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电影音乐与电影的关系 |
范文 | [摘 要\] 电影音乐在有声电影后问世,影片中优秀的主题曲可以使观众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和感触,使得剧情扣人心弦、跌宕起伏。本文通过概述《芳华》电影背景,围绕电影情节、影片背景、影片情感等方面分析《芳华》中电影音乐和电影之间的关联性,不仅能够弘扬歌曲艺术文化,还可以推动电影情节的发展。 [关键词] 《芳华》;电影音乐;影片情节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HTSS]1007-2233(2021)02-0181-03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20JK0314)。 [作者简介\] 王元方(1990— ),男,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讲师。(西安 710126) 电影音乐具有参与文本架构的优势,其属于电影综合艺术中主要有机部分,可以结合影片实际人物、场景、情感、细节,借助暗喻、明喻、对偶等方式描摹人物形象。《芳华》中电影音乐和影片在不同角度实现融合,吸引观众的听觉和视觉注意力。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电影音乐和电影关系,发挥电影叙事功能。 一、电影《芳华》背景概述 《芳华》电影依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冯小刚执导。电影背景是1970年至1980年时间段,其主要讲述我国西南地区某省份文工团故事,涉及到越南战争、“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在影片中正值芳华的年轻人在爱情萌动时期经历了残酷战争的洗礼,电影围绕文工团生活细节铺开,同时也涉及到越南自卫反击战的场景,文工团的战友们在时代变迁中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电影歌曲和电影相结合的形式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开始发展,电影题材与歌曲风格、类型息息相关。音乐可以突出电影艺术性,使得画面生动且便于营造气氛。景安东曾指出电影主题曲需要明示主题,发挥“先声夺人”的感染力,将观众引入特定的文化氛围、历史情境中;将故事情节和插曲充分结合,烘托气氛,完成转场、闪回等过程。同时,电影歌曲属于叙事手段,可以补充影片内容,拓展电影想象空间,提升其文化内涵和艺术水准。因此,电影歌曲有必要和电影充分结合,使音乐深入人心,更好地服务影片。在《芳华》中红色音樂是一大亮点,其均属于冯小刚导演精心选择的年代代表曲目和追忆青春的歌曲。影片放映后在社会上掀起一股“芳华热”,说明影片取得较大成功。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电影音乐对于电影内容的影响,探究二者关系,借助《芳华》中电影歌曲研究影片内深层次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底蕴\[1\]。 二、《芳华》中电影音乐和电影间的关系探究 (一)借助电影音乐表达影片情感 电影音乐是影片中表达艺术构思的背景音乐,其属于电影艺术的关键组成结构,可以对影片实现完美诠释。电影音乐的选择会受到电影结构、内容的影响和制约。由于电影属于多感官艺术,观众会借助耳朵、眼睛接收信息,满足人们对于声音和动效的需求。电影音乐通过与音响效果、旁白、对白等要素充分结合,与画面相辅相成,充分表达影片情感,突出影片气氛、戏剧性以及抒情性特点。同时,影片中借助电影音乐渲染气氛,当毛主席过世后,配乐借助鼓声重击使原本欢声笑语的气氛转变为安静凝重。《芳华》中战地医院的场景,通过不规律的低音乐器断奏表演,犹如垂死之际跳动的心脏,牵动着观众的情绪。 又如,导演在《芳华》中引入了《草原女民兵》这首经典红歌,邀请蒙古族著名歌手阿木古楞客串,电影中首次排练场景便是《草原女民兵》芭蕾舞\[2\]。后续影片中体现草原风情的情节中也引入了《草原女民兵》这首电影音乐,保证内容前后呼应,将歌曲的曲风和电影内容相贴合,突出电影音乐的特点,增加效果,渲染气氛。《草原女民兵》是北京军区文工团创演舞蹈,借助深沉醇厚的马头琴和优美甜润的歌声,再现边防巡逻民兵的日常生活。在影片中何小萍带病完成《草原女民兵》中射击劈刺、跨马持枪高难度动作,却在正式演出时被删掉,令观众感到惋惜,引发大家的情感共鸣。此外,电影中插入的《英雄赞歌》配乐是《英雄儿女》中有源音乐,通过在《芳华》中进行重现,使观众感受到红色精神燃烧的岁月,加强反思,更加珍惜当前安宁生活,铭记牺牲英烈。通过倾听音乐触动观众心灵,引发共鸣。 (二)推动电影故事情节发展 《芳华》中引入的歌曲均属于传统红色歌曲,如体现青春年华的歌曲、文工团常练曲目、离别歌曲(如《驼铃》《送别》)等。歌曲中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唤醒观众对于那一时代的记忆,将电影情节和画面充分结合,促进故事情节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插曲叙事 1949年至1976年是我国红色政治时代,文化活动均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突出为政治服务的特点和意义。红色歌曲的作曲家创作出了赞扬军民一家亲的音乐,如《英雄赞歌》《绣金匾》《洗衣歌》等,其均属于70至80年代文工团编排曲目。《芳华》中上述歌曲均属于故事情节的主要部分,能够充分体现文工团工作场景,表达人物情感。例如,在《芳华》的开场是文工团欢声笑语,文艺兵们舞姿曼妙在排练室内灵活自如地训练,排练过程中陈灿演奏了《那不勒斯舞曲》,将我国民族乐曲和管弦乐相结合,营造出影片中岁月静好的画面。 又如,《芳华》中插曲《英雄赞歌》是文工团向一线士兵给予慰问时所演唱的曲目,体现出对英雄舍生忘死伟大精神的歌颂,可以感染观众继续观看影片了解故事情节。此外,《芳华》中通过插入《洗衣歌》《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等歌曲,呈现出文工团日常排练生活,凸显影片美学价值\[3\]。 2在故事节点设置音乐 在《芳华》故事节点中安插《驼铃》《送别》电影音乐,可以促进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递进。在影片中刘峰被下放至伐木连,其他人均与其划清界限,而只有何小萍前来惜别。此时电影中《送别》响起,主人公之间无对话,在握手后行军礼,何小萍望着刘峰逐渐远去的背影。《送别》忧伤的旋律体现出主人公不舍之情。同时,电影音乐可以促进情节转向另外叙事空间。比如,《芳华》中越南自卫反击战后文工团解散,战友们在筵席上合唱《驼铃》时泣不成声,表现出战友即将各奔东西需要分离的不舍。电影中《驼铃》作为主要故事节点,将叙事空间向另外区域拓展,昭示着主人公即将各自开始曲折命运。因此,导演在影片中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区域引入歌曲,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与想象。将《驼铃》《送别》设置在故事节点中,渲染场景气氛以及人物情绪,实现情节扣人心弦。 3增加戏剧冲突性 电影音乐属于影片听觉叙事因素,其可以促进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借助剪辑将影片画面和音乐形成蒙太奇式效果,提高戏剧冲突性。在《芳华》中刘峰喜爱倾听邓丽君的《依情万缕》,体现出主人公内心对于丁丁深藏的爱意,也昭示着时代变革对于人们内心世界的影响。同时,影片中刘峰带领分队运送药品过程中受到敌人埋伏,使得队伍伤亡惨重,其自身也身受重伤。此时电影镜头转向林丁丁在前线慰问演出,正为战士们演唱《英雄赞歌》,其演唱道:“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借助歌声赞扬英勇无畏的战士,此时和刘峰负伤画面相结合,将正反人物聚合至一起,体现影片内容发展过程中的叙事冲突,加强观众对于影片情节的理解\[4\]。 (三)借助电影音乐点明影片主旨 在电影《芳华》中,《绒花》出现在片尾及片头,该歌曲是1980年电影《小花》中的插曲,该歌曲框架精致、旋律优美,体现出青春芳华的绽放,具备抒情及红色革命的相关要素,十分贴合电影中追忆红色革命年代的主旨。此歌曲代表了原著作者严歌苓及冯小刚的青春记忆,因此被选择为电影主题曲。在影片开始部分,《绒花》伴奏响起,电影借助倒叙的方式完成独白,向观众展示那一年代人们的生活。同时,《依情万缕》体现出年轻人对于青春的追求和爱情的向往。在当时的社会规训中人们诉求感情时隐蔽而克制,正值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依情万缕》中荡漾起内心对于爱情的向往,扣合电影青春主题。 此外,影片中借助无源音乐实现电影点题造势。当《芳华》中独臂刘峰重回到解散后的文工团时,厅内空无一人。此时电影闪到战友们一起排练《沂蒙颂》时的场景,通过引入音乐使人们在欣赏之余产生两种精神感应:其一是回忆闪回镜头,其二是主人公主观幻觉镜头。此时电影音乐与影片中人去楼空的孤寂场景相配合,凸显出伤感的基调。在《芳华》片尾,被放逐边防的主人公在迟到的拥抱中引入了韩红配唱的《绒花》。该插曲和影片前后呼应,以韩红独特的嗓音和旋律的感染力表现民族风和中国韵味,一代人的芳华在歌曲中悄然落幕。《芳华》这部影片体现出创作者对于时代的反思和青春的追忆,实现音乐介入和观众情感融入,深化思想。借助音乐将委婉、炽热、深沉、悠扬等要素充分结合,为影片谱写华彩乐章\[5\]。 (四)通过音乐突出电影时代价值和艺术审美 若以符号学理论分析电影歌曲内容,其具有“所指”和“能指”两种特点,前者是指歌曲特点、创作背景、创作风格以及剧情联系;后者是指歌曲在影片内的实际应用,体现出歌曲意义,凸显电影文化意蕴。将电影歌曲和电影充分融合能够突出思想内核,凸显艺术审美、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具体联系如下: 1体现时代嬗变 《芳华》展现了上世纪70至80年代的红色革命社会背景,作曲家们的艺术创作主要围绕政治内容,在作品内突出歌曲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充满激情地讴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雷锋精神以及英雄人物。文工团所编排的相关曲目主要以赞颂军人、英雄以及军民同心为内容。因此,《芳华》中引入大量红色经典曲目凸显社会政治氛围,通过背景音乐展示文工团每日排练歌曲,并彰显刘峰等角色发扬的雷锋精神,体现出其助人为乐的社会价值观。同时,影片所处历史背景是“文化大革命”结束至改革开放过程,青年一代在时代中出现彷徨和迷茫。歌曲《绒花》体现出青年们在红色政治色彩浓郁年代追忆的浪漫青春。通过将剧情和歌曲充分融合,凸显出时代对于青年人革命理想的追求,表现出特殊时期社会思想及价值取向,借助电影音乐渲染社会背景。此外,影片中《洗衣歌》的引入以及排练被叫停的过程,向观众介绍当时的时代环境。1976年毛主席、周总理相继离世,唐山大地震、“四人帮”的粉碎,通过《绣金匾》插曲抒发大家对于领袖的崇敬与热爱,也昭示文工团的训练生活即将改变。因此,依托《绣金匾》插曲,讴歌文工团奉献精神,凸显其一专多能精神,使观众感受到角色情感变化,弘扬对于祖国的热爱以及对领袖的崇敬。[BW(D(S,,)][BW)] 2引发观众深思 电影剧情及人物命运会引起观众对于人性的反思,通过设置问题:在那一时代是否所有人都愿意将青春奉献给祖国,电影给予了答案。在《芳华》中主角林丁丁为求自保,无情指责林峰,当战友刘峰被人诬陷后与其无情划清界限,其性格自私自利却在慰问演出中演唱着《英雄赞歌》。借助电影音乐使观众理解影片中人性的复杂,加强大家对于电影内容的反思。同时,通过插入电影音乐可以渲染影片描绘的场景。《芳华》是关于青春的电影,冯小刚选择大量红色歌曲,体现出那一时期思想文化流行导向,获取中年观众群体对于那一特殊时期的记忆,增加作品丰满度。通过在影片中插入《英雄赞歌》《草原女民兵》《绣金匾》等曲目,彰显独特鲜明的时代印记,通过文工团慰问、排练表达对前线士兵崇敬之情,借助插曲歌颂英雄舍身忘死的精神。此外,《芳华》中最后时代背景定格在海南,中年刘峰与何小萍安静坐在墓地外长椅上,依偎在一起。在影片最后插入歌曲《绒花》与萧穗子的旁白相结合:原谅我不想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通过电影音乐体现出这一代人的芳华结束,引发观众深思,引导其珍惜时光、追忆青春。影片中以《绒花》开场与结尾,实现首尾呼应,向人们展示一代人红色燃烧的岁月。 3刻画电影人物性格 音乐属于情感艺术,其可以表现出主人公细腻而又丰富的内心情感变化。在《芳华》中,角色喜怒哀乐均需要借助音乐完成渲染和抒发,通过插曲变化预示人物前途命运和情感变化。在影片塑造人物形象、彰显人物性格的过程中,音乐的引入可以激发观众的怀旧感,触发其心灵,使电影音乐伴随剧情演进牵动观众的心。例如,《芳华》中何小萍这一角色一生处于悲剧。音乐对于体现其内心情感和命运发展十分重要,如《沂蒙颂》充分展示并衔接了主人公内心变化。在影片中何小萍受到男舞伴嫌弃,刘峰给予援手为其提供了精神慰藉。同时,影片中为了使配乐加强人物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借助紧促提琴配乐与陈灿出车祸穗子急忙查看伤情的画面相结合,抒发人物内心情感,使观者动情甚至感同身受。 在《芳华》中《沂蒙颂》插曲共引入了四次,属于出现频率较高的歌曲,穿插了整个电影,每一次出现的价值和意义均不同。在前两次引入时,主要烘托情境的欢快和祥和,在影片中手风琴演奏以及文工团排练均体现出美好岁月的情境,表达战友们相互关爱的情感。在第三次引入时,《沂蒙颂》配乐长达3分钟。当经历了荣誉和战争后的何小萍患上精神疾病,且文工团面临解散,音乐《沂蒙颂》与旁白相结合;当何小萍精神失常后,在剧场草坪独自深情舞蹈时插入《沂蒙颂》,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电影人物的内心以及性格特点。此时蓝色背景光中,导演通过穿插何小萍在舞台以及空地翩翩起舞的身影,表达出曾经天真烂漫的主人公经历了悲欢离合后对于生活的向往,此情此景属于其最好的芳华。因此,借助电影歌曲可以使观众感受到影片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使得大家产生共情,见证主人公的芳华与成长。 结 语 综上所述,优秀的电影歌曲能够提高电影艺术水平,为电影叙事提供支持。 《芳华》中多种歌曲和电影情节相辅相成,提升了影片的艺术水准,使得观众对于影片具有较高的评价。因此,《芳华》中将电影音乐和影片充分结合引发观众对美好青春的追忆,进而反思历史,借助音乐抒发影片深刻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审美。 注释: [1\] 高 杰论电影音乐的功能——以电影《芳华》为例\[J\]当代音乐,2020(07):164 [2\]王 丽声情并茂,音画合一:《芳华》电影音乐意蕴体悟\[J\]电影评介,2019(10):107 [3\]刘 文电影音乐的叙事功能探究——以《芳华》为例\[J\]环球首映,2019(04):16 [4\]舒粉利红色印证,芳华常在——电影《芳华》红色色彩分析\[J\]艺术评鉴,2020(04):161 [5\]李星寰那是青春吐“芳华”——浅析《芳华》电影配乐中的颂揚与绽放\[J\]北方音乐,2018(09):240 (责任编辑:庄 唯)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