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德育大于智育 |
范文 | 陈芳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35-387 如今,家庭、学校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力而非情感,是灵性而非人性,是做事而非做人。 当我们高兴的看到小数学家、小物理学家、小画家、小音乐家而纷纷涌现时,就不能不忧虑的想到,把智力、灵性、做事放在首位,孩子长大后,将会成为什么样的“家 ”?什么样的“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古代中国,孟母教子就是讲这点。未成年时期,特别是少儿时期,人生经历极短,生活磨练很缺,理解能力又差,不懂得社会,不了解人际关系,根本不体悟人生,是一个不完全的人,因此后天的教育极为重要,核心是德育。德育在于育人,而非机器。做人、情感、人性、人格的教育亦即人文教育,应占有优先地位。特别是对未成年人而言,人文教育绝不是抽象的、说教的,而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首先是学会“爱”,懂得“耻”,要从身边每一件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深刻认识到“德育大于智育”,“情商大于智商”。我现在带的班级是四年级,这个班是我从学前班就带着,一直带到现在,按照之前的想法,我认为,班上学生的德行如何,我基本是掌握的。我们班有一个孩子,按照惯例来说确实是好孩子,次次考试都是九十多分,聪明伶俐,老师安排点事情给他,他能马上就做得很好……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我觉得多少好词语用在他身上都不为过。二年级下学期的一件事情颠覆了我对孩子们的看法。当时因为我觉得孩子“優秀”,所以他自然也成为了我们班的班长。一次,班上的一个孩子午休时头上破了个洞,经过我的询问和了解,在场的学生都告诉我,是另外一个孩子推了受伤这个,导致他磕到课桌上破了头,尤其班长,把事情描述得绘声绘色,我也就相信了。过了几个月,学生才慢慢流出来消息,受伤那个的头,根本就是班长蛮横的用调羹挖的,我再一次细细询问和调查,才发现,我们这位班长的德行大有问题,小小年纪,他做出了许多让我这个成年人都无法想象和汗颜的事情,并且背着老师做的十有八九都是一些坏事,做了以后,他威逼利诱其他孩子,不能告发他,或用班长身份,或用他的零食。通过观察我发现我们班还有几个聪明活泼的孩子,他们其实品德上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而且,智商越高的孩子,老师越不容易发现,他们做了坏事以后善于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去隐藏。 从此,我再也不敢以孩子们的智商去评判一个孩子是否优秀,越是聪明的孩子我越要关注他们的品行,和孩子的家长沟通后,他们也一致认为孩子的品行要进行教育。试想,我班上那几个被老师赏识的“优生”,如果德行不被老师家长重视,放任其发展下去,会是什么后果?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曾经播放的《“神童”的成长》节目中,讲述了一位湖南神童魏永康的成长故事,这个“神童”4岁进小学,8岁上中学,13岁读大学,17岁考上中科学院的硕博连读,可是,尽管他智力超群,但是自理能力特别差,最后,不得不被中科院退学回家了。重知识轻能力培养纵然不可取,然而重智轻德同样也不行。举国震惊的马加爵事件,2000年浙江金华市学生徐力用铁头打死了生他养他的母亲;浙江教育学院周英民用裁纸刀杀害同学洪某并将同学石沉西湖等等,这些层出不穷的青少年犯罪事件一直在向人们敲着一声声的警钟。因此,我们强调,德育重于智育,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做人先于做事,情感重于智力。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根据这几年的工作经验。我总结了如下几点: 上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这门课程是现成的德育课本,里面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忽视这门课的教学,甚至为了赶语数课程而占用这门学科的课。 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这里可以是名人的榜样示例,也可以是身边的榜样。 说理教育。小学生各方面还未定型,这时候对他们进行说理教育就变得非常有必要。 对品困生多些关注和关爱。有爱就有了教育,有爱的教育才会刻骨铭心。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孩子们品行的最大影响者还是家庭,所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尤为关键。 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