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妙用即时评价让课堂“动”起来
范文

    任志恒

    【摘要】课堂是教学的主要载体,本该是充满活力的地方。日常教学或听课中却常感到课堂的沉闷甚至沉默。动起来的课堂因其调动了学生、解放了教师、促进了教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而成为师生的共同追求。此处的“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课堂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情绪饱满的投入参与,关注的是课堂活动的参与状态和情绪状态;二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真正的思维碰撞和智慧生成,关注的是课堂活动的深度。

    【关键词】即时评价;活跃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通过教学实践和听课观察,笔者发现在教学设计之外,教学实施中师生之间的对话,即课堂即时评价直接关系着课堂的“动态”。因此,本文以课堂即时评价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利用课堂即时评价为支点让课堂“动”起来。结合教学案例,我认为课堂即时评价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激活缄默知识,调动学生主动体验

    缄默知识的理论启示我们,围绕学生生活中可能的具体体验展开学习内容能够激活学生的缄默知识,从而推动学习。因此课堂即时评价需要激活学生的缄默知识,一方面贴近现实的内容容易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冲动,自觉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日常积累,内心处于想要跃跃欲试渴望解决问题的状态,成为课堂活动和体验的主体;另一方面调动生活体验的评价容易开拓学习视野、以关联的眼光看待问题、触发学生产生更多的思考,多角度理解、思考、解决问题。

    尤其是对于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及时恰当的课堂即时评价可以奠定活跃的课堂基调,对学生活跃程度、师生关系和学习过程的思维深度都影响重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评价使学生关注将要学习的问题,并处于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并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体验中。没有学生的参与,也没有教师凸显激励功能的评价造境。缺少了学生的相应活动也就缺少了课堂“动”起来的最关键因素。一节真正“动”起来的课,在课堂伊始就需要充分激活缄默知识、调动学生主动体验。如以下教学片断所示:

    【教学片段1】——选自《让你的认识更深刻》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堂课。我远道而来,从石家庄带来这么一串葡萄。(展示一串葡萄)这是一串饱经颠簸的葡萄,从石家庄颠簸到这儿,本来呢,我想让大家尝尝鲜,结果呢,到现在有的已经快坏掉了,有的已经坏掉了。那么我拿到这样一串葡萄的时候,我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我想问问大家,我们平时吃葡萄,有好有坏的话,你会从好的开始吃,还是从坏的开始吃?

    生:从好的开始吃。

    生:从坏的开始吃

    师:你从坏的开始吃,你来说说,你从坏的开始吃,为什么?

    生:我从坏的开始吃,慢慢吃,然后好的留在后面,等一下吃下一个再等一会吃一个,慢慢享受吧,而坏的,要赶紧把它解决掉。

    师:非常好,请坐,还是一种很实在的吃法。那么,由好的开始吃,由坏的开始吃,只有这两种顺序吗?

    生:好坏一起吃。

    师:一好一坏一起吃,很有创意的吃法。(学生笑)

    生:不吃坏的,只吃好的。

    师:好,有智慧,还有别的吃法吗?

    生:把坏的留给别人吃。(学生笑)

    生:好的放坏了,和坏的一起吃。(学生笑)

    师:你这估计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吃法。(学生笑)我们自己平时吃葡萄的时候怎么吃?

    教学片段1中善于利用评价引导学生的思考层层深入。从最先开始的“有好有坏的话,你会从好的开始吃,还是从坏的开始 ? ? 吃”——“你来说说,你从坏的开始吃,为什么”——“这是一种很实在的吃法。那么,由好的开始吃,由坏的开始吃,只有这两种顺序吗”——“一好一坏一起吃,很有创意的吃法”——“好,有智慧,还有别的吃法吗”——“你这估计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吃法。我们自己平时吃葡萄的时候怎么吃”,如果我们来理一下逻辑关系的话,不难发现,这简短的对话与评价中,呈现了这样一个逻辑:提出问题,由学生选择——思考选择的原因——及时给予上一个同学点评,并引导全体同学发散思维,寻找其他的方法——及时鼓 励——肯定学生,再发散思考——面对学生看似怪异的评价,进行幽默风趣的表达,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平时的选择。

    这段层层推进的评价因不断激活学生的缄默知识从而将学生吸引进情境中,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考,处于解决问题之前一种跃跃欲试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让学生处于主动体验、主动反思的状态。这样的课堂何愁不能“动”起来?

    二、成为“教”“学”沟通桥梁,变单向交流为对话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西方的对话理论被引入中国,其中包括巴赫金的对话理论、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戴维·伯姆的对话思想、保罗·弗莱雷的对话教学观以及后现代课程观中的“对话”理论等等,在国内引起了较大的反响。2001年国家颁布《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标志着“对话”的概念进入我国教育领域的纲领性文件之中。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关于学科内容的对话和交往,每一次评价都应该成了“教”和“学”的桥梁。但我们的教学中却常见如下片段:

    【教学片段2】——选自《听听那冷雨》:

    小组讨论后,第六组学生分享交流。

    生1:我们选择的是第十二段。

    生1生2齐声朗读:“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敲,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生:一次一次的瓦吟带来诗一般的回环往复,奏、打、叩、弹将雨落在屋檐打在瓦上,这一常见而平凡的意象带来不同形式的节奏感。使用了叠词,字里行间都有着一丝一丝的凉爽的雨色和诗意,而让人身临其境,似乎置身于青石桥头,雨是一种寄托,在平平仄仄的雨声中透着文字,缠绵的乡情席卷而来,带给我们冷而温柔的江南意象。

    同学鼓掌,生1、生2回到座位。

    师(板书“江南意象”):他们的发言真的是把我也感染了。她以美的语言抒发了雨带来的感受,她抓住了这些意象,意象、意境和意蕴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盛大的视听盛宴,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江南的视听图。

    【教学片段3】——选自《听听那冷雨》

    生1(展示运用反馈的品析):正如“春江花月夜”一般,既可以是“春江、花、月、夜”,也可以是“春、江、花、月、夜”,字字成景,一个方块字就是一片天地。杏花春雨江南六个字赋予了这多少想象啊,自古以来,江南就是一个多愁善感之地。“杏花春雨江南”是一幅画,“杏花、春雨、江南”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而从形来谈,慢悠悠地写下三个词,似乎有一种深切的情结,每一笔的落下都是一个江南印象的释放,读来意蕴深长。中国字实在奇妙,仿佛六个字便是一生。

    生2点评:她赏析这句话的时候,引用了诗句。因此不仅赏析了这句话,通过“春江花月夜”的描写来写景,然后联系到这首诗,强调了江南……写得很好。

    师:好。虽然说你有一些胆怯,但你评论得很好。写得好,评得也很好。

    上述片段在现有语文课堂中较为常见,即学生小组发言,教师点评或是学生小组发言,同桌点评,教师点评。教师的语言精练,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发言精彩,同桌的点评也精当。但总感觉课堂缺少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缺少了思维的交流或是碰撞。

    这种我说你听,你说我听,然后结束交流的方式类似于心理学中所提到的“单向沟通”。这是一种交流方式,但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话。对话,则应该有你来我往,你说我说,“双向沟通”“多向沟通”更足以体现对话的特征,我们在课堂上要鼓励双向沟通乃至多向沟通,这样才能够实现真正的乐于对话分享。课堂时间有限,如何才能达到沟通的双向甚至多向,实现对话呢?结合以上片段来说,我想可以有以下方式:

    其一,利用追问,实现师生之间的对话。在学生发言之后,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提问,促进学生拓展思维,进行合理的思考揣摩,体现教学评价的引导功能。我设想在第六组学生发言“冷而温柔的江南意象”之后,若是加以追问,“为何江南意象既冷又温柔”,则会引导学生思考到因远离大陆而冷、因思念故土而冷、因乡愁而冷,由此可以促进学生对题目中“冷雨”的理解,“温柔”两字则可以牵连到那悠远而缠绵的乡愁,文化的乡愁。

    第二,聚焦重点,各抒己见。《听听那冷雨》一课中发言的六个小组所找语言都是关于“雨”的,但每一次分享都终结于小组代表将组内感想说出来,而缺少了聚焦在“雨”这一重点上的相互交流。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发挥课堂即时评价串玉连珠的作用,将大家的目光聚焦,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能否将各组的关注点“雨”提出来,请同学就“雨”的特征或是为什么“冷”等关键问题进行思考,在各抒己见中实现有的放矢、实现思维碰撞,从而实现对话,让课堂在重点聚焦上对话、在对话中真正“动”起来。

    课堂即时评价作为贯穿日常教学始终又常常被忽视的那一部分,对于师生都至关重要,因此迫切需要推动评价的改革。宏观性的改革,以一己之力难以把握。但我们却从课堂即时评价这一看似细小却作用巨大的“支点”入手。妙用评价激活缄默知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活动体验的主体;妙用评价,促进师生“教”与“学”之间的对话,从过程到深度,让课堂“动”起来!

    参考文献

    [1]蔡智敏,姜联众.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优秀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实录[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3.

    (编辑:马梦杰)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