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户外自主游戏策略研究 |
范文 | 李钊敏 【摘要】随着户外自主游戏的开展,幼儿在游戏中高质量的学习越来越被重视。而深度学习是提升幼儿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笔者以中班“蚕宝宝的新家”这一案例为载体,探究教师如何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采取帮助幼儿归纳核心问题,适时介入,支持幼儿持续进行探究,合理调适材料,拓展幼儿的游戏内容的策略方法,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有益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深度学习 户外自主游戏是指幼儿在开放的户外环境中,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自主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同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获得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随着户外自主游戏的开展,幼儿在游戏中高质量的学习越来越被重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是通过直接感知、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而非死记硬背。由此可见,《指南》提倡幼儿通过自身的深度学习,培养高质量的学习能力,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深度学习是以发展幼儿高阶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方法,它是提升幼儿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在户外自主游戏中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现笔者以本园幼儿在户外自主游戏中发生的中班案例“蚕宝宝的新家”为例,提炼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户外自主游戏策略。 一、案例:蚕宝宝的新家 一天,榕树下的草坪格外热闹,只见几个男孩子搬来许多小木棍,交头接耳在讨论,紧接着使劲地把小木棍插在草地上,也许是泥土太结实,木棍插不进去,于是,他们找来了铲子,在草地上挖起洞来。往常来这个空间的幼儿们都玩角色游戏、艺术创作等,今天幼儿们的行为引发我的好奇。经过与他们的简单对话,得知他们在班上饲养蚕宝宝,最近发现有的蚕宝宝死了,他们很伤心,决定把蚕宝宝送回大自然去,在户外给它们建一个新家,新家的选址就在这块草地上。顿时,笔者的心被幼儿们撼动了。 他们准备做一排栅栏把这块草地围起来。浩浩挖了一个小洞,他把木棍插进小洞,棍子一下子就倒下。其他男孩也没有成功。尝试一段时间后依然失败,他们感到非常沮丧,甚至有的幼儿想放弃。笔者蹲下去慢慢和他们交流起来。 师:“孩子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吗?” 浩浩:“我插到洞里的木棍总是很容易就倒下。” 乐乐:“我把木棍插到洞里,总是很难插进去。” 师:“原来如此,那么你们为什么要挖洞?” 希希:“因为挖洞能让木棍更容易插进去。” 师:“那洞的深浅与木棍的牢固度有没有关系呢?” 俊俊:“我知道,洞越深,木棍也插得越深,越牢固。”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人民会使用哪些工具来挖洞” 俊俊:“有铲子、还有锄头,哦,我知道了,是不是铲子这个工具不够好,不如我们换其它工具试一下。” 师:“你们找找看,幼儿园有哪些工具能帮助你们把洞越得更深。” 大家商量了一会就分头去找工具。不一会,浩浩和希希找来一把小锄头,乐乐找到一把锤子,他们开始尝试新工具(见图1)。俊俊没有去寻找新工具,只是静静地在一旁观察着。“小锄头果然好用”浩浩和希希很满意自己选择的工具。“我的小锤子也能挖洞。”乐乐也很满意自己选的工具。过了一段时间,乐乐放弃小锤子选择小锄头,因为他发现用小锄头的伙伴挖的洞比自己的深,速度比自己快。 突然,俊俊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在洞里面加些水,泥土会变软,会使小木棍更容易插进去。”笔者禁不住为他叫好,并鼓励他去尝试。俊俊在草地上发现一个装着水石磨器(见图2),他小心翼翼地端起来,把里面的水倒到伙伴挖的洞里(见图3)。还没有轮到的伙伴着急地说:“我这里也需要水。”看来,大家都认同这是一个好办法。第一个加到水的希希迫不及待地开始尝试,一锄头下去,泥巴溅到他满身都是,他抹了一下脸上的泥巴,哭笑不得。其它的男幼儿尝试后说:“加水,泥是软了点,但是会弄得满身都是泥巴,这个办法不够好。”很快,他们放弃这个方法。 被乐乐放弃的小锤子引起俊俊的注意,他认真地观察着小锤子并开始思考起来,很快,他又想到新办法:“除了洞要挖深一点,我们还可以把棍子锤进去。”伙伴们都好奇地过来观察。他捡起锤子,往木棍顶端敲呀敲,发现锤子很容易锤到手。他放下锤子,观察起周围的事物,找来一块寬宽的又能握得住的石头,往木棍顶端敲呀敲(见图4),这次,不但没有敲到手,而且木棍很快进去一截,乐乐用手摇了摇木棍,惊喜地说:“你们看,木棍很牢固。”大家都用手摇一摇,发现非常牢固,开心地欢呼:“我们成功了。”乐乐发现洞洞周围有许多挖出来的泥土,他提出:“你们看,洞洞还没有填好,我们把周围的泥土堆到洞洞里去,应该会使棍子更加牢固。”希希说完用手把周围的泥土堆到洞洞里。浩浩则用小锤把泥土拨到洞里,然后用小锤把泥土压实。最后他们还想到用脚来踩的好办法(见图5)。 第一条棍子终于牢固地插在草地上了,很快,第二条、第三条……也牢固地插在草地上了,栅栏终于做好了。哇,成功了,男孩子们欢呼地拍起手来。 俊俊找来了一块铁网,用它做了一扇门(见图6),这门还能打开和关闭,大家进进出出体验一番后,开始讨论:“我觉得需要做一把锁和钥匙,这样会更安全。”“还可以做一个门铃,有客人来的时候能听得见。”“应该做个门牌,画上蚕宝宝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蚕宝宝的家。”边讨论边分工忙碌起来了…… 二、案例中幼儿的行为分析 (一)从游戏中发现幼儿的学习品质 该游戏萌生于幼儿主题探究过程中,因为动物的生命的消逝而引发的一次爱的行动,幼儿的目标就是为蚕宝宝建一个新家,想法十分明确并且很坚定,但是当幼儿多次都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会有放弃的念头,坚持的品质依然需要不断地巩固。在户外探究中,看到幼儿们商量、合作、寻找办法、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初步的体现,也感受到他们懂得尊重和珍惜生命的情感品质在萌芽。同时,也呈现出乐于想象和创造的良好学习契机的品质。 (二)从游戏中了解幼儿的现有经验 在为蚕宝宝安家的游戏初期,幼儿运用铲子挖洞,用篱笆围起来建造一个家。这些游戏行为的背后,我们看见幼儿们运用了在沙池里挖洞的经验,还把先前“动物的家”的搭建经验迁移进来。但是他们没有分析到松软的沙与结实的泥土差异,故在选择工具也没有作思考,显然,铲子不能更好帮助他们在结实的泥土挖更深的洞,因此木棍总是倒下了,这一问题将成为幼儿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他们更没有发现力量对于安插木棍到地里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三)从解决问题中探寻幼儿的学习路径 每一个幼儿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游戏中的俊俊是一位沉稳、忍耐并敢于表达的幼儿,在别人都去需找新工具的时候,他在一旁安静观察着伙伴如何运用工具,通过观察判断哪种工具更适合。过程中有分析有思考,结合泥巴遇到水会变软的生活经验,推测水能让木棍更容易插进去;并且对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大胆验证自己的办法,乐观地总结失败的经验。同时,他并没有因为一次的失败而放弃,看得出他是一个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的孩子。其次,他对周围的洞察力很强,一把被遗弃的锤子引起他的关注,并用行动验证自己的办法,发现锤子锤到手的问题是基于锤子的接触面小,故又找到接触面大而且坚硬的石头替代锤子,解决了容易锤到手的问题,同时,验证了这一办法能使木棍插得更深更牢固。这让笔者看见一个独特的个体,他的思维成果为整个群体所共享,整个群体的学习便流动起来,共同构建了力量对于安插木棍到地里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的新经验。 (四)从解决问题中分析幼儿经验的构建 幼儿通过持续性的探究,总结出相关经验:小锄头是最适合在草地挖洞的工具;用石头把木棍锤进洞里,会让木棍插得更深、更稳。幼儿这两次提出的解决办法都是基于对问题的思考与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实,这也是“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验证——调整解决办法——验证——形成理论,最终成功地解决了让木棍牢固地插到草地上这一核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深度学习也真实地发生了。 三、采取有效策略,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一)归纳核心问题,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是通过直接感知、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而非死记硬背。”因此,当幼儿遇到困难时,老师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幼兒,老师要帮助幼儿把遇到的问题表述出来,引导幼儿走向深度学习。当幼儿提出各种问题后,老师要帮助幼儿归纳出核心的问题,并引导幼儿想出解决办法的策略,通过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去解决这一核心问题。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发现幼儿在建篱笆时遇到困难,通过引导幼儿说出自己遇到的问题,从中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然后归纳出幼儿共同遇到的核心问题:怎样让木棍牢固地插到草地上;通过启发与讨论,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支持与鼓励幼儿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这一核心问题上,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没有直接将相关知识经验告诉幼儿,而是运用了“基于问题进行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原有的经验水平上构建新的经验,从而促进了幼儿的深度学习。 (二)教师适时介入,支持幼儿持续进行探究 在幼儿的自主游戏中,老师是否需要介入,什么时候介入,这需要老师认真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评估幼儿的需要,进行专业的判断。在上述案例中,幼儿把木棍插进洞里,试图想让木棍牢固地立起来,但总是失败,幼儿感到非常沮丧,甚至想放弃。大班的孩子即将上小学,坚持与不轻言放弃的品质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十分珍贵的。孩子的探究卡在缺乏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教师的介入引发幼儿对自己方法产生思考,无疑是给了他们一个支架,支持他们持续探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意识到幼儿对建篱笆的强烈兴趣以及幼儿在不断尝试中所遇到的挫折,选择适合的介入,通过和幼儿有效的呼应,帮助幼儿梳理问题,引发幼儿基于问题的学习,保护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没有因为失败而错失这次学习的机会,从而支持幼儿持续进行探究,促进幼儿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培养了幼儿坚持、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 (二)合理调适材料,拓展幼儿的游戏内容 教师在游戏中要注意观察游戏中幼儿的行为、幼儿的状态,评估幼儿对游戏材料的需要,对游戏材料进行调适,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拓展幼儿的游戏内容。在上述案例中,幼儿解决了怎样让木棍牢固地插到草地上这一核心问题后,很快就成功做好栅栏,接下来,幼儿开始关注新家的门牌、门铃等其他问题。老师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添加上小木板、扭扭棒、布、颜料、画笔等材料,激发幼儿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游戏内容。 总之,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需要建立在教师对幼儿的深度观察与分析上,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并结合孩子的兴趣需要以及最近发展区,适时地介入引导,拓展了幼儿的经验,促进幼儿持续性的探究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有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赵艳.自主性区域游戏中幼儿深度学习的引发与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8(1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