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把耳朵唤醒 |
范文 | 范佳稀玲 在教学活动中,倾听不是教学的某一个环节,而是自始至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好倾听者呢? 一、侧耳倾听——倾听“意外惊喜” 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有时学生回答问题或发表观点时,会让你束手无策,又会让你又惊又喜。作为听者的教师一定要侧耳倾听,要“于无声之处”谛听即将响起的惊雷。 我在教学《年、月、日》中判断平年还是闰年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及教师的引导,总结出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一结论。也就是说,不是百年的年份,如果这个年份是4的倍数则是闰年,换言之,只要将这个公历年份除以4,如果整除则是闰年,如果有余数则是平年。这时候,一位同学举手发言,说:“无需将整个年份除以4,只需将这个年份的后两个数字除以4即可。如1948年,将 48÷4=12即可判断其是闰年。”话音刚落,其余同学纷纷质疑地说:“这怎么可能?”接着,我鼓励全班同学多举几个例子试试,验证这个同学的说法是否正确。同学们经过一番探究后发现,用这种新方法来判断平年和闰年,不仅速度更快,还能提高正确率,全班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在整个倾听的过程中,我没有简单地用对错来判断,而是经历了“倾听——判断——思考——做出应对”的过程,收获了意外的惊喜。 二、洗耳恭听——倾听“生命之音” 中国有句古诗:“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正长。”作为教师,还要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洗耳恭听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与之产生共鸣。 我在教学《加法估算》时,先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个约等号,然后每人把自己的“作品”写在黑板上,等全都创作并写好后,我就让学生开始介绍自己的“作品”。 生1:“等号是两根横线,约等号表示大约等于,不是正好等于那么多,所以在两根横线上面画一根斜线。” 生2:“我设计的约等号和其他同学不一样,两根都是浪线。记忆起来很方便,就像大海上的波浪一样,多美啊!” …… 我边鼓掌边说:“你们设计的作品都非常棒,很有创意。但是到底约等号时怎样的呢?请注意看——”(出示:98+204≈300) “约等号找到了吗?和哪位同学设计的作品一样?”(生2自豪地站起来) 从以上教学片断中,我感悟到倾听生命和呼应生命是课堂倾听的根本目的,只有去耐心倾听儿童心灵的声音,融入儿童的世界,由衷地赞赏,学生才会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完成思想、情感、人格的建构。 三、倾耳细听——倾听“美丽错误”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乐于倾听那些自己想要的标准答案,其实,更要倾耳细听学生的错误,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力的偏差,要善于等待,给学生一点信心。 张齐华老师在执教《轴对称图形》时,出示了这样一组图形: 对于图中的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学生的意见有了分歧。生1说:“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对折后是完全重合的,所以是轴对称图形。”生2说:“我不同意他的意见,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争论不休。此时,张老师让学生举手表决,并亮出观点,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一位同学说:“我认为平行四边形剪割后只是面积相等。”另一位同学说:“剪切后成了长方形而不是平行四边形,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时,张老师走到最初说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那位同学身边,说:“如果我们只研究这个图形,不研究它变化后的图形,你还认为他是轴对称图形吗?”那同学说:“不是。不裁剪的话,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张齐华老师机智地从学生中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抓住这个争论点,诱发思维。他不只是倾听学生中正确的想法,而是更倾耳细听学生中出现的 “美丽错误”, 引导他们参与其中,努力让每个学生获得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学会思考,学会言说,使教学化生出新的生命能量。我相信,这样得出的结论反而印象深刻。 综上所述,我们教师应该学会谦虚和等待,唤醒我们的耳朵,以关爱之心,期待和倾听孩子内心的生命之音,做一个与学生一起享受绚丽对话的倾听者。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小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