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例谈德育工作中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干预”手法
范文

    叶秋容

    【摘要】当前社会经济、资讯瞬息万变,社会快速的发展,在新形势、新局面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面临着新挑战。这时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中恰当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干预手法,往往能达到事倍功半的奇效。

    【关键词】心理干预;心理辅导;心理关注;心理管制

    近年来,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持续加大力度发展建设基础设施,形成了极为发达的交通便利,使得大量的外出务工的人们把眼光拉回三四线城市,很多的人们选择回家置业安家。正是社会中这种家庭的流动,造成了一部分的原来的留守儿童因家庭住址的迁徙,父母的工作地点的变动,重新回到父母身边,学生离开父母的关键几年中父爱母爱的残缺,回归后的相互磨合中产生了一些不可忽视的心理问题。这些学生的问题虽然不是整体的主流,但是每个班级都有那么三两个“问题学生”,德育工作中班主任的教育尤为重要,这极需要班主任认真思量、谨慎引导。

    近些年来,青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呈上升的发展趋势,学生的“心理健康”愈发地被人们重视和关注。班主任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将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儿童,在班级中总会有那么几个人,有那么一些事需要班主任更用心,才能使得教育教学收到效果,才能帮助儿童选择正确的行为。

    这里的“心理干预”不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干预”,笔者所阐述的“心理干预”指的是面对有行为异常的孩子,笔者常常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看问题,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手段和方法进行处理和教育引导。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班级管理也特别适宜“因材施教”,下面就这两年在班主任工作中运用“心理干预”手法进行班级管理、教育的心得阐述如下。

    一、特殊事件的“心理辅导”

    近几年来,交通意外事故、溺水事故等等总是让人防不胜防,总是时有发生。当学生们面临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时,事内事外的学生心里面总会恐惧,迷茫,颓废,这时班主任找到合适事机,给学生及时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很重要,也很必要。

    去年,笔者班上也发生了一起交通意外身亡事故:一对双胞胎姐妹骑共享自行车上学的路上,因刹车失灵,两辆自行车相撞导致妹妹手臂骨折,姐姐摔伤后脑出血经抢救无效离世。当笔者第一时间得知这个噩耗后,心情很沉重,常常无法自我控制地回想和流泪,大人况且如此,那个身处其境的妹妹和全班学生该如何面对?他们该怎么走出困境?

    事情发生在周五,下周一返校时,班上正好也有另外三个学生请了假,笔者假装若无其事地对学生们说:“空的座位太多,老师不方便点名,谁返校了,再把座位搬回来。”马上借机把空着的座位先搬到教室后面,当请假的学生回来后,又重新安排座位了,就这样,笔者悄悄地把“姐姐”的课桌搬走了。一周后,“妹妹”返校了,虽然周五晚上时笔者也进行了家访,笔者还是马上跟妹妹做了一些心理引导,教给她一些正面的引导和排解情绪的方法,再三告诉她如果有困惑一定和笔者谈。过了几天,笔者听到班上传出来一些不当的言论。于是,在周五的班会课上,笔者给全体学生上了一节《关爱生命,珍惜当下》心理健康团体教育课。课上,笔者带着全班学生了解生命孕育的过程,明白生命的可贵和唯一性,教育他们遵守交通安全守则,珍惜生命。然后把发生事故的真相告诉学生们,和他们一起为这个“姐姐”幼小生命流泪默哀,一起安慰和拥抱“妹妹”,告诉学生们怎么排解苦闷,与“姐姐”做一个正式的告别。最后,笔者引导大家了解和认识到“妹妹”幸运活着的欣喜,要给她更多的关爱和学习、生活上的帮助。

    这一节课过后,流言蜚语没有了,学生们的恐惧慢慢减轻消失,再也没有谁谈论这个事件。最后学期结束了,隔壁班级都不知道这个事故,只知道学校再三强调不准学生骑自行车上路。这件事件后,笔者更加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笔者十多年来把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收到如此成效而欣慰。学生们看老师的眼光增添了敬佩和爱戴,学生们的向师性瞬间急骤上升,往后的教育教学就更为顺畅了。

    二、“二孩”家庭儿童的“心理关注”

    自从二孩政策后,很多家庭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实现“兒女成双”的夙愿。在二孩家庭中,尤其关注那些原来是留守儿童的那一类学生。这些学生幼小时没有生活在父母身边,存在父爱母爱的残缺,当学生回到父母身边时,亲眼看见弟弟妹妹与父母的亲密接触,一是唤醒孩子对与父母亲的亲密接触的渴望,二是引起了孩子的嫉妒心理。

    笔者班有一个女孩叫小妍,刚开始就是因肚子疼三天两头地请假。期间笔者不断地敦促父母带她去大医院确诊,后来家长去了广州医院确诊是胃炎。虽然这是小病,但是学生却疼痛难忍,断断续续请假休息,最后竟然无法坚持上学,中段考后便没来了。笔者又把观点与她的妈妈进行交流:一般胃疼是压力引起的,家长是否给了过大的压力,笔者也提出学生是否有心理问题,请家长带学生去找心理医生咨询。但是家长却不以为然,也不认同,没有引起重视。

    春季开学了,学生回来上课了。开学没多久,有一次学生没做家作,笔者找她谈话。当天下午放学时,学生没有回家,到了晚上九点多,奶奶才找到她。这时笔者确认学生一定有心理问题。第二天,笔者找学生谈谈,学生不愿意,在笔者的坚持下,学生终于敞开心扉跟笔者说出心声。她在家里父女,母女的交流话题总是那一句:“你要认真读书,才有出息,不然就工作很辛苦的。”她说与弟弟感情不好,原因是爸妈对弟弟偏心,丝毫不关心她。笔者再次联系家长,提起心理问题,家长还是没有下决心带她去找医生。直到有天是学生的生日,妈妈答应学生的事情没做到,第二天,学生就不来上学。这时学生的妈妈终于觉醒,把学生带到广州去找心理医生诊治。经过多次心理咨询,学生慢慢走出内心困境。

    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就是有问题的学生往往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但是家长往往意识不到问题,或是调整不了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给家长提个醒,给家长一个建议,良好的家校沟通奠定教育的成效。

    陶行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家长。家长对学生无私的爱化成对学生的日常起居的细致照顾,学生感受了父母的爱,才乐意接受父母的引导教育。留守儿童在幼小时没有感受更多的爱和无微不至的照顾关怀,长大懂事时却看见爸爸妈妈怎么照顾弟弟妹妹,巨大的心理落差,造成一些学生有心理问题。教师要从学生的行为中认清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开导、引导学生,与家长及时沟通,家校共育,提升被“二孩”儿童的幸福感。

    三、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管制”

    在班级的众多学生中,单亲家庭的学生也需要班主任多费心思的一类学生。如,小馨就是这么一个女孩,跟着妈妈,迫于生计,妈妈不是外出务工,就是在本地工作时间超长,无暇顾及学生的生活、学习。

    俗话说得好:“打蛇打七寸。”通过观察了解,笔者发现她特别想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新学期来了,学校正在选周一的升旗的护旗手,笔者选了这个学生去。得到老师和大家的关注,小馨心里不知道多开心。学生很喜欢护旗手的职务,也做得不错。升旗时护旗手们都必须准时到校,笔者利用这个契机,针对她上学老是迟到的问题进行教育,并且与她约定:如果没有特殊原因而迟到,我将取消她的护旗手。利用学生的渴求与喜欢,对她进行“心理管制”,这一约定很有效,半个学期来学生克服了迟到的毛病。

    这几年来,笔者作为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总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学生的行为,思考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然后采取适当的方法去教育去引导,得到了学会和家长理解与支持,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较好。这种运用心理干预的教育方法取到了较好的成效,值得各位思考与运用。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8: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