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微”力无穷
范文

    陈丽群

    摘要: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育不是单方面的,它呈现为相互重叠联系的状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如果把教育比作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家校沟通便是这项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微信”发挥了无穷的“微”力,为家校沟通搭建桥梁。

    关键词:微信?沟通?搭建?家校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34-37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及其软件的普及运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微信。微信方便、快捷的交流特点让它成功地走进我们学校以及班级的管理之中,解决了家校之间的沟通需求,提高了家校沟通效率。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阐述微信在家校沟通方面发挥的作用。

    一、共享资源、全面沟通

    时下,微信几乎是人皆用之的交流方式,不仅可以语音通话、视频交流,还可以发送图文,共享资源。在教育教学中也受到教师、家长的青睐,成为家校沟通的好帮手。舌尖上的中国,看饿你的胃,指尖上的微信,让沟通全方位。

    1、借助“微信”发布重要信息

    微信群为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各项信息提供帮助,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给家长发送有关学校要求的信息:周一至周五在校期间学生需统一校服着装、禁止学生携带智能手机入校、禁止谈恋爱、禁止寄宿生无故外出、宣传交通安全,学生成绩发布、天气预报等等,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充斥的信息量纷繁复杂,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分享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特别是教育新闻、教改动态、教育经验等,在班级微信群或者朋友圈中发布,以引起家长关注,家长把握学生动向的同时也能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到教育相关文章,感受到的是学校满满的用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当然,“微信”这个“邮差”是“大功臣”,方便学校的同时,也方便了家长。

    2、借助“微信”再现精彩瞬间

    作为教师的同时,我也是一名家长。在家长堆里经常会听到家长在感叹:好想知道孩子课堂上的表现怎么样,有没有走神,能不能适应,和小伙伴相处地还愉快吗,上体育课热了有没有脱外套?家长的这些心里我完全能够理解,大家无非就是想多关注孩子在校园中的各种表现。这时“微信”又自然而然成为家校沟通的“桥梁”。教师只要有一双慧眼捕捉精彩瞬间,不管是学生们在课堂上激烈的讨论、专注的思考,还是运动会上每一个感人的画面,或者是学雷锋活动中的温情镜头都可以用文字、图片甚至视频记录下来整理后在班级微信群中发布,家长只要打开班级微信群便能知“班级事”,时刻牵动的心再也不会无处安放。这些都要归功于“微信”,“微信”虽“微”实“大”。

    3、借助“微信”反馈学生表现

    微信还对学生作业反馈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今一些学生聪明却不自觉,没有把自己真正的智慧用在正确的地方,而是耍些“小聪明”在作业上“偷工减料”。有些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有些家长却因为文化水平有限无力顾及。基于种种原因,家庭教育无法正常发挥它的辅助作用。这个时候教师便可借助微信与家长互动反馈,实时反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家长出谋献策,远程指导家长教给他们督促孩子完成作业的良方;同样学生在家中遇到无法解决的作业问题也可以通过平台请求帮助,通过与教师一对一在线实时交流,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查缺补漏。借助微信平台,教师与家长携手定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二、凸显优势、培养能力

    在班级中除了创建班级微信总群,还可以将所有学生按家庭住址就近原则分成各个小组,分别组建小组作业小群,群主必须是班主任,群管理员可以是各科任教师,实行组长滚动检查作业制度。学生每天都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拍照上传作业群,由当天值日组长负责检查通报完成情况,根据完成情况简单点评。建立起的这种隐性、有效的互相监督机制能让小组内全部成员 “活跃”起来,形成你追我赶,比学赶超的良好现象,这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1、就近原则方便学生线上线下讨论、交流,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的火花,增强思维跳跃性;

    2、组长滚动制度机会平等,人人参与,培养学生责任感;

    3、对作业实施评价要做到“眼到”—检查认真、负责;“口到”—评价真诚、有余地;“心到”—拒绝敷衍、走形式。这样既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度,多看到同学的亮点,诚恳指出不足之处;也训练了学生进行 “艺术”地表达。从而不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三、融洽关系,补给情感

    一个班级良好的氛围、融洽的关系是学习的重要保障,而微信为这一保障提供了条件。比如:班级同学之间闹别扭后向家長告状,为了避免当面语言交流带来的尴尬,家长既不方便在群里直接说孩子的不是,也不方便当面和教师讲。这时便可以选择用微信与老师私聊,也可以选择与对方家长私聊或者留言。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事情迎刃而解,家长之间也不会引起轩然大波,最后再巧妙地通过微信的“微力”拉近距离,融洽关系。

    四、家校协同,混合打造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而传统的家校结合的形式以电话交流、家访、家长会居多。这三种传统的家校交流模式有较多的局限性,不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需要的成本也比较高。而微信提供的交流平台不需要花费额外成本就能有效突破时空限制,让家校沟通畅通无阻、近在咫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同打造,同步延伸定能创造教育的美好明天。

    五、总结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借助微信的无穷“微”力,搭建起家校沟通的信任桥梁,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协同合力,促进学生更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威,董本翠. 浅谈微信在家校沟通中的作用发挥[J];祖国;2018年04期

    2、戴乐. 家校共育共筑学生未来[J];科学咨询(科技 管理);2017年02期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