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探究生动形象的语言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
范文 | 林春城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科目,这也是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难学的主要原因。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用一些有趣、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化抽象为具体,既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数学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基于此,本文对生动形象的语言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作了系列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语言;生动形象;教师;学生 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常常会对一些未知的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希望能够去破解其中的奥秘。而传统的数学教学语言严肃呆板有余,生动活泼不足,致使学生感叹数学课堂枯燥乏味,毫无生机。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本文主要结合中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中学生的性格特点,探索如何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开展数学教学,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纪连海老师是北京师大附中的艺名优秀的教师,他在教学过程中习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教学,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爱。中学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数学又是中学的一门必学科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学习纪连海教师的授课风格,教学素材选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编写通俗易懂的口诀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用与教学相关的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同时还能够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要让教师当“独讲兽”。 一、运用巧妙的修饰手法,化抽象为形象 修饰手法是语文学科中的一种写作手法,但这并不是语文这门学科所独有的,因为知识是相通的,没有结界,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地使用一些修饰手法来进行辅助教学,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化、简单化,还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打破沉闷的课堂模式。语言的修饰手法很多,但是在数学教学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修饰手法是以下三种。 1.比喻 2.拟人 拟人也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修饰手法,即将数学知识当做是人,它具有了人的动作,采用拟人的修饰手法进行数学教学,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学生经常将全等号“≌”的“∽”方向写反,我这样引导:“同学们,你们睡觉时是躺着还是趴着?”学生们异口同声:“躺着!”眼神里充满疑惑。“很好!趴着睡觉是不对的。同样,全等号‘≌是一个S躺在‘等于号上休息,是面朝上躺着,而不是趴在上面,大家可要记好啦!”学生们哄堂大笑,豁然开朗。又如,在学习“负数”内容时,我把其当成一个鲜活的人,通过负数的自述:大家好,我的家里有三个兄弟姐妹,我的大哥叫“正数”,大姐叫“零”,我是家里最小的,我叫做“负数”,我们都住在有理数王国里面。我和大哥长得很像,不过我更具绅士风度,瞧!胸前系着领带的就是我,很好认吧!但是我和大哥却有着相反的脾气,例如他要得到,那我就必须要舍弃;他要盈利,我就要亏损……这样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揭示了负数的特征及内涵,使学生在亲切的氛围中深刻地掌握负数内容。还有,在教学“分式的通分”时,我运用拟人技巧诠释:“通分的实质就是每个分母向其它分母看齐的过程,不要看你比别人多了什么,而要多想想你比别人差了什么,见贤思齐,取长补短。”看!多么生动有趣又富教育意义。 3.夸张 在数学教学中,夸张的修饰手法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突出数学知识点的某种特性,特意地夸大或者缩小一些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到数学知识的内涵。例如,在学习三角形“角平分线定理”时,学生总不能很好运用,做题时喜欢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来得出结论。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如果让你们从教室走到隔壁办公室,你会怎样走?”学生们一头雾水:“这简单,直接走过去就行啦!”“可有的同学不是这样直接走的。他先走到前一栋教学楼,绕过中厅来到宿舍楼,然后步过饭堂,围着操场转一圈,再来到老师的办公室。” 学生们大笑,惊叹道:“啊!哪有这么无聊的同学?”“那么请同学们翻开刚发下去的作业本,看看有没有这种同学。”那些作业中被圈着“绕弯路”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我继而强调:“嗯!‘绕弯路的同学虽然也能到达目的地,但这中间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同样,解题时,运用‘角平分线定理可以得到的结论,我们就无需再‘绕弯路证三角形全等。”学生们都明白了老师“夸张”的用意,再做此类题目的思路也清晰快捷了许多。我用了这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去理解“角平分线定理”后,学生在后面学习到“垂直平分线定理”的时候,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会进入误区中。 二、使用简明扼要的口诀,化繁杂为简单 因为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又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如果学生听不懂,就很容易对数学知识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在记忆数学知识的时候也会觉得很困难。如果教师能够结合数学知识点的特点,将它们编写成一些朗朗上口的口诀或者是顺口溜,让学生觉得有趣,能够主动地去记忆和背诵。例如,在教学“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时,学生很容易弄混,然后就编出一个小口诀“一人伸出一只手,握握手呀敬个礼”,学生使用了这个口诀之后,漏乘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又如: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可以编出一个顺口溜“首尾平方放两边,二倍首尾夹中间,中间符号随尾走”。只要我们注意总结,就会有很多精彩的让学生受用且难忘的口诀。但口诀的运用要注意两点:勿长,勿滥。 三、借用精彩趣味的故事,化枯燥为有趣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精彩的数学故事,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又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立方根》这一课时,可以引入这样的一个数学故事:在距离现在很久以前的某一个时段,古希腊有一个地方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干旱,地里庄稼枯萎,人们没有水喝,于是只能到神庙中求雨。神说:“因为你们心不诚,所以我不能给你们降雨,你们看,那个正方形的祭坛那么小,必须要加大一倍我才能够降雨。”大家都觉得很简单,把原来的祭坛的棱长扩大了两倍后请求雨神降雨,雨神生气地说:“你们做得不对,不是原来的两倍,我还是不能降雨。”雨神的话让大家都愣住了,手足无措。教师趁此机会向学生们提问:“同学们,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如果要将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2倍,那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呢?是原来的几倍?之前我们学习过的知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吗?如果不能,就让我们在本节内容《立方根》中找答案吧!”学生们诚然已融入故事中,正迫切地想用自己的智慧来解救那些苦难的人们,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氛围,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立方根”的相关知识。又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引入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王国的国王因为西塔发明出了国际象棋,于是决定重重奖赏他,但是西塔拒绝了,他说他只需要一些麦子。麦子的数量具有以下特点:棋盘上有64个格子,第一格一颗麦子,第二格两颗麦子,第三格四颗麦子,第四格八颗麦子,以后的每一个格子里的麦子数是前一个格子里面的两倍。国王立马答应了。当麦子放到第二十格的时候,一袋麦子已经没了,一袋袋麦子被扛上来,迅速地就放没了,国王发现即使拿出全部的麦子,也不能够满足西塔的要求。在这个故事中,学生们知道的乘方的意义,也知道了乘方的强大,虽然是看似小小的两倍关系,但是却蕴藏着强大的力量,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了知识的力量。比如数学中常常要用到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著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用到的就是逆向思维;此外,还有“田忌賽马”“鸡兔同笼”等故事,里面蕴含的都是一个个数学知识和数学道理,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课堂导入,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胃口”,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升。 四、引用古人名人的诗词,化平淡为传奇 说明数学事物时,引用古人、名人的诗词,不仅使讲解变得形象生动,而且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更赋予知识传奇色彩,让学生感叹古人才智的同时,体验超凡力量,穿越古今,感受智慧与美的熏陶。比如,在讲解例题:如果? ? ? ? ? ? =0,那么a的数值为___( A.±4? B.4? C.-4? D.以上全不对)。解这道题的关键点就是要让分子为零,则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分式中分母的值不等于零;(2)分子的值等于零。于是,我引用了《弟子规》入则孝中的“亲所恶,谨为去”作如下诠释:例中的分母就如双亲,分母不能等于-2,所以分子为零的a的值±2就应该“谨为去”剩下2这一结果。多么形象的例子啊!學生在记住知识点的同时又得到了“孝道”的熏陶。在对(a±b)2+4ab或(p-4)(p+4)+3p此类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时,为引导学生先对括号进行运算展开,我形象地把过程称作“欲擒故纵”。解数学题的思维应当是活跃的,一道题的解决方法可以有多样的,要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够更好地得出答案。例如,在教授学生用换元法来解题的时候,有很多学生会忘记将数字带回到原始算式中,导致最后答案错误,这种错误可以称之为“过河拆桥”。此时可以告诫学生做人要有始有终,不能过河拆桥。此外,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用一些具有诗情画意的句子进行辅助教学,例如,当我与学生们共同探索对“a2-3a-b2-3b”这种类型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时候,需要先分组再分解,最后提取公因式。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简单的诗句,既能够描绘一个美丽的场景,又表达出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挫折和解答出来后的轻松和愉悦。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既需要优美、生动、易懂的话语,同时也需要教师的语调和语速的配合,做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适当的时候加上一些肢体动作和表情,能够营造出更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教师吸引学生的“磁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是学生再创造的前提。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生动形象语言来进行教学,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申京哲.浅谈教师语言的修养[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3]鄢月钿.教师的语言艺术[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