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语文教学深度学习的教学误区及其突破 |
范文 | 王礼春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高度信息化背景下的知识习得以知识的创生与意义实现为目标,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作用于情境的信息深度加工与知识建构”,需要深度的理解和基于境脉的价值考量与研判。深度学习一反浅层学习的课堂窠臼,为教学的实践转型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并成为学科教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基于此,对小学语文教学深度学习的教学误区及其突破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误区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20)-44-129 引言 “深度学习”是智能化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深度学习作为人所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成才。深度学习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一、深度学习的教学误区 误将内容的“多”等同于学习的“深”,纵观当前的基础教育领域,着眼于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仿佛雨后春笋般涌现。教师们事先为课堂安排了满满当当的内容,也设计了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多获取一些知识。这一初衷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这样看似内容非常丰富的课堂真正关照到学生深度学习的需求或是真正有效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了吗?“过犹不及”的道理我们都懂,教学亦是如此。课程由于内容过于饱和而“营养过剩”,一方面导致本该重点掌握的内容因为知识“过剩”而受到了冲击;另一方面,因“过剩”的知识超出了学生一节课能够掌握的知识容量而未得到有效吸收。如此,教学效果无疑大打折扣,与教学的初心背道而驰。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调整角色意识,让深度学习更专业 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师和学生“对话”的过程,只有在学生的学习动机被诱发,学习思维被启迪,求知欲被激发后,课堂融入了自己的主观创造,才能形成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课堂的研究才更加有深度。教师是一个倾听者,在学生说话的时候耐心地辨别,并适合进行引导,在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后,教师要提炼信息抓住最核心的精华,教会学生可以聚焦于一个词、一句话、一份情感、一处技能,切入文本。此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解读文本,调动多种感官,边读边想,文章精彩的词句,深刻的寓意,在自我的发散性思维中得到充分地理解。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尤为重要,这是深度学习的前提和保障。学生只有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将新的理解感知渗入已有知识结构中,形成独特的理解和感悟,深度学习才有初步的成效。 (二)探学式学习任务———明确存在的困惑 课前探学,是为即将开展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学生既要感知文本,也要明确困惑。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面对一篇新的课文,探究的目标可以因人而异,即使在同一主题下,学生研究的视角或切入点也具有相当大的灵活度。预习笔记是探学式学习任务的一种形式。学生阅读文本时建立自己的“知识仓库”,以笔记的形式将预习过程中已掌握的知识和遇到的疑问分类整理,通过知识的对比、归纳、整理,找到深入学习的切入点,并以此切入点带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去。小学语文课前的准备性任务驱动有助于触发学生知识背景,“唤醒”学生先前学习的知识,激发学习内驱力,为学生语文预习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三)跳出预设的框定,在“慢”中等待精彩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绝不能按人为控制的计划加以实行,教育计划的范围是狭窄的,如果超越了这些界限,那接踵而来的或者是训练,或者是杂乱无章的知识堆积,而这些恰好与人受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诚然,教师的教不应拘泥于预设的固定程式,要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在依照教案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所“留白”,留有相对完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经历思考的过程,“使得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远离‘被设计‘被加工‘被教学,还学生一个鲜活的思维过程,彰显学生学习的生命力”。深度学习本就该是慢的艺术,节奏慢下来学生才有充分时间去体会、思考、交流。“要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有充分思考、交流、试错和修订的时间,因而教学节奏要慢下来。”当教师提出问题之后,不能急于让学生说出答案,而应给予学生沉默的权利和学生思考的时间,耐心地等待他们思考。这个时候,任何形式的暗示、催促抑或鼓励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干扰。 (四)多层次推动,让深度学习更全面 首先要释放学生深度参与的欲望,兴趣是很好的领路人,人一旦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的形式也很多,如小组讨论、主题探究、专题拓展等。与学生共学习《天鹅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发学生质疑,感悟生命的美丽。“30年过去了,老人每讲到这个故事,都是那样的深情,你有什么问题想问老人的吗?”此时学生思维开始活跃,“老人为什么没有开枪?老人为什么悄悄离开?老人为什么再也没动过那把枪?天鹅到底因为什么使得老人放弃打猎?”爱因斯坦曾经表示相比解决一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更加重要。接着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的讨论,使得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更加明了。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知识在运用中活起来,教学不是那么枯燥乏味,这才是深度学习的目的,也是高效语文课堂的最终追求。 参考文献 [1]蔺相年.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深度学习的策略[J].语文天地,2019(15):72-73. [2]杨胜林.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现状及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5):148-149. [3]高先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深度学习策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