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探究 |
范文 | 覃顺华 摘要: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和实施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以重知识、轻能力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人才的培育需求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对于数学这门由数量和图形组成的学科来说,计算能力是学生所必备的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进而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就此为论题和切入点,针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和策略进行阐述,以期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教学策略;教学案例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6-257 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进而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具备良好的计算能力也是当前迅猛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为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在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积极探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借助多样化方法的采用解决当前存在的学生计算速度慢且正确率低的现象,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而為高效化教学课堂的构建提供有力依据和支撑。 一、设置趣味计算训练,提升学生计算兴趣 数学计算过程本身是相对枯燥、无趣的,对于年龄较小且有着活泼好动天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很难静下心来进行数学计算,因而从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入手,设置趣味化的计算训练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给学生设置一些富含趣味性的习题让学生计算,使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积极投入到习题的计算中。 例如,以“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部分内容为例,为了提升学生的计算兴趣,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趣味计算竞赛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参加趣味活动的形式进行计算。具体的游戏方式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不同的20以内加法的算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黑板上写出算式的结果,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的习题正确率高的小组可以获得小礼物一份。这种富含趣味性和竞技性的游戏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对习题的计算中。如此,通过趣味性计算游戏活动的设置,提升了学生参与计算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为实现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促进计算教学的顺利进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算理算法教学,培养良好计算习惯 算理和算法主要是指基本的计算准则。学生也只有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这些准则才能更好地进行计算。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摒弃以往以题海战术以及机械练习为主教学模式的束缚,加强对算理、算法教学的重视力度,使学生能够在遵循合理计算准则的基础上,按照正确的步骤将习题快速解答出来,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以“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为例,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进行“10加几”的计算练习时,能够很快得出答案。这是因为学生认识到无论什么数与10相加,末尾的数保持不变,而只需在十位数上再加上1即可。为此,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进行“9加几”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并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才能又快又准。而学生也通过思考、探索发现将9视为10-1,在进行计算时先按照加10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再减去1即可得到答案。在自主摸索的过程中,学生对计算方法和算理有着深刻。透彻的认识。如此,便使学生对基本的算理知识有了牢固的掌握,促进了学生计算效率的提升,使学生的计算习惯得以形成和发展。 三、总结分析错误习题,理清学生解题思路 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有的学生常常因为对习题分析不够全面或是思考不深刻而做错题,导致对相应的计算结果造成影响。为了转变这种局面,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对易错题或是典型习题进行详解,引导学生对题目中出现的各个条件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自己做错的原因并进行改正,在掌握正确解题步骤和思路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习题练习。 例如,以“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为例,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被除数、除数、商、积等概念了解的不是太清楚且十分容易混淆,导致在错误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为了转变这一局面,教师可以将与之有关的习题收集并整理起来,并对易错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为了增强学生对题目中各个数量关系的直观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积等内容,并用特殊的线标注出这些概念与题目中的哪些数量关系相对应,使学生对基本的概念、题目中的条件等基本解题要素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习题的计算。如此,通过对易错习题进行分析,增强了学生对解题过程和思路的了解和认识,解决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实现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结合生活开展教学,增强知识运用能力 数学本身是一门源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学科,因而结合生活开展教学,借助生活化的条件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和提升不失为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具体的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习题中的各个条件和变量关系,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认识,使学生的思维能够保持在相对活跃的状态,使学生在反复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解题和计算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生活化题目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比如完成“表内乘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后,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定这样的题目:某班级有9名学生参加了秋季运动会。学生参加完运动会上的比赛项目之后,班主任给这9名学生买饮料。饮料原来的价格是15元3瓶,现在搞活动买5瓶可以赠送一瓶,这样给所有参赛学生买饮料的话总共需要花费多少钱等等,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这种贴近生活且学生熟知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有着较大的吸引力,通过设置这种形式的题目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也能有所提升,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都有所帮助。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在充分了解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在教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借此来实现学生逻辑思维和智力水平的发展,从而最终达到体质增效、促进数学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周亚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 [2]赵春友.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J].情感读本,201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