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科学课由课堂走向课外 |
范文 | 贾浩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教师要做好自身定位,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充分整合家长资源,促进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以及探究能力的养成,使科学课堂由“有效”走向“高效”、“长效”。 关键词:培养;探索;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7-002 探究释义为探索研究。探索就是索求真理;研究即为探讨原因。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是指小学生以课内课程为基础,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国家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明确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外探究活动是科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能增加学生进行充分探究的机会,让课程打破课堂教学有限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而更具开放性,利于孩子从课本中跳出来,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研究。让学生在掌握应有的科学知识、技能等知识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综合养成。同时,课外探究活动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可以优劣互补,更大地发挥教师的指导者,家長辅导者以及学生研究者三者之间的效能。是整合学校、家庭以及社区课程资源利用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一个有效渠道。 我在教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材料和结构单元后,适度的给学生安排了《桥的设计和制作》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以课堂知识为基础,查阅桥型资料,寻找合适材料,完成制作,养成了良好的探究意识和动手验证推测的习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活动一开始,学生的热情很高,但为了防止热热闹闹过后一无所获,我首先让学生明确了活动的目标任务,让他们知道要干什么,为什么要干,提出了桥梁的最小长度和距离的地面的高度。在此我们没有限定制作桥梁的材料和结构类型,而是让他们利用学习的框架结构、桥梁类型特点等知识,自己去选择材料、设计图纸,这样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只要求活动后能拿出自己的实践成果,写活动总结等。这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制作桥时,知道设计的桥必须满足稳固、承重、省材,也画了草图,但一开始设计就遇到了问题,因为先要明确制作需准备哪些材料,如何去制作,制作分几步,所以我们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设计,构思好,再来动手做,并对制作中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同时肯定他们的设计,学生们为了使自己的桥设计更好,反复的修改,并最后加以精美的装饰。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学生都积极参与,主动实践,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有不少惊喜的发现。学生不但学到了课本中所没有的知识,而且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查找资料,懂得了更多知识,拓宽了学生学习的领域,扩大了视野,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了,自主活动,亲历探究,学生的自主惺被唤醒,创造性被激活,还培养了他们踏实认真、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得枯燥的学科知识形象化,单一的教学过程多样化。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悟掌握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内容。开动了大脑,培养了浓厚的学科兴趣。 参考文献 [1]冯勇,曹学君.立足课堂教学走向课外生活[J].才智, 2008(24):106. [2]李利娟. 以兴趣为起点从课堂走向课外[J]. 科学咨询, 2013(15):28-28. [3]康小燕. 浅谈课外实践在小学科学课堂的重要地位[J]. 中外交流, 2017, 000(002):248-24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