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自然音体系内的和声基础比较 |
范文 | 钟渴欣
[摘?要] 斯波索宾的和声教学中,大小调体系和功能逻辑的连接贯穿始终,对后世和声学的研究无疑有举足轻重的贡献和意义。而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作为他的理论成果被后世称为最重要的现代音乐理论之一,这与他深厚的传统和声底蕴也是密不可分。笔者以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和勋伯格的《勛伯格和声学》(以下简称《和声学》)两本书为依据,对斯波索宾的和声思维与勋伯格的和声理念进行比较。力图逐本溯源,剖析斯波索宾与勋伯格在传统和声教学领域上的不同特色与理论结果。 [关键词]斯波索宾;勋伯格;和声序进;调关系 [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3-0091-04 斯波索宾是前苏联著名的音乐家、作曲理论家、音乐教育家。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的各个音乐高校先后确立了讲座课的教学模式,作为副教授的斯波索宾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与当时的同事们建立起专业和声教学模式。为了教学工作的发展,斯波索宾编著了大量的教材。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由斯波索宾担任编写委员会主席并承担大部分编写内容完成的《教程》。这本和声学理论著作不仅在当时被指定为各个音乐院校的教材,在俄罗斯已经再版10余次,两次被译为中文,直至今日,《教程》在我国各音乐院校中都被作为和声课首选教材之一,也是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参考书目。 勋伯格是20世纪奥地利著名音乐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他在音乐上比较卓越的贡献是:无调性音乐的开创者之一;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新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十二音作曲体系的创立者。虽然他在20世纪音乐的创作领域独树一帜,但他却是一位“保守”的音乐家,“我的老师主要是巴赫和莫扎特,其次是贝多芬、勃拉姆斯和瓦格纳……我也从舒伯特、马勒、斯特劳斯、雷格尔等那里学到了很多的东西”[1]由此可以看出,勋伯格一直以自己的“传统”为自豪,他主张在继承的前提下去发展,对传统音乐理论的研究颇有建树。在《和声学》这本著作中,包含了他创作理论个性中和声的传统性,且勋伯格一直把和声理解为一种传统的、深奥的理论给予其阐述。勋伯格的《和声学》是一本巨著,在译后记中罗忠镕先生指出:“全译本的篇幅实在太大,要译出来谈何容易”[2]或许,这也是前辈老师们给我们留下的“课后作业”:未来,对勋伯格《和声学》进行更深入地挖掘研究与传播。 一、对自然音体系内三和弦及其转位的论述 斯波索宾与勋伯格在对自然音和弦类型的划分方面思路是截然不同的,斯波索宾在划分和弦时用了两种方式,一种是用和弦的根音关系来划分和弦关系,另一种是用和弦的功能属性来划分和弦的关系。其中,大小调的和弦功能关系划分大致相同。 斯波索宾用和弦根音关系来划分和弦的分类方式可以使和声初学者快速掌握和弦关系的理论,也有助于和声初学者精准选择不同和弦之间最合适的连接方法。而利用了和弦之间的功能关系划分和弦标记可以让学生清楚地掌握调式内各级和弦所属的音级以及它们所在的和声功能组,为后续和声学习中和弦的选择与连接打下功能逻辑的基础。 由于勋伯格对和弦名称的标记更加强调调式中的各音级名称,分别用罗马文数字“Ⅰ、Ⅱ、Ⅲ、Ⅳ、Ⅴ、Ⅵ、Ⅶ”标记。或许说,勋伯格在和弦关系方面,有意地避免和忽视了和弦的功能意义,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和弦根音所在的音级本身,强调了调式音级对于该和弦的意义。相比斯波索宾对和弦关系泾渭分明的划分,勋伯格只笼统的概括大调音阶中三和弦按照结构分为三种:大三和弦(Ⅰ、Ⅳ、Ⅴ)、小三和弦(Ⅱ、Ⅲ、Ⅵ)、减三和弦(Ⅶ);小调音阶中三和弦也按照结构分为小三和弦(Ⅰ、Ⅱ、Ⅳ、Ⅴ)、大三和弦(Ⅲ、Ⅳ、Ⅴ、Ⅵ、Ⅶ)、增三和弦(Ⅲ)、减三和弦(Ⅱ、Ⅵ、Ⅶ):由于和声小调与旋律小调中变音的出现,勋伯格对小调除Ⅰ级和弦外的所有和弦赋予两个结构意义。由此可见,勋伯格在和弦材料的选择和划分方面显然更加自由,对于除了Ⅰ级和弦之外的所有和弦,勋伯格认为只要安排好声部进行(包括不协和音程的预备和解决),和弦之间都可以自由地连接与运用。 对于三和弦的第一转位——六和弦。斯波索宾在《教程》中用三个章节讲解了三和弦与六和弦之间的平稳连接、三和弦与六和弦之间的跳进连接、六和弦与六和弦之间的平稳连接、六和弦与六和弦之间的跳进连接。对于重复音的标准与和弦排列法的安排,斯波索宾也有严格的规定。勋伯格对六和弦的定义为“并无特殊的和声的意义,而是旋律性的。”[3]他认为只要对六和弦突出的低音做好考虑,没有调性的目的时,六和弦的使用就变得自由,且运用六和弦会使旋律变得更加有趣,同时也可以打破低音声部在音域上的限制。勋伯格对和弦重复音的根据是由于泛音列而形成,这个重复音的理论基础,是斯波索宾没有提及的部分。勋伯格在重复音的理论中更加强调音级的地位及音响的效果,也为他未来和声语汇的拓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对于三和弦的第二转位——四六和弦(勋伯格称之为六四和弦,笔者在文中都用四六和弦取代)。斯波索宾只把四六和弦归纳为经过的四六和弦、辅助的四六和弦和终止四六和弦,斯波索宾并不提倡在和声进行中运用独立四六和弦。勋伯格在四六和弦的应用中也提及了关于经过四六和弦和辅助四六和弦在“音阶式三音片段”中的应用以及对终止四六和弦这个“留音”和弦的预备与解决,但与此同时,勋伯格把四六和弦放在了和其他三和弦与六和弦几乎同等的位置,他与斯波索宾同样强调了终止四六和弦的节拍特征以及在终止四六之后Ⅴ级大三和弦出现的必然性。但他也强调,只要考虑好四六和弦根音与五音的预备且不连续使用两个四六和弦,那么,就可以同样在和声进行中选择其他四六和弦予以应用。勋伯格对四六和弦的定义为“更期待解决的、温和的不协和和弦”,对调内的所有四六和弦进行详细地介绍,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独立应用于和声连接中。 小调调式的各级和弦的应用,斯波索宾没有过多阐述,在和弦的选择和运用方面几乎与大调的和弦一致。在斯波索宾的和声进行中几乎一直采用和声小调的和声功能语汇,特殊两个例外的分别是《教程》第二十四章为旋律小调的固定旋律#Ⅵ-#Ⅶ-Ⅰ配和声及第二十五章弗里几亚进行中的自然小调。除此之外,斯波索宾在和弦的选择和连接时无一例外地只选择了和声小调。 勋伯格從古爱奥尼亚调式出发,对旋律小调Ⅵ级音与Ⅶ级音的出现与处理归纳为四个转折点:(1)旋律上行,#Ⅶ级必须上行解决至Ⅰ级;(2)旋律上行,#Ⅵ级必须上行解决至#Ⅶ级;(3)旋律下行,Ⅶ级必须下行解决至Ⅵ级;(4)旋律下行,Ⅵ级必须下行解决至Ⅴ级。本文前面已有提及,在勋伯格的《和声学》中,由于旋律小调Ⅵ级与Ⅶ级音的升高,小调中的和弦比大调多了六个,它们之间的排列、性质与连接也会有所改变。由此可以看出,勋伯格对调式内各个音级的强调与音级之间的自由运用提出了更详细的归纳与总结。 二、对自然音体系内七和弦及其转位的论述 斯波索宾在自然音体系内系统规范地归纳了属七和弦(D7)、二级七和弦(SⅡ7)、导七和弦(DⅦ7)及他们转位的和弦结构与应用。斯波索宾从和弦的功能性角度出发,对自然音体系内这三个和弦及其转位做了详细地归纳和总结。对和弦内的每一个和弦音的处理都有严谨的规范,包括这三个七和弦及其转位中和弦音的预备与解决,对他们的要求为在作和弦连接时,某一功能的七和弦一般要作为一个更有紧张感的和弦放在三和弦的后面使用,或者这些七和弦也可以放在与该七和弦同功能或不同功能的七和弦后面。而其他七和弦及其转位,斯波索宾在《教程》的第二十六章自然(调内)模进中,用“副七和弦”对他们加以冠名及阐述:首先,副七和弦可以应用于模进的和声进行之中;其次,由于这些副七和弦缺乏功能意义上的明确性,所以在模进之外很少应用,且应用时注意对这些副七和弦的预备与解决(经过的或有准备的七音以及七和弦至三和弦或七和弦至七和弦之间的解决)。 勋伯格在自然音体系内对所有的七和弦都一视同仁地予以应用,勋伯格认为,只要处理好七和弦中不协和音的预备,那么七和弦及其转位就可以得到同等的地位与应用。但勋伯格也对七和弦及其转位中和弦音的解决提出明确的要求:七音必须下行,五音必须解决等。对于连续七和弦的连接,斯波索宾与勋伯格都有所提及,同样,斯波索宾只注重了D7、SⅡ7、DⅦ7三个七和弦及其转位之间的连锁进行,而勋伯格无一例外地把所有七和弦及他们的转位都应用于和声进行中,包括小调中升高音的七和弦,勋伯格这样的做法无疑给予了和弦材料更为丰富的选择与运用。 三、和弦连接法及和声进行的逻辑 勋伯格在《和声学》中对调式内的音级与和弦有这样的定义:“音阶的每个音都可以是一个三和弦的根音,亦即最低音,这叫做级。……最好还是用‘第一、第二或第三来表示各三和弦(或用Ⅰ、Ⅱ、Ⅲ等来表示)”[4]调式内各级和弦之间的连接的总和,就是和声连接的过程;这个和声连接过程中运用的逻辑及规则,可以统称为声部的进行原则。 斯波索宾的声部进行原则与勋伯格的声部进行原则大致相同:斯波索宾用“和声连接法”共同音保持与“旋律连接法”平稳进行这两种方式规定了声部进行(尤其是内声部进行)的连接原则;勋伯格对于同样的连接方式,原则为“每一声部最好不做不必要的移动”“遵守‘最短的距离这条法则”。甚至勋伯格在和弦连接的过程中强调,只要前后两个和弦有共同音,那么这两个和弦就可以进行和弦连接,这样的和声连接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调式内七个自然音三和弦连接时最大限度的可能性,削弱了和弦本身的功能连接逻辑意义。但无论是斯波索宾声部进行原则的“保持与平稳”,还是勋伯格声部进行原则的“不移动与近路法则”,二者在声部进行方面都体现了将严谨的进行置于和声连接之中的目的,保证了和声连接时声部进行自我协调的一致和一气呵成般的连贯,使连接的过程充满严密的逻辑性与流畅的线条感。 尽管斯波索宾与勋伯格在声部进行原则的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在六和弦的进行中强调了由于和弦的转位而带来的丰富的低音旋律。但斯波索宾在六和弦的章节里只是简单地建议,交替使用三和弦与六和弦的进行而使低音部旋律线条更加丰富。而勋伯格更加注重低音声部的音乐表达,他称低音声部为“第二曲调”,强调在配置和声的过程中赋予“第二曲调”这一声部更丰富的曲调性和表现性,同时对反复出现的低音有“不同进行方向”的要求,也强调低音声部在不“喧宾夺主”的情况下,赋予和声进行多重的音乐色彩与立体的音乐语言。 在斯波索宾的和声进行逻辑中,和声进行的最基本方向如例1所示: 在例1这个公式中,“T(主和弦)”“S(下属和弦)”“D(属和弦)”是和声中的正三和弦,也是最主要的和弦,他们的进行方向也代表了和声进行中的功能逻辑。当然,在和声进行中不是只有这三个正三和弦,也包括了所有与正三和弦相关的副三和弦,上述公式中的每一个功能都可以用该功能中的某一个副和弦来代替,且这些副三和弦不仅可以替换自己所属的正三和弦,还可以用在自己所属的正三和弦之后进行连接。 在斯波索宾的和声体系中,强调了和声进行中以T、S、D三个正三和弦为首的和弦之间的进行,他们之间所固有的紧张与解决的综合形成了和声进行中的功能性。其中,斯波索宾按照功能之间的关系分T—D—T的进行为“正格进行”(若在终止时也称正格终止);T—S—T的进行为“变格进行”(若在补充终止时也称变格补充终止)以及T—S—D—T的进行为“完全进行”。 勋伯格的和声进行相对和声功能的序进而言,更加重视把根音之间关系进行放在最主要的位置上,用四度向上或五度向下的“强进行(升进行)”,四度向下的“降进行(勋伯格不用弱进行的说法)”和一度向上或一度向下的“超强进行”来解释和弦之间的序进关系。勋伯格用这种说法来诠释和弦进行中前一和弦进行到下一和弦后和弦构成之间的变化,突出了“音”的作用,强调了“音”在和弦进行中的地位转换与音响效果。比如在“强进行”中根音的四度向上(亦可理解为五度向下)进行,前一和弦中的根音通过和弦的序进到下一和弦后变为该和弦的五音,通过这种进行而形成前一和弦根音的“贬值”;又比如“降进行”中根音的四度向下进行,前一和弦中的五音通过和弦的序进到下一和弦后变为该和弦的的根音,使原本可有可无的五音通过这种序进而被作为根音“强调”;再比如“超强进行”中的一度向上进行,前一和弦中的根音三音五音通过和弦的序进到下一和弦后皆被“解决”。这三种进行,把复杂的和声序进解释为根音的进行,强调了和弦中的音通过序进而形成的新的意义。 例2(a)中C大调属和弦的根音“G”通过升进行到主和弦的五音,“G”的地位被降低;(b)中C大调主和弦的五音“G”通过降进行到属和弦的根音,“G”的地位被提升;(c)中C大调下属和弦通过超强进行,下属和弦中的每个音皆进行至属和弦中的和弦音,我们理解为下属和弦音被解决。勋伯格多次强调,在和声进行中,要避免强进行的多次反复,建议交替使用强进行与降进行,而超强进行应用范围较小,只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四、结构的布局、终止的类型与划分 斯波索宾认为,在音乐作品这个整体中,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划分称为结构。在乐段这个结构中,次一级单位的乐句之间的划分,依靠不同类型但又相互联系的终止:半终止、阻碍终、终止以及变格补充终止。其中,半终止是指用不稳定的功能和弦做结尾的终止,可以细致分为正格半终止(用属和声结束)与变格半终止(用下属和声结束);阻碍终止是指在D7和弦之后不用T做为结束,而是进行到TSVI和弦,使终止这个进行受到了阻碍,导致和声继续进行,直至出现真正完全的终止(还有另外两个阻碍终止的方法如不完满终止、在K46或D之后用D2和弦至T6等);终止是指在乐句或乐段结尾处的正格终止或完全终止;而变格终止就是我们俗称的“变格补充终止”,它们不作为一种单独的进行,而是在正格终止后结尾处的一种补充。 斯波索宾事无巨细地在《教程》第八章与第二十章,对上述四类终止做了详细地讲解。这样严谨细致地归纳使学生在初学阶段可以准确快速地对音乐作品进行段落划分,达到在此基础上完成合理的和声布局的目的。斯波索宾对于乐段结构中各类终止的划分做到了详尽地阐述,但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样的方式使得音乐学习中对结构的了解太过程式化,太过具象的条条框框可以促使学生在初学阶段掌握对各类终止的划分,但正是这些规则的“束缚”也会过于限定学生在未来的音乐学习中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创作,这也是斯波索宾《教程》中的局限性。 勋伯格在阐述结束与终止式时提到了调性的概念,他认为调性在和声中是由自然音和弦表现出来,但关系调之间或同名调之间对调性却有着模糊混淆的效果。勋伯格认为,终止式是建立调性以及巩固调性最好的力量,他认为,“Ⅴ-Ⅰ”是最简单的终止式,但已经足以明确调性;“Ⅳ-(Ⅱ)-Ⅴ-Ⅰ”是最强的终止式等。在这些和声进行中,勋伯格又特殊指出,由于导音倾向性解决的缘故,终止的Ⅴ级和弦必须为大三和弦,正是由于这个大三度的存在强调了终止式和调性。勋伯格称Ⅴ-Ⅵ的进行为“伪终止进行”,即增长终止式,在这个进行中,Ⅴ级和弦必须使用原位且大多数以Ⅴ级七和弦为原位的形式,与斯波索宾不同的是,勋伯格在伪终止式中Ⅴ7和弦之后不是只给予“Ⅴ7-Ⅵ”这一种选择,偶尔,也允许“Ⅴ7-Ⅳ”这样的进行。同样,伪终止的和聲进行使音乐作品并未有真正意义上的结束,这种进行造成了真正终于的延迟出现,加剧了伪终止后作品终止时结束的力量。 勋伯格在《和声学》中对结构及终止的概念并未使用大篇幅叙述,他只强调终止式对于调性的特殊意义。在各类终止的和声进行中对于和弦选择的材料也给予宽泛的选择,没有用僵化的公式及特定的位置给予终止特殊的意义。这样的方式无疑对音乐作品中和声进行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与发挥空间。 结?语 勋伯格在和弦连接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挖掘音乐中的“和弦材料”,使和声连接中的和弦“取之于音乐,用之于音乐”。各级和弦都可以自由地应用于和声之中,利用音级对和弦进行标记,对和弦的独立性加以强化,使和声连接的过程不仅局限于理论的认知,更加丰富了和弦的多元化选择与和声音响更加多彩的可能。勋伯格的和弦连接逻辑摆脱了和弦功能性的束缚,无论是和弦本身的组织方式还是和弦连接的进行模式,都是一种新型的调性状态与表现形式,相对于音乐性而言,勋伯格的和弦连接逻辑无疑是更具魅力的、个性化的产物。 在斯波索宾的《教程》中,斯波索宾呈现给学生的是严谨细致的和声学理念,对和弦的功能意义及连接逻辑进行循序渐进的讲解,他在《教程》中的章节安排归类合理、编排严密。他所呈现的和弦功能连接逻辑无懈可击,堪称传统古典主义时期和声的经典范式,为学生快速掌握传统古典主义时期的和声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和声学》中,勋伯格以传统的和声理论为基础,用他独特的观点与扎实的理论对传统和声做了更加丰富与细致地陈述,继承了包括巴赫、贝多芬、瓦格纳等作曲家的音乐理论并融合了自己的语言,突出了和声领域中独到的见解与风格。正是由于他深厚的传统和声理论基础,后期他的音乐创作中才会有更加独到的见解,他创作的十二音体系匠心独运,影响了后世的音乐发展。而他本人与他的学生贝尔格和韦伯恩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可以说,斯波索宾与勋伯格在和声学领域是两颗无可或缺的双子星,对后世的音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注释: [1][奥]阿诺德·勋伯格.风格与创意[M].茅于润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172. [2][奥]阿诺德·勋伯格.勋伯格和声学[M].罗忠镕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250. [3][奥]阿诺德·勋伯格.勋伯格和声学[M].罗忠镕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14. [4][奥]阿诺德·勋伯格.勋伯格和声学[M].罗忠镕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1. (责任编辑:张洪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