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Bangerter遮盖膜在伴有隐形眼球震颤弱视治疗中的应用 |
范文 | 游秀芳 游秀霞 【摘要】目的 探讨在伴有隐形眼球震颤弱视治疗中,Bangerter遮盖膜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160眼)隐形眼球震颤合并单眼弱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Bangerter遮盖膜治疗,比较不同注视性质、弱视程度、年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中心注视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高于旁中心注视患儿的4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弱视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7.50%高于中度弱视患儿的85.00%和重度弱视患儿的5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696、32.017,P<0.05)。中度弱视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重度弱视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3 84,P<0.05)。3-5岁患儿与6-8岁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82,P>0.05);3-5岁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9-12岁患儿及13-18岁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760、21.282. P<0.05)。6-8岁患儿与9-12岁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98,P>0.05);6-8岁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13-18岁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576.P<0.05)。9-12岁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13-18岁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714.P<0.05)。结论 在临床治疗中,通过Bangerter遮盖膜压抑疗法可以改善伴有隐形眼球震颤弱视患儿的临床症状,且年龄越小、弱视程度越輕,治疗效果越高。 【关键词】Bangerter遮盖膜;隐形眼球震颤;弱视;治疗效果 DOI: 10.14163/j.cnki.ll-5547/r.2020.16.008 隐形眼球震颤又称潜伏性眼球震颤,一般是指在双眼注视下,看不到人体眼球存在明显的眼球颤动,但是在遮盖住一只眼睛的情况下,另外眼睛就呈现明显摆动[1]。研究发现,大部分患儿一般情况下双眼视力平衡,不需要治疗,但少数患儿震颤呈水平冲动性,常合并弱视和斜视,则需进行弱视治疗。弱视是指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等异常视觉经验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正常儿童,且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疾病[2]。其会严重危害儿童视功能,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视力永久性损坏。目前临床中有文献认为[3],常规遮盖法无效且加重眼球震颤。因此,本院选取2015年1月-2019年4月门诊收治的100例(160眼)隐形眼球震颤合并单眼弱视患儿作为实验对象,均采用Bangerter半透明遮盖膜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本院2015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100例(160眼)隐形眼球震颤合并单眼弱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的情况不同进行注视性质、弱视程度、年龄分组,每月复查视力、眼位、眼底及眼球震颤情况。其中,男50例(80眼),女50例(80眼);年龄:3-5岁30例(50眼),6-8岁30例(50眼),9-12岁30例(40眼),13-18岁10例(20眼);注视性质:中心92例(144眼),旁中心8例(16眼);弱视程度:轻度50例(80眼),中度30例(40眼),重度20例(40眼)。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①符合临床隐形眼球震颤弱视相关诊断标准;②临床病历资料齐全;③根据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规定,监护人知情且同意参与实验者。 1.2.2排除标准 ①精神障碍、意识不清醒者;②眼部器质性病变患儿。 1.3方法 ①所有患儿均行全面眼科常规检查和眼位、注视性质、眼球运动、眼球震颤等检查,确诊隐形眼球震颤后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每晚涂双眼各1次,连用7d后检影验光。视力检查采用+8D-+10D球镜分别放置一眼,测另眼视力[4]。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戴矫正眼镜1个月后的视力,开始采用Bangerter半透明膜遮住健眼,将健眼视力降至比弱视眼视力低2或3行,重度弱视采用常规遮盖(根据年龄调整遮盖比例)待视力提高到0.3以上后改为Bangerter半透明膜。每月检查视力、眼底、眼睛的位置及眼球震颤情况。每6个月到1年重新验光一次,弱视眼视力提高到1.0后继续治疗3-6个月。②所有患儿需每周进行2次系统弱视及视功能康复训练:a.弱视训练:即光刷、红闪、光栅、精目训练,5-15min/次;b.视功能训练:先双眼进行镜片阅读、镜片排序、单眼翻转拍等单眼调节幅度训练,待左右眼调节幅度一致后进行双眼集合能力训练,每小时1次,3min/次。 1.4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不同注视性质、弱视程度、年龄患儿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治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视力明显恢复;进步:患儿临床症状和视力均得到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或视力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进步)/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注视性质患儿的疗效比较 中心注视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高于旁中心注视患儿的4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不同弱视程患儿的疗效比较 轻度弱视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7.50%高于中度弱视患儿的85.00%和重度弱视患儿的5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696、32.017,P<0.05)。中度弱视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重度弱视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384,P<0.05)。见表2。 2.3不同年龄患儿的疗效比较 3-5岁患儿与6-8岁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82,P>0.05);3-5岁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9-12岁患儿及13-18岁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760、21.282,P<0.05)。6-8岁患儿与9-12岁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98,P>0.05);6-8岁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13-18岁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576, P<0.05)。9-12岁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13-18岁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714,P<0.05)。见表3。 3讨论 眼球颤动是一种不随意的、节律性的、往返的眼球运动,与眼球转动无关,可通过调节减轻眼睛震动。目前临床分为先天固视眼球震动、遗传性固视性眼球震动、潜伏性眼球震动、点头痉挛、后天摆动性眼球震动和矿丁性眼球震动等类型[5]。其中以隐形眼球震颤最为常见,是指人体单眼遮盖时出现的眼球震颤,双眼视力高于单眼视力,是由于机体固视机能部分障碍所导致。弱视是由于双眼信息传人的不平衡而产生的视觉抑制作用,会导致患儿双眼单视功能障碍和双眼立体视损害或丧失,且长时间的视觉抑制将导致视功能的难以恢复,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目前国外学者对伴有隐形眼球震颤弱视的治疗方法存在争议,有人认为遮盖疗法无效并且加重眼球震颤,有人认为有效[6-9]。von-Noorder采用传统遮盖法治疗隐形眼球震颤合并弱视12例,其中11例视力提高,他认为采用遮盖法治疗隐形眼球震颤弱视疗效显著,且方法简单易行。作者采用压抑遮盖膜方法治疗100例伴有隐形眼球震颤的弱视,结果表明,151眼视力提高≥2行(94.38%),视力至1.0者71眼(44.38%)。与von-Noorder的结果相近似。这表明开始治疗时机越早弱视程度越轻,治疗后视力到1.0的百分比就越高。 Bangerter遮盖膜起源于1960年,是由一系列分级标有刻度的膜构成,可对好眼压抑,双眼视力仅相差半行至1行,可最大限度地保留粗略的立体视,从而有效提高之后的视功能训练疗效,缩短疗程。此外,具有副作用小、依从性好、对双眼视影响小等特点,且使用时将相应规格的遮盖膜裁剪成与框架眼鏡片一致的形状,贴于镜片的内表面,操作方便、配戴美观,已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中。实验研究发现[10-13],Bangerter遮盖膜的应用在隐形眼球震颤弱视眼的治疗中获得良好成效,与以前的传统遮盖法相比,Bangerter遮盖膜贴健眼镜片,外观好看,患儿易于接受,依从性好,能够坚持治疗,所以效果较好。Bangerter遮盖膜遮盖时不出现隐性眼球震颤,有利于视力提高和双眼单视功能[14-16]。但是由于Bangerter遮盖膜真空负压吸附于眼镜镜片内表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视力的变化、儿童不良习惯、以及环境因素等,会导致Bangerter压抑膜效果逐渐衰减,因此需要定期复查和及时更换压抑膜,以免影响治疗效果,且弱视眼视力提高后应逐步减少健眼Bangerter遮盖膜的密度,弱视眼视力达到最佳仍需继续治疗4-6个月[17-18]。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注视性质、弱视程度和年龄组患儿之间的治疗效果不同。 综上所述,Bangerter遮盖膜压抑疗法可以改善伴有隐形震颤弱视患儿的临床症状,且年龄越小、弱视程度越轻治疗效果越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锐群.Bangerter压抑膜在弱视治疗中的应用.海南医学,2017. 24(18):221-223. [2]张晋英.Bangerter弱视压抑膜在轻中度屈光参差中的疗效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5(58):21-23. [3]李正红,任婉娜应用Bangerter压抑膜治疗儿童单眼弱视的疗效分析.家庭心理医生,2017,45(23):194-195. [4]苏焕钧,巩倩文,宋雨桐,等Bangerter压抑膜对弱视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5(58):21-23. [5]林惠玉,王鹭沙.外斜视伴隐性眼球震颤术后出现显性眼震一例.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9,27(1):21,34. [6]陈子东,李劲嵘,余敏斌.Bangerter压抑膜在眼科中的应用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3,15(11):701-704. [7]李正红.应用Bangerter压抑膜治疗儿童单眼弱视的疗效分析家庭心理医生,2014,42(10):129. [8]胡聪.先天性眼球震颤及眼球震颤阻滞综合征//全球华人眼科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全国眼科学术大会,2006:1. [9]崔馨.Bangerter压抑膜在弱视治疗中的应用.保健文汇,2017(9):193-194. [10]程子昂,谢祥勇.压抑膜与传统遮盖治疗轻中度屈光不正性弱视双眼视功能的疗效.国际眼科杂志,2017,17(45):235-237. [11]裴付彬,张晓宁,孙素媛,等.RGP在眼球震颤视力康复中的作用效果观察.国际眼科杂志,2012,12(3):203-204. [12]庄建福.六个先天性眼球震颤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天津医科大学,2012. [13]王竞,王春芳.弱视治疗新进展.国际眼科杂志,2019,19(4):88-92. [14]陈珺珏,亢晓丽.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的治疗进展.国际眼科纵览,2016,40(6):414-419. [15]Sahetti L.Masedu F,Tresca C,et al. The use of choline inassociation with the Bangerter filters for the treatment of amblyop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17(11):149-150. [16]Rutstein, Quinn RP, Lazar GE,et al.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Bangerter Filters and Patch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ModerateAmhlyopia in Children. Ophthalmology. 2010,117(5):998-1004. [17]Agervi P,Kugelherg U,Kugelherg M. et al. Treatment ofAnisometropic Amhlyopia with Spectacles or in Comhination WithTranslucent Bangerter Filters.ophthalmology, 2009.116(8): 1475-1480. [18]赵德宣,刘亚男.手术治疗先天性特发性眼球水平震颤28例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7):47-49. [收稿日期:2020-01-16] 作者单位:256600 滨州沪滨爱尔眼科医院(游秀芳);256600 医学视光与小儿眼科(游秀霞)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