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德彪西异域风情的涉笔成趣
范文

    姜薇 李晓彤

    [摘?要]

    德彪西,法国作曲家、革新家,印象派鼻祖。是一位富有天分的反抗者。拥有敏锐的听觉,强调感受,注重乐器音响效果的使用,创作出了许多独具匠心的音乐作品。其作品结合了东方音乐以及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小黑人》就具有浓厚的爵士乐味道。本文通过分析其结构、主题等来进一步探索曲子中蕴藏的异域风情。

    [关键词]德彪西;主题;音色;和声;节奏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8-0087-03

    一、创作背景

    (一)德彪西与印象主义

    德彪西是出生在19世纪末的法国音乐家,印象乐派的代表人之一。虽并非音乐世家,但并不妨碍德彪西从小表现出的显著的音乐天赋和才能。在11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时,就逐渐地显现出了创新精神,始终有一种打破循规蹈矩,探索全新领域的欲望,并表现在了其创作中,也为此常受到教师们责备。他受大环境的影响,吸收了很多新奇的想法,创作了很多独特的音乐作品,开发了一个有着奇异幻想的因素、朦胧飘忽的感觉和神奇莫测的色彩的全新音乐世界。他的和声时而细腻柔美,时而空洞缥缈,时而繁复冗杂,时而浅显精练,常常引起人们的共鸣。正因其走进心里的旋律逐渐被世人接纳认可而闻名于世,一生创作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是春兰秋菊,各有特色,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德彪西的钢琴作品分为两个时期,《小黑人》这首曲子创作于第二个时期。

    19世纪末,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在巴黎出现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印象主义音乐。印象主义音乐并不通过音乐来直接描绘实际生活中的图画,而是更多地描写图画带给我们的感官,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在乐曲的形式上多采用短小的、不规则的形式,以便更好地体现出印象主义音乐较为自由的特点[1]。德彪西被当时的绘画和诗歌这种风格所吸引,加之耳朵的敏锐性,使得他打破了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开创了印象派音乐。同时,在美国南部出现了黑人爵士乐,德彪西也受到一些影响,例如《木偶的步态舞》和《小黑人》都具有黑人音乐的风格。

    (二)黑人音乐风格简介

    源自美国黑人的爵士乐,19世纪末发祥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市,谈到爵士乐就不能不提到拉格泰姆(Ragtime)音乐。拉格泰姆出现在19世纪末,在英文中“拉格”一词的意思是用切分节奏来演奏一个旋律,是当时的作曲家们创作的一种钢琴独奏曲,它虽采用欧洲古典音乐的和声,但受黑人音乐的影响,充满切分节奏[2]。拉格泰姆的特点是左手的节奏强弱规则交替,右手奏出快速旋律。但重音位置与左手交错,忽前忽后,形成连的切分,有强烈的律动感。德彪西受其影响于1909年创作了具有爵士乐风格的《小黑人》,全曲幽默诙谐,是德彪西海纳百川中的沧海一粟。

    二、音乐分析

    (一)曲式结构

    德彪西以标题性创作著称于世,《小黑人》这首曲子就如标题所写,给人直截了当的提示,这是一首黑人音乐,具有拉格泰姆音乐的特点。全曲充满了爵士的味道但也携带了片刻的旋律美感。

    这是一首2/4拍的小步舞曲和谐谑曲的拟回旋曲式,速度快慢相间,演奏时长约为1分半左右。全曲共分为五个部分:

    A(1—16)-B(17—38)-A(39—54)-B(55—76)-A(77—92)

    A段共有16小节,可分为四个4小节的方整型乐句,第四个乐句作为连接句过渡到下一乐段。速度较快,以右手切分节奏和左手正常二拍子节奏为主,最后的主和弦以强烈的终止感进入下一乐段。B段共22小节,可分为5+6+6+5的四个非方整型乐句。节奏速度慢,时值变長,旋律线条显现出来,整体没有A段活泼,变得十分柔和,最后在逐渐渐强的八分音符中回到主题。全曲以C大调开始,最终以两个相差八度的主和弦结束。

    本曲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切分节奏与正常八分音符、连音与跳音、A段的活泼与B段的柔和形成对比。并且在这首曲子中,切分节奏基本贯穿全曲,在全曲92个小节中,有78个小节含有切分节奏,切分节奏与非切分节奏形成4:1的比例。

    (二)主题分析

    本曲主题为1—16小节,速度较快,多句式乐段,相邻乐句之间为并型乐句,具有强烈的爵士风格。主题由一个小动机构成,强调节奏特点,保持和声风格。动机由切分节奏和两个八分音符构成,由下至上发展,跨越三个八度,形成本曲最有特点的主题。

    主题头无伴奏,而后左右手节奏的穿插与对位使主题丰富起来。第9小节左手改变织体形态,变成分解八度单音。第四乐句选择无伴奏左右手轮弹的形式,将动机拆解开,没有伴奏的向上发展,最后落在主和弦结束,形成收拢式主题。若动机一直未变形,观众则会出现听觉疲劳,这种改变使音乐稍显变化,不单调。主题中左手的音高始终随着右手旋律发展变化,音乐织体由薄到厚到薄,由单调到丰富到单调,形成一个椭圆状的发展。

    与正宗的黑人音乐比起来,德彪西将主题动机简化了许多,但主题旋律依然俏皮诙谐,节奏感很强,音乐层次也较为明显,可见虽然创作不同风格的作品,但依然保有自己的风格。

    1.主题特征

    本曲主题为概括性主题里的标题联想性主题。标题为《小黑人》,通过标题提示,用爵士风格最具特色的切分节奏来表现,联想到黑人滑稽的音乐形象。

    (1)性格特征:主题主要有切分节奏和跳音两大鲜明特点,切分节奏加之跳音的配合,使主题呈现有规律的运动,有节奏的跳动,性格自然表现出活泼诙谐的一面。

    (2)体裁特征:本曲主题为器乐体裁中的爵士乐,运用切分手法,将强弱倒置,产生一种独特的音色与和声效果,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主题风格

    由于美国黑人音乐的盛传,引起了德彪西的注意,对充满韵律的节奏效果产生了兴趣,所以模仿黑人音乐特点创作了该曲。且德彪西以标题性创作著称于世,《小黑人》这首曲子就如标题所写,给人直截了当的提示,这是一首描写黑人的音乐。主题中的切分音符、循环的主题、2/4拍的节奏、诙谐的音乐效果等都具有最初爵士乐音乐的特点。主题描写了黑人的滑稽形象,有着美国民族音乐的地域特征,充满了爵士的味道但也携带了片刻的旋律美感,属于黑人音乐风格。

    (三)和声分析

    本曲是德彪西受黑人音乐传播的影响所创作的,在和声特点上有着黑人音乐拉格泰姆的风格。

    1.调式调性

    全曲主要在主调和下属调上进行。A段为主调C大调,却没有以主音开始而是由中音“mi”开始全曲,左手加入了许多变化音。第8小节为该段半终止,出现属音,且伴奏也强调属音。最后在15小节由下属和弦到16小节的主和弦结束A段。整个A段旋律的进行不是小三度就是大小二度,使得和声色彩稍显阴柔,在第13小节其他的音加入进来,旋律逐渐往上推进,才使得音乐色彩明亮起来。

    B段为下属调F大调,由下属调的属音“do”开始,右手连续4个小节的下属音“xi”,旨在明确和稳定调性,21—25和29—33小节暂时离调到C调后又回到F调。出现了分解二级七和弦解决到属,35—38小节二分音符的后半拍都是主音,起到了稳固调性的作用,最后一个音“xi”是下属调的下属音也是主调的导音,具有极强的主音倾向力,最后解决到“do”进入主调回到A段。

    全曲没有七和弦、九和弦等复杂的和弦,简单的音符就营造出了爵士的诙谐的味道。

    2.小三度叠置双音

    A段的3—8小节在伴奏声部出现了小三度的双音,穿插在右手的旋律中,与右手旋律中的小三度大小二度的配合,使和声色彩更丰富,双音小三度的半音化的上下进行更是为音乐增添了诙谐幽默的趣味。正是小三度这种不完全协和音程的衬托下,使诙谐的爵士风格更加浓厚,与切分节奏的混合,节奏感增强,给人想要与之摇摆的感觉。

    3.分解八度与和弦

    在第8—11小节左手中出现了八度分解成单音,并成音阶式下行。与右手旋律结合像是左右护法一般。分解八度将声音单调化,化解了低音區的沉闷,一低一高的和声效果更加俏皮和空洞,与右手的融合度更高。

    在第21—27小节均出现了主调和下属调的二级七和弦分解成琶音,并且左右手同步进行,具有旋律的作用,分解和弦的出现使得这一段和声效果整体变得柔和,缓慢。分解和弦往下走时音乐显得沉稳悠闲,往上走时音乐变得有些急促。

    4.和弦外音

    在第21—25小节出现了经过音,使音乐有流动性,增强和声的色彩与紧张度。在第28—29小节出现了辅助音,不在长时值音符之间留有空白,微妙的过渡到下一乐句,使得和声效果丰富。这些不和谐的外音的出现,为切分节奏增加了推动性,让整个乐曲更加活泼生动。

    虽然德彪西没有采用很复杂的和声,但是简单的和声设计却让人有着想要随音乐摇摆的冲动,可见德彪西的创作功底与爵士音乐强大的感染力。

    (四)音色分析

    本曲采用了主调织体的形式,旋律配以双音、柱式和弦、分解和弦等,横跨三个音区。

    A段由中高音区开始不断往下发展。前两小节的音色略显单薄,随后3—8小节伴奏声部以柱式双音的形式加进来,左右手节奏的穿插与对位,音色变得饱满并活跃起来。左手双音均为小三度与右手同样为小三度进行的旋律组合起来,使音色显得诙谐俏皮。且第4、8、12小节出现了旋律长时值音符由伴奏填补音色的空白,这种形式使得音色更有层次感,且活跃起来。在第8小节改变伴奏织体,变成双音加单音这种头重脚轻的模式,强调属音给人半终止感。第9—12小节进入了低音区,音色更加浑厚,为防止音色浑浊,伴奏织体变成了分解八度并且为跳音,使音色不会因为低音区的沉闷而破坏这种诙谐感。1—12小节旋律连续下行,音色由最开始的激昂变得松弛。13—15小节将动机拆解开来往高音区发展,音色又发生变化,回到最开始的单薄感,与开头遥相呼应。最后在16小节由两手各双音构成主和弦结束A段,休止符的出现则更加强了终止感,音色虽单一但高涨有激情。

    B段从中音区开始发展,与A段以高音和弦结束相比,更有隔断性。17—21小节右手始终同一个音,左手出现了旋律往上走,音符时值拉长,音色显得更干净沉稳。后面的小节左右手是相差一个八度的相同音,右手时不时加入一些辅助音程,音色呈饱满状态。音符时值相较A段而言要长一些,跳音减少连音线增多,所以音色尽显柔美之色。35—38小节的旋律音程不断缩小,并处于高音区,使得音色稍显尖锐,与下一段更好衔接。全曲的音强随着音符的走向决定,由高-低-高,不断循环。音符高声音强,音色显得饱满,音符低声音弱,音色显得沉稳。

    本曲的音色布局首尾相应,在三个音区内上下波动,使音色显得生动活泼。音符不在多,在于精致巧妙的设计,否则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德彪西的设计给人恰到好处的舒服感。

    (五)节奏分析

    本曲运用黑人音乐最典型的切分节奏,全曲律动性强,再加上B段抒情性的旋律,可谓是刚柔并济,使音色脉搏更有生命力和动力。

    A段以右手切分节奏和左手正常八分音符节奏为主,且八分音符上均有跳音,赋予正常音符跳动性,与切分节奏融合使节奏感增强。且跳音有连音线,视为小跳,有律动性的同时还有旋律的连接感。右手长时值音符出现时用八分音符跳音补充,使延展性的旋律线条感减弱,维持了音乐的律动性。12—16小节,左手围绕右手旋律来回跳动触击单音,节奏密度变小,音乐氛围变得更轻松。最后以四分音符的主和弦结束主题,干净的主和弦增强了终止感。

    B段将切分节奏时值拉长。整段音符时而稀疏时而密集,给人时快时慢的假象。在没有切分节奏的小节里,右手旋律部分与左手打拍子似的正拍节奏相吻合[3]。连音线较多,使节奏的律动感稍为减弱。采用多声部手法,加入了中声部。中声部的跳音和空拍的结合在悄无声息间增加了律动感,最后三小节的落起和半音级进使旋律节奏逐渐回归诙谐幽默。

    全曲节奏感、律动性强,切分节奏基本贯穿全曲。

    三、演奏分析

    这首曲子演奏时看似活泼轻松,实则谨慎细致。演奏时放松身体及手臂,全身心投入到爵士乐轻松的音乐氛围中。但对其音乐的处理要严谨,对乐句中的力度、速度、表情记号把握好,这样才能将作曲家精心打磨的作品呈现出来。

    整首曲子的重点就是切分节奏,而它也是在钢琴演奏中较为常见的节奏之一,特别是以切分节奏为特点的爵士乐。本曲中有长切分及短切分,那么怎么准确的演奏出切分节奏呢?我们可以口、手配合,首先要找到切分节奏的原型,把切分节奏分成等音符的模式,把填空的音符唱成“空”,在弹奏时唱出空拍,例如“哒-哒-空-哒”,练熟以后“空”字可以心里默唱,长时间练习后就可以熟练掌握切分节奏了。那么在这首曲子中是右手切分,左手正常节奏,双手怎么合作呢。先观察谱子,将左右手对应起来,开始要慢练将音符时值拉长,双手慢慢合起来,熟练以后我们会发现其实就是左右手依次插空弹奏。

    切分节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强弱倒置,它打破了正常音乐节拍的特点,重音移到了第二个音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弹奏时注意强弱处理。在爵士乐中第二个音既要做到强于第一个音,又要轻巧有颗粒性的弹下去,这就要求演奏者要多加练习,呈现出爵士乐诙谐幽默的感觉。

    结?语

    德彪西拥有敏锐的听力,一生矢志音乐创新,用独特的音乐语言表达独特的音乐感觉,对新领域总持有强烈的好奇心,不断尝试新鲜事物。本曲正是德彪西被爵士律动所吸引而创作的,巧妙的诠释了黑人滑稽的音乐形象,释放出幽默感,是德彪西音乐创作的异域风情里的袅袅余音。

    (责任编辑:刘露心)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5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