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如何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
范文 | 吴俊峰 【摘要】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受教育者渴望在一种平等的环境下接受知识与理念,而不是硬性的“灌输”教育。如果教师与学生能够平等相处,可能比较容易实现情感交流,获得思想共鸣。那么,无论是交流学习问题还是思想品质发展问题都会更有效果。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中的教育经验,探讨师生之间怎样实现有效沟通。 【关键词】平等交流;师生关系;有效沟通 在班级管理中,如果师生之间能够创造平等的对话环境,将会使双方心情愉快,师生之间互动的气氛就会更活跃。对于教师而言,可以获得学生更多的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状态;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能够得到最大的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如果教师再辅以情感交流,以诚感人,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师生沟通将会更高效。 一、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长久以来,我校的师生都保持着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受到“教师是传道解惑者”的影响,家长、学生,甚至教师本人都片面地理解了“尊师重教”这个优良传统,认为在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地位应该高于学生。这种认识带来的后果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具有深深的沟壑。教师认为只有命令、说教的口吻才能体现教师的权威,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讨厌这种交流方式,其后果就是对教师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的位差效应严重阻碍了双方的有效沟通。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观念,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 平等的态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学生的身心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他们的情感很丰富,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讨厌被命令、被指使,所以作为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学会做一个倾听者,而不是一味地发号施令,以平等的态度处理与学生间的关系。记得有一个学期,在学校准备举行运动会前夕,笔者班的体育委员气鼓鼓地找到笔者说“辞职”不干了。笔者问他原因,原来班上有几个比赛项目没人报名,有几个集体项目人数也凑不齐,体育委员做学生们的思想工作也没人理他,甚至还有学生说:“别人都不参加,为什么要我参加?关我什么事?”了解到这个情况,笔者想,如果笔者以教师的身份逼学生参加比赛,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理对抗,效果不好。于是,笔者准备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感染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反省,这样双方进行一次平等地交流。笔者找了一个小故事,在班会课上与学生讨论。故事是这样的: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回答不上来,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听完故事之后,笔者让学生思考然后开展讨论。过了一会,学生相继发言:“团结就是力量。一个集体的成功,需要全班同学团结协作。”“集体荣誉高于一切,只有把集体的荣辱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每一个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形成一个优秀的集体。”接下来笔者又问:“这次校运会,同学们希望我们班取得好成绩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笔者说:“可是,有些比赛项目没有同学参加怎么办?”顿时,学生们群情激昂,很快所有比赛项目都被报满了,没有选上的学生纷纷表示以后要加强锻炼,争取有机会为班集体争得荣誉。一句句肺腑之言,一张张真诚的笑脸,笔者没有用一句批评的话语就与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沟通效果。 另一方面,平等的态度还体现在教师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态度上。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某种品质。有些品质会被教师喜欢,而也有些品质可能会被教师厌恶,但是作为教师,对待这些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做到公平公正。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和一个成绩很差的学生同时在课堂上睡觉,教师叫醒他们并对那个成绩差的学生说:“你看看你,学习这么不认真,一看书就睡觉,你看看人家,睡觉都还在看书。”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平时戴着“有色眼镜”的教师也不在少数。这些教师在对待学生时带着明显的“偏爱”或“嫌弃”的态度,那些被嫌弃的学生很难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只有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学生,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二、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目前中学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内容有八成是关于学习方面上的问题;约有七成的学生也只愿意教师关注指导自己的学习问题。师生之间交流内容单一,忽视情感,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表现得理性、权威,学生觉得教师像冰冷的机器、严肃的裁判,容易对教师产生腻烦的情绪。在这样的情绪影响下,师生之间的沟通效果很差。 师生之间由于年龄、知识水平、观念等差异导致双方之间存在着一道天然的屏障。教师只有用真诚的情感打破这道屏障,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有些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情感的交流,有些教师虽然认识到了沟通的重要性但只注重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自己却没有敞开内心世界,没有向学生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双向的沟通就变成了单向的了解,学生会觉得你缺少一份真诚。教师应该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观点态度适时适度地与学生分享,让学生看到面具之后具有独特魅力的鲜活教师,从而达到师生真正的平等沟通。曾经,笔者班上有一个学生有一段时间情绪很低落,上课经常走神,成绩下滑很快。笔者几次向他了解情况,他却总是欲言又止。笔者猜想,他应该是有心事。于是,笔者不再询问他。周末,笔者邀请他和班上几个要好的同学到笔者家玩,一起做饭吃,笔者和学生都夸奖他做的菜很棒。吃完饭后,一起玩游戏,谁输了就要接受惩罚,结果笔者的脸上被他们涂了一脸的墨水,他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回家后,他主动在微信上向笔者诉说他的苦恼:父母亲准备离婚,他希望爸妈能在一起。又担心如果他们俩离了,他该跟谁?这件事使得他无心学习,睡不好觉。笔者马上回信息:大人既然合不来,必定有他们的理由,但不管怎样,他们两人都是爱你的,他们会协商好,管好你的生活。另一方面,笔者马上和他的父母沟通,说明小孩的情况。最终,在他们一家人认真交流之后,他的父母也打消了离婚的念头。通过这个案例,笔者认识到,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真诚,才能消除隔阂,才能实现良好的沟通。 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每个人,特别是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生命的个体,都有表达的渴望与需求,都渴望被理解。只有当他们的基本心理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时,教育中的对话才能被激活。因此,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这样的沟通才会有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兰虹.浅谈师生的沟通艺术[J].华章,2010(29). [2]陈诗华.论班组文化建设中分享机制[J].现代企业教育,2014. [3]赵辉.亲其师而信其道[J].新课程学习,2012(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