趋于融合,传播过程更加突出双向互动式特点。手机应用软件上个人账号的注册,使每一位受众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展示平台,拥有了发布、转发及评论筝乐作品的权利,从而成为了筝乐的传播者,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影响力。各种在线课堂、线上直播活动纷纷开展,如中国古筝网APP中的365在线课堂等,其线上互动的形式使筝乐传播的透明性再度回升。实时视频功能再度使传播者能够通过网络互动,了解到受众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以提升学习效率,成为了古筝远程教学的重大实践。

    新媒体媒介将筝乐推上了全民普及的高潮,使筝乐传播的双向互动性不断增强,更加具有覆盖性、时效性、透明性,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弘扬与发展。

    结论

    从古代筝乐出现至21世纪,我国筝乐传播首先经历了口传心授、乐谱传播的传统媒介阶段,之后随着19世纪西方科技来华,迎来了20世纪科技媒介阶段,出现了电子媒介、录音媒介、数字媒介、网络媒介、新媒体媒介,它们融合了多种科技手段,使筝乐艺术在传播中与时俱进,发挥了其广泛的社会功能,迎来了焕然一新的面貌,实现了21世纪筝乐传播的全民化、多元化、快捷化盛况。如今,筝乐传播不仅延留着方式传统、载体简便的传统媒介,而且在多种科技媒介的承载下呈现出了方式多样化、传播便捷化、还原程度高、可控性强的特征,具有了覆盖式、时效性、双向互动性的功能,古筝艺术得以不断推陈致新,富有科技创新力与时代生命力,走上国际化的舞台。丰富多样的传播媒介拓宽了人们学习与了解筝乐的渠道,使活态的传统筝乐“飞入寻常百姓家”,提高了大众的传统音乐素养与文化传承意识,潜移默化地将“美育”带给社会大众。作为当代筝乐艺术的传播者,我们在沿用传统媒介的同时,更要合理、创新地运用各种科技媒介,有机结合两种媒介的优越性,挖掘筝乐艺术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让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筝艺术保持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色,在高新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具有蓬勃向上的时代生命力。

    注释:

    [1]杨? 艳.谈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筝乐的发展[J].大众文艺(理论),2008(12):33—34.

    [2]http://www.cnr.cn/zcr/.

    [3]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248—288.

    [4]http://www.guzheng.cn/zhengren/list-139-1.html.

    [5][6]http://www.guzheng.cn/zhengren/list-110-1.html.

    [7]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123/c40606-29042507.html.

    [8]分别见于:“百度”、“奇虎360”、“搜狗”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古筝”的搜索结果。

    [9]http://seo.chinaz.com/www.guzheng.cn.

    [10]http://nvsm.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

    [11]http://www.hxnews.com/news/gn/gnxw/201612/29/1132627.shtml.

    [12]https://www.sohu.com/a/363380803_100058214.

    [收稿日期]2020-07-29

    [作者简介]侯玉喆(1994—),女,山东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教师。(青岛? 266000)

    (责任编辑:韩莹莹)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前湾港路796号北下庄社区,侯玉喆(3本)

    电话: 17667505636

    姜楠推荐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