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
范文 | 李晋博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和重视,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正在面临的问题。笔者仅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与经验,从“重视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轻松导入课堂,激发学习兴趣”“合理设计问题,培养思维品质”和“合理设计问题,培养思维品质”这四方面入手,就基于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发表个人的认识与看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9-062 数学是高中阶段的重点教学科目,良好的数学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但在目前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一直难以提升。以下,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围绕基于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究展开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一、重视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可以发现,充足的课前准备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课前准备不仅包括教师的备课活动,还包括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课前预习作为教学活动的开始环节,对课堂教学能否高效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在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前预习经常被学生忽视,因此在课上学生们经常出现搞不清学习目标,抓不住学习重点的情况。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前预习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随机抽样”时,笔者给学生们设计课预习学案,其中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明确简单随机抽样的定义。第二,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如抽签法、随机数法,同时思考“用随机数法抽取样本时,对各个个体的编号有什么要求?抽签法与随机数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三,简单探究,即通过选择题、判断题等来进一步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以及抽签法的应用,如根据题目判断以下内容是否为简单随机抽样?为什么?(1)从数不清的个体中选取20个个体,做成一个样本。(2)从50台冰箱中一次性抽取5台冰箱进行质量检查。(3)某班有40名同学,现在指定其中身高最高的六位同学参加篮球竞技赛。第四,拓展提高题,如现在要考察商场中所卖的250克袋装牛奶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现在从500袋牛奶中抽取50袋,做质量检测,若利用随机数表抽取样本,我们应该如何操作?通过完成预习学案,学生们的课上学习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二、轻松导入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教学活动的初始环节,高效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还可以促进学生调整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为整节课的顺利发展奠定基础。这其中,课堂导入有多种方式,如直接导入、故事导入、问题导入、游戏导入等,不同的教学内容适用于不同的导入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研读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导入方式,从而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学“随机事件的概率”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首先请学生们欣赏了《十面埋伏》的音乐片段。同时给学生们讲解了一个故事,即:北宋仁宗年间,西南的蛮夷地区开始发生动乱,狄青大将军主动地领军出征。但是在出兵之前,狄青做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他对士兵们说:“这一次作战,我们的生死未测,可能只有老天爷才能告诉我们结果。现在我手中有100枚铜钱,待会我将这些硬皮抛在地上,若这100枚铜钱都是正面向上,那么说明上天是支持我们出征的,这一战肯定回去的胜利。说完,他就把铜钱抛了出去,最终100枚铜钱全部朝上。士兵们一看,立刻变得自信满满,信心十足。”由此笔者请学生思考:“100枚铜钱同时正面朝上?这可能吗?”通过说书形式评讲狄青将军讨伐西南蛮夷的传说来导入课程内容,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听课情绪十分高涨。 三、合理设计问题,培养思维品质 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可以激发學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但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尽量减少无效的问题。在课前,教师要结合所教内容合理的设计问题的数量,同时还要合理的把控问题的难度,问题太难,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太简单,学生又会觉得没有挑战,没有成就感。 也正是因为如此,教师要灵活应用提问这一工具。例如,在教学“任意的三角函数”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们首先复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提问,如“能不能继续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其次,笔者提出“在上节教科书中,以锐角的概念为例,将其推广到了任意角上,你们还记得放在哪个角上了吗?”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们明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要如何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之后笔者又给学生们展示了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图,提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定义任意角θ的三角函数呢?”通过一环扣一环的提问,学生们对这部分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布置分层作业,促进共同提升 课后作业是学生巩固课上所学内容,扎实基础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但每个学生都具有其独特性,其学习基础、学习能力都有一定的差异性,对于同样数量、同样难度的作业,学生们的完成质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鉴于此,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设置分层作业,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 例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之后,笔者给学生们设计了分层作业,其中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题,没有什么难度,适合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如“已知f(sinx)=cos3x,则f(cos10°)的值为多少?”第二个层次是提升题,这部分作业难度有所提升,适合学习基础较好,学习中等的学生,如“已知sin(α+β)=1,求证:tan(2α+β)+tan=0”第三个层次是拓展题,这部分作业难度较大,是拓展学生思维的题目,适合学习能力非常强的学生,如“设f(x)=asin(πx+a)+bcos(πx+β)+2,其中a、b、α、β为非零常数。若f(2013)=1,则f(2014)=()”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自由的选择完成的作业的范围。长此以往,学生们的作业完成度会越来越高。 总而言之,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数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认真学习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技巧,为数学高效课堂的形成提供保障。这其中重视课前预习、轻松导入课堂、合理设计问题、布置分层作业只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四个重要方式,但并不是只有这四个途径。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笔者将对基于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做进一步探究,以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钰舒.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考,2019-07-31. [2]陈峰.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案例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8-1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