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和谐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
范文 | 韦文鹏 学校的主体、客体都是人,人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学校管理必须具有针对性、包容性和灵活性。它在宏观上追求统一,在微观上实现各尽所能。残缺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残缺美是管理的一种境界——水至清则无鱼。管理的重心在于培育组织的自我净化能力,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完美,而是残缺中的和谐。 学校作为一个个体的集合,就如同一棵大树,不同的鸟儿聚在其中,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要保持这个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发展,绝非是简单的事,所以说有效的管理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应当有针对性、包容性和灵活性。否则,管理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一、水至清则无鱼 在日本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家动物园,有位饲养员特别爱干净,对动物也特别有爱心,每天都把小动物的小屋打扫得干干净净。结果,动物们在干净舒适的环境里,开始慢慢萎靡不振了,有的厌食消瘦,有的生病拒食,有的甚至死去。原因是什么?后来,通过观察发现,那些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的喜欢闻到混浊的气味,有的看到自己的粪便反而感到安全。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有效的管理必须针对组织内个体的需求,包容个体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应对。如果管理者无视个体的差异,一味追求表面上的完美统一,那么这个组织就会因为抹杀了个体的个性,而导致组织的解体或僵死。 学校作为一个组织的类型,具有其他任何组织无法比拟的独特性,从事的是育人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千差万别的未成年人,需要千差万别的教育。而另一方面工作的主体——教师,也是由不同性格、不同需求、不同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和习惯的人组成的,社会的混合性、庸俗性、复杂性,不可避免地同时被包容其中,构成了这个复杂的组织环境,可以想象,在这个环境里,祈求一个称心如意的状态,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几乎是异想天开。 俗话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鱼缸里的水虽然清澈见底,但生长在其中的鱼长不大、活不长,江河的水虽然混浊,却能够容纳更多更大的鱼。从管理学原理来看,在方方面面都留有余地,反而顺理成章,和谐有序。若是想要鱼多一点,水不妨浑一点;想图快一点,不妨慢一点;想求好一点,不妨差一点。这或许就是残缺美在管理实践中的表现吧。 二、管理的重点在于培育组织的自我净化能力 组织内部个体的差异性、整体的不完整性是客观存在的。管理的有效性恰恰体现在通过管理,使组织具备自我净化、自我改善的功能。 我的老家门前有一条小河,小时候每天上学我都要和这条河一起走三里多远,是它陪伴我读完小学和初中。使我不解的是,每天河两岸的人都把家里的各式物件拿到河里洗刷,使河水变得混浊不堪,每当看到此景,我心中都有一种莫名的忧伤,便独自默默回家,可等到第二天早上去上学时,却惊奇地发现,混浊的水不见了,河水依然是那样的清澈见底。幼年的我怎么也想不明白其中的缘由,后来上了大学自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河水是活的,具有自我净化能力,不能因为眼前的混浊,就否定它的价值。 假如把一个健康的学校组织比作一条河的话,管理者的职责不在于花更多的精力清除不良因素,而是任其适当存在,管理者的重点是培育学校的自我净化能力。 在培育组织自我净化能力的过程中,管理者首先应该承认并学会欣赏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学校组织的功能之一就是包容所有教职员工及全体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将其整合成一种向心力。如能力差异上,能力强的教师恰恰在能力较弱的教师那里获得自信感,而能力差的教师又以能力强的教师为荣耀,并从中获得安全感。双方的差异性在日常工作中保持一种彼此依赖和满足的关系。很多管理者都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一个组织内部的优秀人才越多越好。事实上,优秀人才的负面效果往往使组织更加僵化、更倾向于争斗和本位主义。一般认为,非优秀人才反而能起到中和作用。管理者应学会巧妙利用成员之间的差异性,让组织进入一个有序磨合的状态。 有这样一幅著名的漫画,题目上写道:“若能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你就是生活中的强者。”在任何一个组织内部,都难免会良莠不齐,存在素质不良的人员,也会有难缠的人,如果把他们当成仓库里的烂苹果一样,挑出来、扔出去的话,一切都显得非常简单。问题是,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远远不能等同于挑出烂苹果那么简单,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倒不如换一种思维方式,发掘“绊脚石”人员的长处,使其成为“垫脚石”。 三、欣赏残缺的美 管理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一门综合艺术。其实,再落后的人,也有被尊重的渴望,也有发挥自己潜能的意识。问题在于如何发现他、改变他。有的时候,仅仅是突然调换一个工作岗位,或是领导给予一次恰当的赞赏,无意之中就会把那个人内在的可贵之处释放出来,变成组织中的动力因素。联想集团的创始人柳传志,在谈到处理不称职员工时,表示不盲目学习西方那种简单的辞退法,而是交给人事部门,寻求其他渠道。这样做,正是在承认人的差异性的基础上,为其寻找和搭建发挥自我优势的平台。 作为管理者在认同差异性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完美是不可能达到的,残缺自有其美妙之处。没有月亮的阴晴圆缺,我们就不可能欣赏到那些盛叹人生悲欢离合、聚散无常的诗句;没有问题的存在,管理者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组织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只会死水一潭,平淡无奇了,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既然残缺是不可回避的,管理者就应学会利用其“美”。有时组织内部有一些摩擦,反而可以制造一些紧张,防止组织僵化。有时,组织程序并不确定,然而在不确定的过程中反而容易出现生动的创意和强劲的动力,无怪乎创业初期的组织动力最大,这就是残缺的作用。 1997年9月山阳县城关第二小学成立。起初校园满目沧桑,机构不全,制度待立,家长纷纷带子离校,社会议论纷纷。一时间二小何去何从是二小每一位员工心中的疑问。可以说一切都是残缺不全的,正是这种残缺孕育了全体员工的巨大期望,唤起了全员潜能的自觉释放;一切都在自觉的磨合、适应之中,一切都在自觉的奋起、拼搏之中。大家在忐忑不安中等来了山阳县重点中学一年一度的招生考试,面对几百所学校、千百名学子只招收100名学生的实际,二小能考进几个?我这个教学主管心中只能暗暗祈福。在煎熬中度过了5天,记得是1998年6月25日下午6点20分,年级组长和数学老师泪流满面地冲进我家说:“韦校长,我们赢了!”一个说:“考上了28名学生,全县第一名!”我在庆贺之余一直在想,通过八年的实践与思考,今天终能以本文作答,同时也把我引向更深的思考…… 从自然规律看,不同的音符,形成了不同的美妙;不同的落差,造就了起伏的壮观;不同的性格,才有生动的和谐;不同的所有,才有无尽的追求。 作为管理者,不要被完美情绪所困扰,完美是无止境的追求目标,一切都得从不完美开始,在不完美中进步,在不完美中创造。完美无极限,在你看来是完美的东西,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时空,也许就不完美了,在别人眼中或许根本就无美可言。所以管理要适可而止、追求有度,不可过分追求完美,否则就会陷入狭隘的陷阱。 在管理过程中,常有人抱怨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效率不高、组织机构职责不清,其实有时只要心里有章法,容忍、宽容一些不完美现象的存在,比立即清除它效果更好。正如古人所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因此,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完美,而是残缺中的和谐。 作者单位 陕西省山阳县职业教育中心 编辑 薛小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