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有效创设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
范文 | 邓保社 《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情境,不但可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發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是全面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思维 生活本身就是课堂,如果知识能学以致用,学生就会感到知识的重要性,因而会更用功地学习。所以,教师要应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创设情境,把日常生活的实例转化为课堂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提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有理数加法”的教学,如何理解50+(-24)=26,可以这样说:“如果给你50元钱,买东西用去24元,还剩多少钱?50元相当于你有50元,(-24)相当于买东西用去24元,26相当于剩下的钱。”通过这个生活中的实例,学生对抽象、难理解的有理数加法法则,有了感性、直观的认识。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兴趣 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有许许多多的趣味故事与数学知识相关,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丰富的语言进行描绘,加上动人的故事情节讲述给学生,使学生精神更加兴奋、精力更加充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我给学生讲“棋盘摆米”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国王为了奖励发明象棋的大臣,答应了大臣的一个要求:在棋盘上放米粒,第1格放1粒,第2格放2粒,第3格放4粒,第4格放8粒……以此类推,一直到64格。国王笑大臣傻,大臣说:“就怕国王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要去实践一下,到底是大臣傻还是国王国库里的米粒不够?从而为学习“有理数的乘方”做好铺垫。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中才乐于自主学习,才易于探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创设问题情境激励诱导 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要激励诱导学生,然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去探寻知识的奥秘。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例如,在“打折销售”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马上过五一了,各家商铺都打出“优惠大酬宾”的招牌,试问一下学生:“是不是商家每过一次节日,就要赔本销售许多东西?”学生回答:“不是。”我顺水推舟抛出问题:“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由此引出“利润”的概念,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大脑也动了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课堂气氛活跃。 四、创设争论情境启迪思维 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习惯于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一致,习惯于老师怎样讲我就怎样做,人云亦云,这种从众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制造争论情境,鼓励学生打破定式思维,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使学生的认知过程产生不协调,推动学生在争论中去解决问题,各抒己见。例如:在教学“不等式”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某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若一次性购票满30张的,每张票可少1元,某班有27名同学去公园。当班长准备好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小明喊住了班长,提议买30张票。这时,我及时抛出争论话题:1.同意小明提议的同学请举手,并说出你的理由。2.同意买30张票的同学请举手,并说出你的理由。这样的争论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诱导学生去思考,给学生提供了认知上的冲突,产生求知的欲望,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探究欲望,同时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了学生创新的灵感。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合理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快乐学习,全面发展,成长为知识、能力、情感和谐共进的有用之才。 作者单位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学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