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教学
范文

    孙培君

    摘要: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角度,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教学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35-114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评价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教学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构建基于数学教学多元的评价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多元的评价,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为学生树立明确的多元奋斗目标。在构建小学数学教学多元评价的实践中,主要设计数学教学评价依据多元、数学教学评价主体多元、数学教学评价反馈多元三个方面。

    第一,数学教学评价依据多元。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起点、能力结构及兴趣特长,设计全程、全面的包括课堂教学参与交流、思维及达成等方面的过程性、表现性评价标准。

    第二,数学教学评价主体多元。数学教学的评价主体不应仅局限于教师,而是要多主体共同參与评价。如在实际教学中,使评价主体由教师向学生、家长延伸,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子共评、教师总评的形式,多主体共同参与评价。就数学学科教学,学生自我评价以“我想对自己说:”;学生互评以“我想对xx同学说:”;家长评价以“爸爸妈妈的话:”;教师评价以“老师寄语:”等形式呈现。这样的评价才能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剂,成为学生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

    第三,数学教学评价反馈多元。数学教学评价反馈过程应形成“一条常规--小章,系列小章换大星,累积大星赢称号"的争章模式,教师要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反馈方式。在数学教学评价中,教师应构建一个以“数学王子”为学科最高荣誉的过程评价体系,按日、周、月、学期四个等级组织学生进行争章。如教师要尽量发现每一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奖励,让每-名学生都树立学习的信心。学生每日把争章存入“争章存折”,每周争满章到教师处换得相应的“星"并计入《“数学之星”争章卡》。学校应细化“数学王子”评比的操作规程,强调发展性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得星数的多少开展每月“数学之星"评选活动,在班级内评选表彰,每学期末学生根据数学之星”的获得数参加学校最高荣誉“数学王子”的评选。这样按日得章-周得星一-月评数学之星”-学期评“数学王子”四个等级进行的评价,可充分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二、合理应用延迟评价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比较常见的环节有如下四个: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训练。针对各个环节特点,我们着重探讨延迟评价在自主探究环节的应用。

    比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面积》--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三角形面积S=ab/2,通过拼凑、拼接的探索方式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ab。在实际操作时,总会有学生在拼接时会有不同的方式来完成,比如有的学生会用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进行尝试拼接,此时在求面积时候会出现不同的三角形的底和高,这会对最终面积公式S=ab的推导产生一些影响。教师此时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暂缓评价及公式推导,让学生自己求出相应三角形面积后,尝试让学生自己去选择。经过开放式的操作后,学生会发现选择和拼接而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边作为三角形的底,并作出相应的高,除了可以更方便地求出三角形面积之外,同时还建立起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同底。从而教师通过引导一统一了底和高的选择,并顺利过渡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ab的求导。在这个内容的讲解中,教师并不需要强迫学生接纳自己的讲解,而是恰当地利用了延时评价,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去思考探究、理解领会知识,营造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从而使得教学中的探索环节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

    三、以学生为中心

    课改前,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紧扣教材,按教材中知识体系进行讲解,学生成了容器,只是被动接受,听老师灌输大量枯燥的、抽象的概念、公式、原理等,课后又是题海战术,虽然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机械的训练,记住了很多的东西,但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智力和情感也得不到发展。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勤于动脑、动手,并且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并能通过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归纳总结信息,在切身的体验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它是知识呈现的一种方式,它不是规范化的确定内容,不能把教学当成是教师照本宣科地教“教材”,学生机械地学“教材”,这种教学方式会冲击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曲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而应该把教材看成一个知识体系的载体,通过与教材对话,把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思考、感悟和体验以及搜集到的各种相关的材料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碰撞,产生创造智慧的过程,这样不仅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使课程融合了情感,变得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有活力。因此,教师要有灵活运用教材的能力,即课程的整合能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愉悦学习。

    五、注重预设性和生成性目标关系

    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既统一又有区别。预设性目标是教师根据学情按照教材所呈现的知识体系,依据课标理论指导进行有序教学而确立的教学目标。生成性教学目标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能力、情感及兴趣等素质发展的本质要求而形成的目标。在教学评价时不能紧盯着教案,按部就班,一板一眼地死扣过程,这种呆板的教学评价忽视了学情的存在。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成性目标比预设性目标更具有探究的价值,因为它才是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创造能力的再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有价值的研究目标。

    结论: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体系,就是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评价为突破口,实施多元评价,把评价目光从考试分数的量化转向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到构建一个面,夯实一条线,关注一个点,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跃宏.“自主发展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C]. .中国名校卷(云南卷).: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3:2-9.

    [2]魏俊杰,魏国宁,解月光.高阶思维培养取向的信息技术有效应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01):29-33.

    [3]王安应. 初中数学成长纪录袋与评价[N]. 学知报,2011-07-25(E0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