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范文 | 赵慧 摘要: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就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及成效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构建系统化的语文知识体系,最终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思维导图;实践应用;成效中图分类号:G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6-272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工具。它通过图画的方式引导思考。形象的图像和丰富的颜色,可以使呆板无聊的文字“活”了起来, 给学生一种近在眼前的“立体感”。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思维导图指导学生整体阅读方法,把握文章结构、内容和作用,给文本解读提高方法指导,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在习作教学中,可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构思文章类型,提炼写作方法。 在小学语文学科中,老师把思维导图巧妙地运用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就点燃了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而知识的火花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创造力,促进学生识字、阅读、言语表达、写作能力的提高。现在从实践出发,对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探究。 一、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在导图导读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进行梳理整合,并引领他们积累方法,培养良好的语感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以写事类型文章为主题 记叙性的文章一般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可以根据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绘制思维导图。如学生在预习《掌声》时,仔细分析梳理英子变化的起因、经过、结果,并提炼关键词概括、归纳,文章结构清晰明了。 2.以写人类型为主题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写人的文章《人物描写一组》,这篇课文是由三篇独立的片段组成的,《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写人的文章要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情、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生活背景、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等方面来绘制思维导图。如学生在学《“摔跤》一文中,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梳理,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从中感受到小嘎子急躁的性格特点。3.以表现方法为主题 学生要关注文章的语言现象、表达方法、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丰富等,与文本对话,发现作品的特点,体会蕴含的丰富情感、人生哲理,后用思维导图理清自己对文章的见解。课文《人物描写一组》中表现手法很多,学生通过寻找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来体会嘎子机灵,祥子健壮,严监生吝啬的人物特点。 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时,以多元化的理解呈现阅读理解。思维品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宽,语感在不断训练中形成,阅读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二、思维导图在习作中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过程是比阅读更为复杂的信息加工和处理过程,写作是阅读的深化与发展。 1.整合素材,构思写作 习作阶段需要在教师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进行阅读的基础上展开。例如:我们写一篇《我的爸爸》 。首先,教师让学生快速、有效搜集和整理相关素材,从爸爸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整合写作素材,绘制出思维导图。 2.对照积累,提炼完善 让学生对照本单元积累的写人的训练重点和描写人物的精彩语段,检查自己能否从人物在事件当中表现出的外貌特征、神态表情、言行举止、内心感受等方面来刻画人物,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品质特点,熟练运用谋篇布局的技巧、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不断弥补自己写作构思不灵活、缺乏艺术性和创造性的不足,引导并激励自己努力完善。 三、思维导图在低年级阶段的运用 小学低年级段的识字量较大,长期以来教师识字教学方法较单调,一般按传统方法从生字的偏旁结构入手,逐个拆解分析。在巩固生字的教学环节,教师往往采取让学生反复抄写的方式,学生机械地抄写,单调地识记,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影响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我们老师可以抓住一年级孩子的特点,例如:在教学《秋天》一课中,利用思维导图把几个相似的字“了、子、人、大”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发现识字规律,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形象记忆,让学生学得主动,有效达到巩固与记忆的目的。讲解课文时通过思维导图突出了重难点,知识结构非常清晰,课堂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最后的总结水到渠成,这样将是一节非常完美的思维导图课。 四、思维导图应用的成效 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了一个学期的思维导图,得到了学生们的好评,同时收获也很大。我在班上做了一次关于“思维导图对你的帮助”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都很好。学生纷纷表示,思维导图在学习兴趣培养、概括、沟通交往、思维创新、知识整合等能力上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1.关心学生思维成长,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力的培养关键是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它是学生自主创新、自主探索能力得到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思维导图,孩子会迅速在不同思维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甚至产生一种思维的跳跃,将知识进行再创造性,提升了创新能力。 2.获取关键信息,提升概括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和锻炼学生概括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抓关键词、抓关键句。思维导图的一个重要的规则就是要求每一个分支上面只保留一个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是经过反复提炼推敲,如同闪光的智慧珍珠,思维导图用连线把他们串联起来,协助学生勾画出文本的整体面貌。 通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获取并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能迅速概括其他文本的关键信息,掌握教学重难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开掘整合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挖掘和整合,创造性地重组,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合理归类,形成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后的语文教学,尽可能提供学生自我探索、体验进行语言实践机会,同时关注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优化和发展,创造一个愉快的情感体验过程,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创新,希望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而有效的应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概括整合能力、阅读与习作能力等,构建系统化的语文知识体系,最终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晓楠.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 2016. [2]康绪清, 韩燕.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 (13) :86-87. [3]边会艳.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 2013. [4]王艳伶.论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 2015 (29) :17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