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自主探索,营造探究氛围
范文

    蔡沛涛

    2012年的一次教研探讨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诸多领域进行深入改革。我们经过广泛的调研发现,许多教师习惯于用传统的“讲授式”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教师主“讲”,学生却被动地“受”。因而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学生被动地学习,学生的思维、视野、活动也受到制约,思维无法多层次发展。恰好此时新课程改革也在全国紧锣密鼓地推行着,本地区也作为新课标的实验区域。因此,我们组织了教师对新课标的学习研讨小组有计划地学习、研讨新课标的有关理论及指导思想,集思广益,制定了新的教学活动模式:针对旧式教学的种种弊端,大力推行的《新课程标准》,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教师的职能是组织学习,利用教材引导、点拨、纠错,把思维的空间归还给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为尽快地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发展要求,我们的教学方式必须改革,从而一种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也基本形成——动态课堂教学。它以“创设情景问题——自主探索思维——反思与应用”为课堂教学过程,充分体现课堂以学生“学”为主的主体地位,教师以“引”为辅的辅助作用。这种动态教学把学习、思维的主动性全面给予学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且自主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维、拓展想象和创新意识。

    一、创设情景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兴趣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日常生活中我们更离不开数学,所以利用教材内容巧妙恰当地创设问题情景,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最佳的心理状态,能很好地诱发学生的兴趣。

    恰当的问题情境必需具有:(1)符合学生的认识现实(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奥苏伯尔说过,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首先要了解学生知道什么?(2)研究的问题应当是关键性的和本质性的,即富有数学的认识价值,能够引发程序性知识的学习;(3)建构性。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性,需要学生经过思考、操作、实验、观察、抽象、概括等活动。例如,关于相似形认识的学习:方案①利用《历史》或《地理》课程中相同内容但不同大小的挂图,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照片的冲扩原理。方案②利用学生身上所穿的校服提问引入:为什么所穿的校服的码数不一样?不同的码数在衣服上休现什么方面的变化?以此达到引导学生由观察到认识相似形的目的,从而使学生感知相似的存在并理解,这能更有效地诱发学生对学习相似形这方面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又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我让学生讨论“一张0.1毫米厚的纸,对折50次后有多高?”再让学生做若干次对折尝试,最后再告诉他们结果。学生听后非常惊讶,因为他们想不到答案竟比从地球到月亮的距离还要长。这样,他们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们也意识到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激活他们对问题情景展开相应的探究活动,让他们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自主探索、思维

    自主探索是指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的什么样的认识过程。波利亚曾提出数学学习过程原则:“学习一开始是探索阶段”。以往因应试教育而重视“几何的逻辑推导,代数的运算技巧,关注解题的一招一式”而大大地制约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维拓展,所产生的后果是学生常常会遇到知识和方法上的困难和障碍。而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主动地拓展数学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好奇心与探究性。例如,初中数学的一个简单问题:

    判断:-a是负数()

    学生一开始会毫无顾忌地说“对”,但随着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后又会产生疑问,也有可能是正数(当a为负数时)。到了这环节,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路人”的作用了,教师适当地点拨学生:“还有没有其他情况呢?”这一问题又能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a也有可能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0(当a=0时)”。他们也就有足够的机会给予探索问题的多面性,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反思程度,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探究兴趣。同时,适当配合新课标中部分有探索性的小游戏,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共同激活课堂的探究氛围,促进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也能很好地加强对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如,初中新课标中的“抢30小游戏(两人轮流从1开始往后报数,每次最少报1数、最多报2个数,谁先报到30谁就赢)”。可以先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组织课堂活动,感知游戏表面呈现的是公平性;再以摆擂台的方式让学生与老师对阵,以绝对的胜数显示问题的内在本质(不公平性)。在这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该怎样才有把握保持胜利呢?”老师可提示从30倒推理,使学生提炼出:“要抢到30,应先抢到? ?27? ?,要抢到? ?27? ,应先抢到? ?24? ?,要抢到? ?24? ?……”的推理方式。在此类活动中学生会从对问题的兴趣激发到对问题的探索,对每个数学问题也都能产生探索的欲望,从而拓展学生自主的思维空间,发展对数学的应用能力。

    三、反思与应用

    通过对问题的观察和积极探索、思维之后,学生对数学的本质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其认识问题的结构的能力也得到应有的发展,进而自主地参与“做数学”的过程。此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和能动作用,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师作为指导者,应指导学生将所领悟到的知识渗透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之中。再从社会、生活中挖掘有典型意义的数学问题,有针对性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学完初中数学17.2的勾股定理之后,可提出:利用刻度尺是否可以验证我们的课桌桌面是一个矩形?学生会产生质疑:“只用刻度尺,该怎样验证?”只要我们提示利用一组简单的勾股数(如,勾3股4弦5)就能确定一个直角三角形,也就是能确定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从而就能判断一个桌面是否是矩形。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也能很好地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领会到在日常生活中它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建筑上),也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对自己住的房子或用具的直角进行验证。在解三角形这一章节中,可利用探究问题中的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个活动,推广到其它物体的高度或面积等,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在日常应用的乐趣,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以达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产生学习、探索问题的兴趣。

    通过激活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也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發挥,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将学生亲生经历的实际问题或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动机也得到激活,学生思维、探索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好的拓展,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才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才。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