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育无痕,润物细无声 |
范文 | 李静东 教育是一种爱,这种爱不同于父母、家人、朋友的爱,它具有一个特点:无私。无私的爱,能使我们的教育产生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这种爱是扎根在人格的土壤里,默默地奉献着自己,也渐渐地壮大着自己。作为班主任,每天接触的是几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如何使这一颗颗心灵得以健康成长?只有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获得成功。 一、案例背景描述 初一刚开始有一位女学生,与同学相处不佳,人际关系紧张。性格刚烈,受不得半点委屈,不是对他人破口大骂,就是动手打人。让当时作为班主任的我十分头疼,而且她的学习成绩中等还不太好。 二、案例过程 有一次她和几个同学围着饮水机喝水,其中一个女生叫她帮忙打杯水,她马上黑了脸打了人家一记耳光,把对方都给打蒙了,被打学生及其家长立即向我投诉。在与同班同学交往过程中,她会经常会出口不逊,常常得罪人,人际关系紧张。 我首先与她父亲及时沟通了解。得知她出生没多久父母就离异,从小到大跟父亲、祖父母一起住。祖父母照顾她比较多,父亲工作较忙,祖父母年纪较大脾气不太好,对她呵斥较多,而且说话大声,祖母开始有点老年痴呆。由于以上种种原因,造成这学生性格刚烈,受不得半点委屈,不太会与人交往说话。得到她父亲的支持后,家校配合,及时沟通掌握好学生的动向、变化。 我马上与她进行沟通,并让她向被打的同学真心诚意地道歉,先取得对方及家长的谅解,暂时和缓同学间的紧张关系。 在暗中观察中,我发现她虽然学习成绩中等,但她不笨反而挺聪明的,有时候只要一点就会,但不够勤奋。 在她父亲的同意下,我与学校的心理老师及时联系,有阶段性地跟她进行心理疏导、引导,让她有个渲泄处。 在教师的努力及家庭的配合下,父亲尽量抽时间的陪伴,家人对她说话语气的改变;心理教师的疏导;我对她的观察和引导,及时私下表扬肯定她对同学态度语气的变化,在学习上引导她不断上进,严格要求自己。 经过三年的努力,她与同学间关系密切了,还能帮忙组织班级的有关活动等,在同学中有一定的號召力,同时,她的成绩也一步步赶了上来。最后,在中考取得优异成绩,考回本校高中部的红星班。她爸爸给学校留言:孩子进入七中后,性格好了很多,开朗了,上进了;学习上没有参加过校外的培训班,全靠七中老师的教导,家里适时的辅导,所以,我认为七中的老师尽责尽职敬业,孩子在七中我放心。 三、案例反思 班主任尤为需要这种“教育无痕,润物细无声”的智慧。在平时工作中,惟恐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良苦用心的说教、一味批评指责不但降低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及期望值,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把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不让学生产生心理压力,不强求他们接受,而最终能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影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学生的管理中,我们要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有时甚至可以人为制造一些障碍,正确运用“识己暗示”来引导他们来认识自己的不足,使他们在集体互动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一句好的评语,既增添了学生的一份自信,也拉近了你与他的距离,学生也会乐于与你亲近。还要经常与家长联系,相互交流在家里、学校的表现。和家长达成共识,齐抓共管。 对学生的观察应从审微开始,审清其微,才能明辨其心,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不急于求成地去挤压学生们敏感的心灵,以尊重为前提,在轻松与平和之中更好地寻求教育智慧,在春风化雨中做到智慧育人,让“教育无痕,润物细无声”。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动力,对学生的热爱、理解、尊重,是教育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