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策略探究 |
范文 | 刘树林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和实施,传统以师讲生听为主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模式已很难满足时代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因而积极寻求多样化的方式和手段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展已成为大势所趋。而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化产物在课堂上的运用,在促进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提供了便利。将之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能够极大转变传统单调、死板教学模式的束缚和限制,使数学教学展现出无限光彩。基于此,本文就此为論题,针对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进行阐述,以期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情境创设;阐述知识;课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35-311 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推动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改进和创新。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先进信息化教学手段因其自身特有的优势作用被广泛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且在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方面发挥着自身独有的作用。对于小学数学这门小学阶段的基础和重点学科来说,传统以照本宣科为主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压制并束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造成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的局面。而信息技术的出现和运用则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为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在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从而有效解决现有模式下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促进数学教学改革的顺利发展以及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注重情境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教师采用口头讲解式的,针对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教学内容和方式较为单调、枯燥,难以实现学生兴趣的建立和发展。而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的生动、直观的特点以及多样化的呈现方式能够给学生营造生动、直观的课堂情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记忆的重要方式。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充分把握信息技术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给学生打造真实、形象的课堂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多重感官参与的过程中更为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以“图形的运动(二)”中的“平移”这部分内容为例,为了增强学生对平移这种常见运动方式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移现象,如商场里垂直上下的观光电梯,景区里缓慢行驶的缆车,在高空中行驶的磁悬浮列车等等。同时,为了增强学生对平移与旋转不同的认识,教师还可给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平移现象,如游乐场里的旋转木马、大摆锤、摩天轮,以及转动的钟表、风车等等。让学生通过对比的形式感受平移与旋转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并从中总结、归纳两种不同运动方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入相关内容的讲解和分析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此,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情境,增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表象特征的了解和具象化认识,使学生在好奇心和驱动下主动对知识展开探究。 二、生动阐述知识,有效化解教学难点 数学教学中包含有不少概念、定理等方面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和认知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些疑难知识点,解决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知识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这些知识进行直观展示和生动阐述,将图形和图像的变换、概念的推导等内容清晰地展现出来,增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实现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进而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以“三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内容为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并掌握具体的笔算步骤和方法。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特定的与习题相关的不同情境,如速度、时间和路程的问题,或是单价、数量和总价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不同情境下的相应的算式。之后,继续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详细展示具体的笔算过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展示第一步乘法计算中的积表示的是什么,第二步乘法计算中所得的积又是什么,以及在计算第二步的乘法时所得结果为何要错位等等,将这些内容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对具体的计算方法以及其中隐含的算理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如此,便有效化解了教学中的疑难知识点,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以被激活,认知和理解能力也得到有效发展,这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三、丰富课外教学,提升学生知识水平 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和内容的限制,学生很难在仅有的时间内完全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因而实现课外拓展教学是很有必要的。而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的资源广泛以及呈现和传播方式多样化的特征使得这一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把握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指导学生进行课下的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信息化资源和技术的指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从而帮助学生更为全面、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提升。 例如,完成“运算定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后,鉴于本课包含的与加法、乘法运算定律有关的内容较多且十分复杂,教师可以将本课的教学课件以及习题资源以共享的形式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学习和观看。课件中包含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等知识的介绍和讲解,以及对乘法分配律、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讲解;习题资源主要是这些运算定律的具体运用。让学生在课下先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针对不懂或是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反复学习和观看,并在完全掌握所学知识后通过做题的方式进行巩固提升。如此,便将信息化资源在课后环节的作用和优势充分发挥了出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透彻地掌握了所学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得到有效改善和优化。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教学辅助工具,在促进教育变革和创新以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方面发挥着自身独有的价值和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充分把握自身教学实际以及学科特征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探究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的更多有效策略,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建立和发展以及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从而最终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以及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褚燕青.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7 [2]卢兰民.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应用与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