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构建“活”的生命课堂 |
范文 | 张改霞 近年来,在基于核心素养背景的课堂教学影响下,学科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民主、平等的对话,师生在共同探究中体验着成功与快乐。但是,当我们以发展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眼光观察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达成时,会发现诸如“重知识轻能力”“教教材”等现象仍屡见不鲜。如果我们能认真审视这些问题,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将会更加全面。 一、“用活”教材,确定生本理念 课程标准对教材的使用建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取舍或调整。由此可知,教材只是一个载体,一个案例,只是为教师完成教学目标而提供的范例。尤其是部編本教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加了,综合性、弹性加大了,为拓展留有充分的余地,为教师提供了创造和发挥的空间。所以,在应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灵活地使用教材,“站在课程的角度看教材,跳出教材用教材”,把教材当作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载体,多一点交流,少一些灌输;多一点引导,少一些替代;多一点自由,少一些限制;多一点民主,少一些专制;多一点思考,少一些识记。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二、“激活”主体,彰显“生机”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以人为本,关注教师主导,更关注学生主体,所以教学中我们要把“人”放在首位。学生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教育的本义就是推动人的整体发展,我们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激活”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大胆想象,提倡探索精神,适时提出一些目标明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一种开放的“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给知识只是给了学生肉眼,给视野、方法才是给了学生显微镜。“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是“活”的知识的源泉,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调控,让学生“乱”而有“形”,“形”乱而“神”不乱,使学生自由探究的“放”与教师不露痕迹的“收”结合起来,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基。 三、“盘活”过程,追求生动课堂 在教学中,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它们是在课堂教学的一体化过程中实现的。教学是个千变万化的动态系统,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某一种模式,不能用空洞的说教和语言的解析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融入情感,让学生多尝试、多动手、多思考、多讨论、多质疑问难、多观察、多陈述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学生在认真思考基础上得出的答案,不把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因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教师只有放手,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样才会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课堂,学生在课堂中才会迸发出生命的活力,个性才会得到充分张扬,课堂教学中的“生本”目标才能得到有效落实。 四、“点活”媒体,创设生命体验 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的个性化,更加呼唤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手段,使学生充满活力,教师充满激情,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的重要体验,充满了生命的激情,“唯有情感的血液灌满知识的肌体”,知识才会与人的精神世界相互融合。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好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教材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亲近知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优化学习环境,营造师生沟通的氛围。教师要挖掘教材当中所具有的思想情感,进而使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去触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用心去感知、体会、研究,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此才可以使学生在生命课堂中进行主动构建。 教育的实质就是心灵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外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这句话深刻道出了生命课堂的实质。总之,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中将教材用活、主体激活、过程盘活、媒体点活,在课堂互动中构建充满生命力的生本、“生机”、生动、生命教学,课堂中蕴含的生命活力必然被唤醒、释放,课堂必将有生命流淌的绿意葱茏。 作者单位 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教研室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