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农村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
范文 | 徐萃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化学的学科地位日益提升,教育部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逐渐由单一的知识记忆转变为多元的能力应用,越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师对学科素养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在教学中如何改进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从而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成为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探讨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1??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4-0069-02 引 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学科素养的认识不断加深,在教学中如何改进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从而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成为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现代教学必须着力培养、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思维动力,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升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使学生更会学习。 一、通过新型实验,挖掘现象本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堂教学离不开实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也开展实验,但是受到技术手段的限制,难以借助实验现象直观呈现化学原理,阻碍了学生的深度学习。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积极进行新型实验,充分发挥技术作用,呈现学科特征,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1]。 在众多新型技术中,手持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手持技术是一种传感技术,主要由数据采集器、传感器组成,能够帮助实验者采集到压强、温度、电导率、电压等数据。这一技术被运用到实验中,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感受到现代技术的高超,还能最大限度地辅助教学,节省课时,提高教学效率,让实验数据更加真实[2]。例如,在教学“化学反应速率”一课时,由于实验装置存在较大摩擦,针筒在推动时比较困难,并且产生的气体逸出不足等问题,这一实验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速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利用气压传感器进行数据测量,针对反应过程中压强的变化,绘制“时间—压强”变化曲线图,并借助相关软件计算反应速率,最终呈现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在真实的实验情境中围绕数据展开分析,结合教材深入剖析,最终获得学习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工作,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其解决问题,完善认知体系。在演示之后,教师可以邀请感兴趣的学生上台尝试,通过对新技术的接触,加深其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为之后的实践操作做好准备[3]。 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探究、主动学习,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體作用,让其在新技术的引导下进行实验,进而主动参与到课堂探究中,深入思考,对实验现象本质进行挖掘。 二、创设问题情境,解决化学问题 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学生在选科时选择化学的人数明显减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竞争对手太强,折合成分数后不合算、很吃亏。但还是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是因为喜欢做化学实验而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的。所以在教学中,笔者积极创造实验的机会,努力让学生多做实验、多动手,体悟课堂知识的生成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4]。 例如,在学习“氢氧化铝”这一知识点时,“两性氢氧化物”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全新的。其中,对于“氢氧化铝显碱性”这一点,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知识自行理解而“氢氧化铝呈酸性”这一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完全是陌生的,学生对此肯定有强烈的好奇心,甚至会产生怀疑。基于此,笔者将教学的重点落在对“氢氧化铝的酸性”的探究上,考虑到本节课涉及的实验操作都是一些滴管实验,凭高一学生的实验基础完全可以独立完成,故笔者进行了如下的设计。设疑:怎样可以证明Al(OH)3呈酸性?学生交流讨论:往Al(OH)3中加入NaOH溶液,看其是否溶解。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往AlCl3溶液中逐滴滴加NaOH溶液。学生分组完成该实验。从中,学生观察到溶液中先生成白色沉淀,然后白色沉淀又逐渐溶解、消失。学生讨论:沉淀的产生与消失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此时,笔者追问:还是刚才的反应物,如果我们把滴加的顺序反过来操作,现象还会是这样吗?学生继续做分组实验:往NaOH溶液中逐滴滴加AlCl3溶液,反应现象如何?并与刚才实验进行比较。当学生把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时,看到有白色浑浊但瞬间就消失了,然后继续滴加,又产生了白色沉淀,最终沉淀也没有消失。学生都感到非常奇怪,怎么会这样呢?这时,笔者便会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了解其中的反应原理。 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与操作,并在操作时进行一些细微的改变,观察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实验现象,感受到化学的魅力,认识到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化学实验观[5]。 三、问题知识整合,完成知识升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理解与宽容学生出现的失误或错误,因为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思维是不一样的,要允许学生出错误。学生的“误码”是教师教学的宝贵财富。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误码”,进行分析,多找学生沟通交流,多倾听学生的想法,掌握学生思考的过程,并与自己的思维进行对比,从而改进教学,以更加贴近学生的思维方式组织教学,更好地助力学生学习[6]。 例如,在对“铝”的相关内容进行复习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以铝粉、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为原料制备氢氧化铝,你最多能设计出几种方案?学生思考后,给出以下五种方案: 此时,教师可以乘胜追击:“你认为哪种方案最佳?”此问题将引领学生关注制备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能耗、环保、经济等。学生对此展开热烈的讨论,最终得出结论:要制备等量的氢氧化铝,方案③所需的原料用量最少且环保,故方案③为最佳方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