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让阅读教学返璞归真
范文

    牛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的理念,旨在倡导小学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路。然而,有些语文教师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其实质内涵,致使个性化阅读教学出现“变味”现象。一是课堂气氛太过活跃,丢失了语文课本该有的味道。二是关注生成精彩,导致文本失落。三是张贴“个性”标签,却恪守“标准答案”。显然,这些现象会扼制学生个性的发展,那如何让“变味”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返璞归真呢?笔者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一、尊重个性差异,指导自主阅读

    由于学生个体的禀赋、文化底蕴和兴趣爱好不同,每个人的阅读都会存在个性差异,他们对文本的感悟、评判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认知规律,让其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最佳的方式进行自主阅读。但是,教师也需要正确引导,不要让“自主”变成“自由”,让非阅读现象占据课堂。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强求统一齐读或分组接读课文,使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而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閱读。喜欢朗读的学生,可以有感情地去朗读,在读中感悟;不喜欢朗读的学生,则可以边默读,边圈划,边思考,并记下对文本的体会;喜欢整体感知的学生,可从头到尾通读课文;不喜欢整体阅读的,可从部分切入,选取重点部分朗读。虽然阅读的方法迥异,但都能理解文本的意义。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充分展示其个性和智慧。这样在汇报交流时,课堂上便能出现对文本感悟的多元现象,若干独特见解的交流,会促使个性化阅读对话趋于深刻、全面和成熟。

    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感悟。当讲到作者越来越体会到儿时的“我”是“多么幸运”时,笔者向学生询问:“怎么看待这句话?”面对这一问题,有的学生回答:“因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作者谨慎地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那一股风刮倒,所以作者觉得幸运。”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这两个评价的共同出发点是爱,所以作者觉得幸运。”有的学生却说:“我不赞成作者的说法,如果是我的话,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我会犯迷糊,我会不知所措,对我而言,这不但不是幸运,反而是莫大的苦恼。”不同的见解是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结果,没有自主阅读和探究,就难以彰显学生潜在的个性。

    二、多元解读文本,注重价值取向

    文本阅读无定势,亦无“唯一答案”,各人都有各自的见解。鲁迅先生指出,“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钱梦龙老师说:“教学本是教师、学生、作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同一个文本也可以有多元的个性化解读,课堂应该呈现一种开放的态势。”由此可见,无论何人,对作品的理解难以求得答案的一致。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以独特的视角,多元解读文本,构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1.挖掘独特感悟。阅读,是读者将书面文本提供的信息与脑中已有知识相结合并构建意义的过程,是人的个性化行为,其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阅读者的素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披文悟情,悟出独到的见解,在朗读中释放情感,在交流中展现个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继而激活他们的思维。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自主探究、汇报交流,让学生在与文本的碰撞、与作者的“对话”中,形成唯我独有的见解,产生对文本作者独特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猎人海力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海力布乐于助人、舍己救人的品质,在预习阶段,笔者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分析受感动的原因,就自己的理解提出若干疑问,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在充分讨论后,笔者向学生提出假设:“假如你是猎人海力布,面对如此紧急的情况,你会怎么办呢?”这样的引导,为学生展示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们以各自的角色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人生,用独特的口才发表观点,交流的答案自然是多元的,内容亦是丰富多彩的。

    2.激发学生想象。研究表明,文学作品欣赏侧重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中,想象处于核心地位。要进行想象,必须以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细腻的情感体验作为依托,这必使想象染上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反之,个性化的想象又极大推动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这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个性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尤其对于一些课文的“空白处”,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并对学生不同的想象给予恰当的评价。如,在《猎人海力布》中,就有学生提出:“一开始海力布还没有得到宝石,他是怎么听懂白蛇的呼救的?”只要想象合理,就应给予肯定,不应以教师的“标准答案”去取代学生丰富多彩的见解。

    3.把握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仅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精髓,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并非不论正误而加以鼓励,忽视对价值观的追求。当课堂上出现与价值观完全背离的见解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甄别,促成思想自由的交汇、碰撞、升华,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其高尚的情怀。

    例如,在教学《放弃射门》一课时,笔者在讲解“福勒放弃射门到底对不对?”这个问题时,绝大多数学生肯定了福勒的做法是正确的,但有一位学生提出不同看法:“福勒做得不对,他放弃射门就等于放弃了夺冠,放弃了成功后的荣誉,真有点傻。”很显然,这种个性见解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笔者此时并没有放任不管,而是加以引导,又与他探讨,最后达成共识:福勒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他看重的是人的生命,不是成功和荣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一生奠基,要为学生构筑“精神家园”,要让学生在与文本心灵的对话中,获取对人生、对生活、对世界的正确感悟,实现与文本“精神交融、灵魂拥抱、思想同构”。

    三、鼓励批判质疑,建构新的视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学中,教师要确立批判意识的阅读观,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文本,敢于批判文本中不恰当的内容和观点,并积极进行探究,陈之以理。同时,要引导学生勇于向教师提出质疑,与教师展开关于阅读体验的交流和探讨,建构自己的新视点,赋予自我的新理解,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由于学生的认知经验有限,有时会对课文的理解产生偏差,此时,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营造一个无话不敢说、无题不敢辩的对话心理场,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有宽容的心境,才能使学生个性之花绽放,但教师不能纵容误读,对阅读中的错误不能不置可否,切勿无原则地鼓励,要让学生明白正误,辨别是非。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珍视学生的个性,要在与学生的共同学习交流中,深刻理解文本,让语文课多一些本真,多一些语文味。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县兴业路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岳舒)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8:5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