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工作实施方法 |
范文 | 方芳 摘要:语文在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中占有核心位置,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语文知识,探索汉语文化的过程,更是不断提升文学素养、拔高人文气质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教师必须肩负起教好语文,以及引导学生学好语文的重任。但在现实情况中,很多教师却受限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而导致教学工作难以深入推进,且收效甚微。那么,身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去改变这一现状,更加优质的呈现教学内容,助力学生的学习过程呢?接下来,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并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以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6-099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具有知识点琐碎,且不易形成知识体系的基本学科特点,同时,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需要学生记忆和背诵的文字内容,对于学生而言非常枯燥,受此影响,很多学生的抵触情绪抬头,不愿意在课堂中投入充足的精力,走神的现象频频出现,甚至影响到其他学生。鉴于此,教师必须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转变教学策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唤醒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的语文成绩逐步提升,在将要到来的高考中取得更加出色的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一、开展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内在动力源泉,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更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教学工作的第一位。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却没有认识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学生是否拥有学习兴趣会对教学工作带来怎样的影响,而一味的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语文课堂打造成教师的“一言堂”。从短期效果来看,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成绩,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中同样存在不可忽视的缺点,比如教学内容无法跳脱出课本、教学过程机械化等,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会被消磨殆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着手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在执教名著导读《大卫·科波菲尔》的相关内容时。在课前,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中下载描绘大卫·科波菲尔所处时代背景,也就是十九世纪中叶英国风土人情的视频与图片资料,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对故事背景有初步的了解,并结合历史知识,主动的联想该时期英国的社会风貌。此后,再向学生介绍作者狄更斯的生平,让学生向听故事一样,沉浸在课堂当中。 再如,教师在执教《荆轲刺秦王》一课的相关内容时。在课堂上,教师播放电影《英雄》的片段,用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秦国军队的强大,并从侧面认识秦王得到暴虐。此后,教师讲解课文,并有意识的将课文内容与电影内容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便会被充分的激发,从而在课堂之中投入更多精力,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为学生带来非常积极的影响,但高中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课业繁重的压力使学生没有放松的时间,缺乏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而语文学科的知识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语文没有很强的逻辑性,属于偏向感性认知的课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学会变通,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同质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松一松紧绷的神经,全身心的沉浸到语文知识当中,更加直观的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 例如,教师在执教《雨巷》一课的相关内容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肖邦的《雨滴前奏曲》并请学生在音乐播放完毕后,说一说自己对于这段音乐的感受,进而引出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体验到了作者希望“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抒发自己内心缥缈的希望,最终遇到了这位姑娘,却转瞬即逝,缥缈的希望最终化成无尽的惆怅。此后,教师再配合《雨滴前奏曲》,为学生带来一次精彩的诗朗诵,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这首诗歌的印象,更加深入的沉浸在诗歌带来的情绪之中,实现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再如,教师在执教《鸿门宴》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把课文内容改变为一出情境短剧,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去还原课文。在情境中,学生们分别扮演不同的人物,感受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为学生提供多个切入课文的角度,从而更加透彻的认识课文,消化课文知识。 三、巧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明代学者陈献章曾经围绕思维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展开过简明扼要的论述,其言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两句话饱含深意,意思是说,教师想要通过教学活动去帮助学生的成绩不断提升,就需要积极的引导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在课堂中展开充分的思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通常来说,教师会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状态,而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正对应着学生的思考过程。因此,教师应当利用好课堂提问环节,更加巧妙的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思维能力提升。 例如,教师在执教《记念刘和珍君》一课的相关内容时。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记念刘和珍君?”此后,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不自觉提升阅读的仔细程度。在学生回答了教师的问题后,教师开始讲解课文内容,为学生讲解文中的细节,让学生对课文产生进一步的印象。接下来,教师急需向学生提问:“纵观全文,有哪些地方切实的體现了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君的纪念,他又是怎样付诸实践的呢?”此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集思广益的环境中畅所欲言,进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任重道远,只有教师付出心血,通过多种途径去丰富教学手段,保证学生不会失去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热情,才能让教学效率如预期般发展,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冬蕾. 高中“真语文”课堂教学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2]谢耀伟. 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