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5+3”教学模式下德智融合型生物高效课堂的实践探索
范文

    黄志霞

    【摘要】通过在“5+3”自主高效的生物课堂模式中融入德育功能,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精心编织课堂教学素材和问题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通过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德智融合型生物高效课堂,融知识与思想为一体,形成良好学风,充分发挥学科内在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 】德智融合;核心素养;高效课堂;以学促教;教学相长

    当老师将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融入到课程中时,我们最担心出现的状况是什么?学生的人在课堂心在外。我们该如何克服思想教育和业务教学“两张皮”,抛开“唯分数论”的功利性,回归教育的本质呢?什么是好课?德智交融就是好课的标准。一个学生的教育成功需要做到四方面:健全的人格、国际视野、批判性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这与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中提到的“对生命的感知和体悟、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对自然的认识与珍惜、对生命科学技术的认识与探究实践、对社会的认识与担当”是不谋而合的。充分挖掘学科内在的育人价值,将其与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相融合,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学科主渠道、课堂主阵地,这与学科核心素养完全一致。课程应立足于人的培养,人的发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课程本体充分展开的基础上实现德智融合。

    一、智育过程与德育过程的关系

    智育过程是一种知识和能力的传递教育,智育是知识的同义词。知识包括具体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也包括人类历史积累起来的社会生活经验和道德规范。知识的传播过程,在于运用知识开启受教育者的心智,使人们聪明起来。德育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智育过程与德育过程应实现内在统一,德智融合型课堂应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改变学习方式,鼓勵启发式,探讨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要让学科体现德育功能。如果学生只为了读书而读书,缺乏民族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直面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十分欠缺,其学习动力将无法持久。如果我们的教学只重视知识本身的传授而忽视所授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只重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形成与培养,学习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在教育形式上德育与智育是不完全一致的,但也应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长远来看,真正的成绩,还得依靠良好的学风,而良好的学风主要来自正确的、系统的德育。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有讲课、做题、授课老师“一言堂”,而应多让学生参与其中,谈体会,谈学习心得,融知识与思想为一体,通过思想教育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5+3”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在全国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自主地位,追求课堂高效已成为教育共识,据此,我们提出“5+3”自主高效教学模式。“5+3”是指“五学”课堂教学模式和“三清三练”教学检测机制。“五学”是课堂教学过程,“三清三练”是教学效果的反馈。“5+3”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自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小组合作意识,以学为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评教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乐学善思。“自主”是五学课堂的灵魂,高效是目的,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追求。

    “五学”教学模式分为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启学,启发学习欲望,启动学习任务。要求教师先明确提出学习目标和任务,并以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启促学。第二环节是探学,探究学习任务,探讨学习重点。此环节为“先学后评”,把学习的权利充分还给学生,要求学生独立探究学习任务,然后小组合作探讨学习的重难点,以学促教。同时,教师下小组进行指导,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情,及时点拨引导。第三环节是赏学,赏析学习成果,赏识学习伙伴。此环节首先对各学习主体的探究成果进行展示赏析,师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各学习主体在探学和赏学过程中表现得优点和亮点,及时进行鼓励。第四环节是评学,评述知识结构,评点主体表现。此环节提倡使用思维导图,既可学生点评,也可教师评述。学生点评重在总结,归纳,是自悟;教师评述重在评思路,方法,规律,是他悟。第五环节是拓学,拓宽知识体系,拓展主体能力。此环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从“懂”到“会”,从会学到会用,最终提高学生素养,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生物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有许多有趣的小实验和小实践能够让学生领略生命的丰富多彩,只要学生能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便能激发长久的学习兴趣。“三清三练”是“五学”课堂的有效延伸。“三清”即“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及时清理学生疑难,巩固学习效果。“三练”即“早练、晚练、周末练”,要求学生充分利用“三余”时间进行适当的基础题热身训练。这一措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品质,及时检查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打下坚实基础。

    三、在“5+3”教学模式下实现德智融合高效课堂

    以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为例阐述德智融合高效课堂的建设。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基础上,从宏观层次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列举种群的特征”,根据我校“五学”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以学生亲历模拟实验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关注外来物种入侵、有害动物的防治和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及保护措施等,从而提高其对社会的认识和担当。在本节课教学的启学环节,通过播放“杭州西湖遭遇上千福寿螺入侵”的视频,提出问题:同一块稻田中的福寿螺和田螺属于同一种群吗?相邻两块稻田中的福寿螺属于同一种群吗?通过这个环节启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出本节课的核心概念“种群”。接下来的探学环节,通过展示资料,设计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思想的火花在激烈的讨论中迸发,同学们激情飞扬,讨论热烈而有序。

    这个环节共展示了两个方面六个材料十个问题。一个方面仍然是关于福寿螺的进一步探究,提供三个材料,设计了包括福寿螺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对已有调查方案进行修正,对图表数据的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原理,结合实例运用已学知识提出治理方法等共五个问题让学生探究。另一方面是关于藏羚羊的材料进行探究,提供三个材料,设计了包括藏羚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藏羚羊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减小误差的措施,对表格数据的分析和对调查结果形成的原因的分析等共五个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通过对材料的独立分析思考和对重点难点问题的小组合作探究以及教师对小组探究的指导和点拨,以学促教。这个环节把学习的权利充分交还给学生,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品质和合作探究的精神。然后是赏学和评学环节,学生分为4人或6人一个小组,对于简单的问题,小组成员可以在完成之后互相對答案,达成共识;对于困难的问题,小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取长补短,用不同的思想相互激发,辩证,推理,并且每个小组派代表将本小组的探究结果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点评和补充。这是一个极其快乐且有收获的过程。教师在观察学生展示和点评的过程中,发掘学生优点。最后教师评述知识结构,评点学生表现。

    此环节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在此环节思想火花完全被点燃,激情澎湃,对生命的认识,对科学方法的领悟,对社会的责任被激发得淋漓尽致。 一节课40分钟,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学生的全情投入,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碰撞,通过探究、交流、评价,学生从这个过程中实现学习的提高。又比如,在《生物的遗传》这节课中,可以以某些学生家庭拇指性状表现的调查结果导入,引出生物的遗传具有怎样规律的核心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随后以性状——基因——染色体为主线,引导学生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在分子水平上提出假说,进行分析推理,最终以染色体的数量和行为变化为证据,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通过探学过程中问题串的设计和探学、赏学、评学等学生主观活动的实施,多角度多层次地训练了学生的提出假设和分析推理能力。同时在具体问题的分析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合作探究,表达观点,欣赏他人和自己的品质。

    总之,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关注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教师应加强对核心素养的学习研究,树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注重学科逻辑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落实学科的德育功能,进一步加强探究式合作式教学,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未来的生产和生活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曹保义.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徐晶晶.课程德育:在德智融合中实现知行合一[J].上海教育,2008 (27) :32-3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4: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