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兰泽润心,雅正致远
范文

    王丝贤

    【摘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学校雅德教育的办学理念下,如何将雅德的理念内化于班主任工作实践中一直是班主任所探讨的。“兰文化”作为我们的校园文化,当我们思考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时,“养紫兰之气,成有为之才”成为了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我们日常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怎样形成温文尔雅的班级氛围,怎样对学生形成正面激励等等工作艺术,都值得我们反思和不断探索。

    【关键词】雅德教育;兰文化;班主任工作

    一、雅德育人理念下班主任工作风格的转变

    “雅者,正也,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雅,文雅谦谨。《宋书?殷琰传》著有“院野琰性和雅静素,寡嗜欲。”《旧唐书?文苑传中?贺知章》著有“院野贺知章,器识夷淡,襟怀和雅,神清志逸。”德,古字形从彳、从直,以示遵行正道之意。《全唐文?陋室铭》著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因此,雅德正是高尚而有美德之意。

    在雅德育人理念下,班主任不仅仅要理解其内涵,更要结合时代教育要求,把握好雅德教育的班主任工作要领。“雅”是文化内涵,是指小学生对于阶段性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知识面广且扎实,具有内在涵养的外显形象;“德”是礼规行为,是作为中小学生应具备的良好礼规习惯的稳定的内在品质的外显行为。现在社会飞速发展,教育要求和过去相比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我们还沿用传统的班主任工作风格,往往会感到工作持续性长而工作成效却收获甚少。因此,思考着如何转变自己的班主任风格,如何提高自己班主任工作艺术,成为智慧型班主任的重中之重。

    (一)转变角色,为与不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艺术

    在过去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常常一不小心就会走进对学生管理“大包大揽”的死角中,殊不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承担的能力,缺乏思考和创造力。于是,在我们感觉到班主任工作效率低成效差时,就要思考如何去进行风格的改变。改变,在于探索班主任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不做什么?怎样把为和不为更有效地结合起来。

    所谓“为”一指当关乎学生道德品质、人格精神时的教导;二谓关乎班集体的组建、班风学风建设时,教师给予指向性的引导;三是班主任对于各类有益身心的班级活动举办过程给出明确性的方向。“不为”则指教师能从策划者的位置上勇敢退位,退到组织者、辅助者、监督者的位置,将主体的位置还给学生,给足学生发展个性的时间和空间。

    1.为而有度,不为有助。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可以为孩子指明“雅”和“德”的方向,在他们形成优良品质的过程中有质疑和困惑时。作为班主任,要适时给他们引导、点拨和监督,但不能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忽略学生的成长过程,剥夺他们自己摸索和诉说的权利。其实,在学生的品德成长过程中,他们总有一些私密空间不愿被触及和探索,也有无需老师涉足的事务,如果老师总想着“大包大揽”,急于掌握,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2.为而有法,以退为进。作为班主任,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是教育学生的有效载体,把握好这一学生成长的平台,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健康思想有积极意义。在形成班级文化过程中,班主任可以给出一定的方法作为指导,但学生能力范围内完全能独立完成的事可不代而为之,包括值日、考勤、班级常规活动的检查、评定,也包括班级布置、常规班会、一般性的活动等。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所要造就的人,不仅能劳动,能操纵机器,而且还应该是一个聪明的、能深刻思考问题、情感细腻的劳动创造者。”在雅环境的建设中,笔者向学生提出:“教室就是我们的家,我们不仅仅要让教室每天干干净净的,我们还要给它布置优雅的环境。”学生一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有的学生说:“我们要有一个雅致的图书角”,有的学生建议要在墙上贴上诗词歌赋,还有的学生想在教室摆放一些绿色植物,更有热心的学生一起装扮我们的文化栏。就这样,一个个童趣雅致的小栏目为学生展现学习成果提供了舞台,教室里的《博雅精灵作品展》《雅观书屋》《雅德之星评比栏》等墙壁文化小栏目就这样诞生了。在这个过程中,有导有放,以退为进,反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坚定信念,以雅促教,以德服人

    在刚刚成为一名教师时,一位老校长曾经对笔者说:“如果有一天,教师不再是你的工作,而是你的信念,那么曙光就会在不远的未来。”笔者为此深深感到鼓舞。教师,应该以雅作为自己的信念,以德正立人。教师的雅德,指具备与职业相对应的涵养德行,具有新时代国家、民族精神的品质素养。在班级管理中,作为一线班主任,将雅德理念贯穿于班主任工作中,是时代的要求。

    1.身教重于言传

    陶行知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在班级建立雅行规则时,我们要求學生上课后要把凳子放回桌子底下,那老师就要有意识地在自己上课后将自己的凳子也放回原来的位置。在要求学生在学校上下楼梯靠右行时,口号固然是让行为具有记忆性的好方法,但如果老师也遵守此规则,那学生自然会得到最好的榜样。当你要求学生每天早上相互问好时,新生在刚入学时总会羞涩难以放开,这时,如果教师主动亲切地向学生问好,长此以往,这样良好的氛围难道不会自然地形成吗?教师的身教,往往重于言行,以雅促雅,以德成德,班主任的工作才能更加事半功倍。

    2.及时自省,方能交心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每天的自省尤为重要。笔者班的小熹是班上成绩中等的学生,虽然成绩算不上优异,但是非常贴心。每天下课会主动找老师聊天,而且总是在上课后想帮老师捶捶背,非常乖巧懂事。但是,有一次上课他一直在开小差,笔者怒气冲冲呵斥了他,一种自己的期望被辜负了的心情掠过心胸,本来他很大大咧咧,平时对于批评不会有很大的反应,那天却哭了起来。事后笔者才从同学嘴里知道,那天是他的生日,所以他一直在邀请同学们参加他的生日会。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笔者恍然大悟,反省自己是否应该在课后才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是否可以以情相待、以理服人。后来,笔者真诚地向他道歉,并且告诉他,与同学聊天的时间应该放在课后。在真诚地开导他之后,他也不再哭泣,与笔者说明原因并且保证以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由此看来,在及时的自省中,方能和学生平等地以心交心。

    作为班主任,面对着每个个体的差异、面对着学生不断地变化和成长,承载着每个家庭的希望,承载着社会的愿望,班主任在工作实践上只有更用心,只有不断转变自己的观念、方法,不断反思和探索,雅德之路才能致远。

    二、以兰育人,刚柔相济的班主任工作方法

    在雅德育人理念下,以“兰文化”为主的校园文化应运而生。在周建忠先生的《兰文化》一著作中写道:“兰草、兰花,是一种植物,又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是一种花草,又不仅仅是花草;她更是一种气质,一种个性,一种风格,一种文化,一种美学。”因而,将“兰文化”的气质、芬芳、刚柔相济的品格润化到班主任工作方法中,让笔者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养兰芳——以平等意识培养如兰般气质

    在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和学生是统一的整体,教与学的过程应该是平等相待的过程,增进学生和教师感情的纽带,大概就是平等吧。我们往往发现,在一个平等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气质会更加不卑不亢,优雅恬淡。在班级管理中,平等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平等。比如,我们会表扬孩子,也会对其表现得不好的地方给予批评。人无完人,老师又何尝没有对错的时候,所以,给机会给孩子表扬或批评自己未尝不是促进师生关系良好发展的一剂良药。如在一节课中,你觉得学生和自己的课堂状态都很好,可以提出:“孩子们,老师今天上的这节课好不好呀?”或者,在觉得自己打扮得比较美的时候,让学生赞美一下你。而当自己做得不好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提出,老师可以趁此机会要求学生监督自己,给他们设一个“小大人”的角色。这样,学生对于自己的语言能引起老师的重视这件事,会同样开心愉悦。

    《兰文化》一书提到兰花的香气时说“飘荡在山谷中,回荡在庭院居室内,给人们清新和愉悦的感受。”班级氛围若如兰般,学生在愉悦轻松的平等关系中,学会的是思辨、礼让、谦和。

    (二)树兰品——以鼓励树立温润的品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实践证明,品格魅力是决定人生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班主任,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养成优雅温润的品格。爱是教育的前提,有效地鼓励学生,是让他们能明事理、辨是非、正直而有礼的有效方法,对学生的人格形成也有重要的意义。

    鼓励教育往往会让学生更有信心,更能激励他们成为更优秀的人。在笔者平时的课堂中发现,相比于鼓励,责备所带来的是整个班级不同程度的躁动不安,而换成有意无意的赞美,如,“今天发现你们表现得比昨天好”“我发现这位同学坐得好端正”这种形式的表扬,能让躁动的教室立马安静起来。但是,现在我们常常会听到对学生的鼓励趋向笼统的表达,不管学生获得哪种成就,我们都会听到“你很棒”“很不错”“了不起”这样笼统的赞扬。长此以往,我们慢慢会发现这样的鼓励方式流于形式,对学生的正面作用也越来越无效。所以,老师应该用更多元的方式去进行鼓励,如,“边做动作边表扬”的方法,一边摸着学生的头发一边表扬;一边让学生帮忙做事一边表扬;一边整理学生的衣服一边表扬;一边奖励学生一个小糖果或者贴纸一边表扬。还可以用“有形表扬法”,比如,在班上做出规定,哪位学生有礼貌,回答问题或者在纪律上表现良好的,就能获得一张彩纸,彩纸颜色不一样,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厚纸袋来装获得的彩纸,并把喜悦带回家分享给家长听。在鼓励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投入要真切,表情要丰富,语言要亲切,如果教师在鼓励和表扬学生时,眼睛望着别处,表情冷漠,可想而知,无论教师怎样运用语言进行鼓励,其教育效果也是消极的。

    正面鼓励教育越来越被人们用在班主任管理中,在学者的研究中,学生的品格优势与美德建立在教育中收到的肯定与赞美。鼓励的方法其实很多,只要教师用心去发现和欣赏学生的优点,在不断的肯定中,就能帮助学生塑造一个如兰的品格。

    (三)润兰心——刚柔相济,成坚韧之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努力使每个男女学生不仅成为坚强、勇敢的人,而且还要成为温情、亲切、富有同情心和温柔的人。”很多教育工作者经常发出感慨,现在的孩子身心日趋脆弱,常表现出怯懦、孤僻、任性、自私等心理。我们发现,“家庭保护伞”打开得越大,孩子就会越依赖和脆弱,缺少独当一面的刚性。“兰文化”下的教育,是要有“从来岩穴姿,不竞繁花美”的柔,又要有“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的坚毅刚性。在班级工作中,笔者以活动为载体,渗透兰文化。

    1.从感恩教育活动中学会担当

    会感恩的孩子更具有温和待人和同理心的品质。在学期初,笔者以感恩教育为主题让学生先观察父母每天为他们做了什么?然后让他们也为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在活动后,采访学生的心得时,有学生能说到:“父母爱我们,我们也应该同样的爱他们。”笔者追问:“怎么爱他们?”学生说:“爸爸妈妈太累了,我们也要帮帮他们。”低年段的学生能说到这一层,笔者觉得感恩已经孕育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了。教育是一点一滴的积累,相信在不断的感恩教育中,孩子的内心会变得越来越柔软。

    2.从家务劳动中懂自立

    不知道从什么時候起,“奶嘴大人”这类青年就一直在新闻报道中出现,受溺爱而成长起来的人难以在社会立足。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家长观念开始改变,家长有了从“我要给孩子全部”到“我要让孩子懂得如何去争取未来”的思想转变,而教育者从“我要教给学生知识”到“我要先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这些观念的转变,是社会对这个时代环境下的反思。因此,从小要孩子学会照顾自己,在劳动实践中懂得获取成果并不容易,懂得付出和努力。在这样的思想下,班级劳动班会课、周末亲子劳动以及学校劳动技能大赛等一系列以劳动主题的活动就应运而生了。

    3.从爱国教育活动中能自强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指出:“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少年,应该懂得自己复兴祖国的使命,爱国教育,让学生知历史,懂责任。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庄严的升旗礼活动中懂得了五星红旗的意义,在国歌和队歌合唱比赛活动中,能唱出老一辈革命家的拼搏和祖国人民的希望。在元旦灯笼制作中明白了祖国的传统文化。每一个时代的脚步都诉说着:“孩子呀,勇敢和坚毅从来都属于我们。”

    班主任工作繁杂琐碎,不仅仅要求腿脚勤快更要讲究智慧,在雅德教育和兰文化的影响下,反思己之不足,困难避免不了,但既然要做,何不巧做、乐做?!

    参考文献:

    [1]柴春玲.以“和雅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J].甘肃教育,2016(6).

    [2]张乔云.雅文化的校园传承[J].天津教育,2014(9).

    [3]周建忠.兰文化[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5:3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