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在中小学校有效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几点思考 |
范文 | 魏本刚 摘要: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阶梯。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创新精神融入到校本课程建设中,把科技活动与素质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教育发展。 关键词:科技教育;育人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9-24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发明能力,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也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但是,在中小学校实际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误区和不足,下面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才能在学校有效开展科技教育活动谈一下几点思考。 一、以课程为引领,促进学校育人模式的变革。 未来已来,科技创新、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响着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方式,更包括教育模式。目前,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较为突出,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课程的引领,有位专家讲过,“在传统的学校里,我们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课堂教学改革上,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关注课堂教学本身,那么我们的学生也大多在课堂教学这个小圈子里打转,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我们必须在一个更长的课程链上来思考怎么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而设计。”课程才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竞争力,科技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2017年9月25日教育部颁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纲要明确提出,要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强化科技教育、艺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在整合。科技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活动形式。从目前来看,很多学校科技教育课程的建设还处在探索和构建阶段,有些校长和老师对科技教育课程建设和科技活动的认知还存在一些误区,零散的或单一的科技活动不能看作是完整的课程,课程的主阵地也不仅仅体现在一项活动中。那么如何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科技教育课程?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和开展。 1.在小学阶段重“融合”。可以结合小学科学的课外实验和拓展活动,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安排和项目要求来实现小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这样既解决了小学科学课外拓展的外延,又解决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内容的空洞,便于操作,一举两得。两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深度融合就是科技教育较为理想的的课程构架。 2.初高中阶段重“整合”。初高中阶段可以整合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探究性课题,形成探究序列,根据不同学生的的爱好特长,让学生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逐步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究的各类研究性课题的“整合”的资料积累,也是科技教育课程的有效资源,并且会随着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探究需求及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不断丰富和升级。 相信,随着以课程为引领的科技教育内容的不断拓展和丰富,学校课程育人模式的变革也一定会随之开花和结果。 3.灵活实施,实现课内课外有效“结合”。在初步规划不断完善科技教育课程的基础上,要灵活实施,精准发力,除了利用好综合实践课程的必修课时,小学还可以与延时服务相结合,初高中可以与学校社团活动相结合,做好活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提高活动课程的质量和效益。 二、建立健全科技教育工作机制,保障课程实施有效落实。 课程是灵魂,制度是保障,在着力构建课程的同时,科技教育的工作机制也要不断完善,制度保障下的课程才会走得更远。 1.学校要成立科技创新教育领导小组,学校要明确实施机构及人员、组织方式等,加强过程指导和管理,确保课程实施到位。要明确由副校长或教科室主任具体分管的指导小组,重点负责课程的构建及课时、资源的配置利用与协调,要组建科技创新教育辅导团队,要有一支科学(理化生)、信息、技术、美术相结合的专兼职结合的经常性团队和爱好科技的学科老师组建科技教育专职教研队伍,做到日常活动常态化,大赛活动专题化,像开展教研活动一样研究科技教育的课程与实施,保证课程实施的连续性和长期性。 2.要保证专兼職科技教师的培训研修学习常态化,学校要积极支持教师、学生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各级培训、竞赛活动,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把握科技教育的前沿,定期举办科技节,为师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3.制定合理、公平的评价机制。对在科技教育工作中做出贡献和取得优异成绩的师生要纳入评价体系。教师要在工作量化、评优晋级等活动中享有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的待遇,学生的活动成果要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三、明确目标,积极发挥科技教育课程实施的育人功能。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国家竞争的核心,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创新发明人才更是国家教育发展的根本。 我们今天的科技教育课程就是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创造发明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创新思维的方法,拥有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为高等学校输送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创造发明人才储备,做好课程育人与育人模式的变革科技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李希贵,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2 2.《在项目研究中和学生一起成长》,霍益萍,周振平,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