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探究 |
范文 | 周文云 摘要: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上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思维启迪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上却出现了有问无答的尴尬情况,导致课堂提问的效果没有得到真正发挥。新课改提出要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将问题置于各种丰富多彩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更加适宜的教学情境中去思考数学问题,从而促使思维变得越来越活跃。本文着重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优化课堂提问做详细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优化;策略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4-251 小学数学的学习离不开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解答。问题是激发小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并深化数学学习的基础。问题的提出还能有效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变得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发散,为今后的深入数学学习奠基。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提问的效果。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较少或有问无答的不良现象,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把问题置于各种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中,用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来提出问题,从而促使课堂提问的效果能够充分发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明显提升。 一、将问题寄予生动故事情境中 小学生爱听故事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且对新奇、有趣的故事充满了强烈的探知欲。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引出数学知识时,就可以围绕数学知识编写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先用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到最佳,之后,再将问题寄予生动的故事情境中,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对问题产生思考的兴趣以及主动分析的意愿,进而能够根据自身的认知和理解去解答问题。 例如,在学习《认识角》这部分内容时,我就通过将数学问题寄予生动的故事情境中,引导学生对问题产生了积极思考的兴趣。我利用小学生喜欢捉迷藏的心理,把角设计成了一个十分喜欢和人们捉迷藏的动画宝宝——“角宝宝”。课上,我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导入:“我们的几何王国里的角宝宝是一个调皮的家伙,它最喜欢和大家捉迷藏。刚才几何王国的警察发来通告,说角宝宝藏进了我们的教室中,要求我们帮助警察把角宝宝找出来。那么,要想找出角宝宝,就必须要知道它的样子。有谁能说一说书中描述的角宝宝长什么样子吗?”这样一来,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纷纷拿起书本来寻找角的概念。之后,我又通过角宝宝喜欢和同伴比大小的故事情境,讓学生思考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促使学生在生动的故事情境中积极地探索问题答案,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将问题寄予鲜活生活情境中 小学生有着一定的认知规律。由于年龄较小,小学生的认知大多来源于生活。因此,如果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放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那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认知能力也能够有效触发,从而引导学生更加形象地去理解数学知识。在提出问题时也是一样。如果小学数学教师能够把数学问题藏在生动鲜活的生活事例中,那么这样的问题也会变得更有趣,更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学生还能成功结合已有的生活认知去解答问题,使得课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动问答氛围。 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这部分内容时,我就通过将问题寄予鲜活的生活情境中,以激起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上课伊始,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两幅图片,(小朋友滑滑梯的情景图)我让学生一边观察图片中的滑梯,一边思考哪个滑梯滑下来的速度更快?试着能不能用“角”的知识去解释这一现象?这样的问题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问题,因此大家探索问题答案的积极性都比较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滑行速度快的滑梯与地面形成的角要大,滑行速度慢的滑梯与地面形成的角要小。这时,我又引出新问题:“到底应该怎样测量角的大小呢?”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数学知识展开了探究。 三、将问题融入实践活动情境中 从动手操作开始去认知某一事物是小学生特殊的认知能力。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强,而且他们喜欢通过动手操作去发现知识、探索知识,这会让他们内心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强烈的成功体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大有裨益。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小学生特殊的认知规律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探索数学知识,并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来提出问题,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操作去解决问题,从而在做数学中加深对数学问题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节日礼物》这部分内容时,我就将数学问题融入到实践活动情境中。课上,我首先跟学生来做游戏。我将一个盒子放在桌子上,让学生分别蹲着、坐着、站着来观察桌子上的物体,并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之后,我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观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高度去观察某一物品,并思考观察到的形状有什么不同,从动手操作实践中去体会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各不相同,促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学问题的认识。 四、将问题置于矛盾冲突情境中 只有将学生置于强烈的矛盾冲突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达到顶点,才会迫切地去探究知识的真相。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善于利用数学知识以及学生错误经验之间的矛盾来创设冲突情境,并将这些矛盾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的内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问题展开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在顺势展开教学,势必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时,我就通过将设置矛盾冲突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答案的真相。我以小明已经12岁了,却只过了3次生日的矛盾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这件事情是真的还是假的?这时,学生之间就形成了不同的意见。有的学生认为肯定是假的,怎样可能12岁只过3次生日,一个人都是一年过一次生日的。而有的学生却觉得有可能是真的,具体为什么也说不明白。这时,学生就迫切地希望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于是,我告诉大家,问题的答案就藏在日历本中,于是学生都迫不及待地去日历本中寻找答案。 总而言之,要向让课堂提问取得显著成效,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利用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去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更为符合小学生接受心理的提问策略,将问题放置于适宜的教学情境中加以提出,从而促使小学生对问题能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促使问题能够成功启迪学生的思维,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雁宾.浅谈初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考试(教研版),2012(01). [2]竺来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提问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5(2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