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数鸭蛋》解析高邮民歌的生存空间
范文

    郑欣

    关键词:高邮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传承;保护

    一、以《数鸭蛋》为主的高邮民歌的发展历程

    《数鸭蛋》的词作者索兴20世纪50年代从部队转业到高邮,被质朴甜美的高邮民歌所吸引。1956年1月,他将高邮武安乡王兰英唱的鸭蛋号子加工整理,填上四段歌词,歌唱高邮特产麻鸭和双黄蛋等。1958年,文化部一批干部下放在高邮东墩乡、一沟乡。这一批文化干部还在东墩乡编创了名叫《放鸭舞》的音舞节目,后来在江苏省群众文艺演出中获一等奖。这些作品启迪了高邮人的艺术灵感,打开了高邮人创作思路。

    回眸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是《数鸭蛋》的成功掀起了高邮民歌发展的浪潮,其间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民歌代表作。更重要的是,高邮民歌成为高邮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成为高邮文化的代表之一,同时成为高邮人民的骄傲。

    二、高邮民歌的生存环境和空间逐渐“危机化”

    1.区域性限制,生命力先天不足

    高邮民歌大多以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为背景,乐曲多表现自然风光和人民生活,《数鸭蛋》将最具特色的高邮特产麻鸭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得活灵活现,整个歌曲欢快活泼,生动地唱出了麻鸭的与众不同,也将养鸭人的喜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这首歌曲在高邮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是明显的地方色彩又增添了区域性延伸的难度,使它始终只能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传唱。

    2.流行元素不断冲击,民歌生存空间被挤压

    随着流行音乐,网络歌曲逐渐占有了市场,地方民歌生存的土壤正在消失。民间音乐被排挤得无立足之地,有的地方民歌甚至成为商业性的文化产品。诚然,流行音乐的确在促进社会进步、领军时代潮流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流行元素的添加能够帮助一些老旧的民歌重新焕发生机,这是可行的。相反,如果生硬地给民歌加上一顶流行的帽子只会转变成一种“四不像”的音乐,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

    3.音乐审美标准趋同化,民歌民谣遭遇冷落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音乐的审美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高邮民歌之所以如此亲切,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创作于民、传唱于民,是劳动者生活劳作的真实写照。然而,此情此景在现实生活中已销声匿迹。当我们来到一所小学对学生进行采访时发现,许多学生居然不知道自己的家乡有那么多好听的民歌,而且一首都不会唱。走过大街小巷,路过各种店铺,也几乎听不见一首民歌。我感到很遗憾,难道先人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真的要与世隔绝了吗?

    三、高邮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1.高邮民歌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正确观念的引导

    当新改编的《数鸭蛋》以崭新的面貌亮相舞台时,观众的掌声特别热烈,舞台气氛也愈发热烈,当人们看到若干年后一群可爱的“小鸭子”重返舞台时,顿时眼睛一亮,备感亲切;而当一些大腕“千呼万唤始出来”时,掌声却是断断续续,气氛时浓时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只有对民众的音乐审美进行正确的导向,才能真正有效地传承与保护高邮民歌。

    2.高邮民歌需要借助媒体的目光,踩上时代的节拍

    1997年,记者对《数鸭蛋》的创作者索兴老人进行专题采访,回顾了《数鸭蛋》的创作历程,并向索兴老人详细了解了高邮民歌的起源和发展。随后,高邮电视台将此拍成专题片,放映给高邮人民看,并把《数鸭蛋》拍制成MTV,在高邮和邻近县市掀起了一阵阵热浪,邮城人民第一次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MTV,一些幸运的小演员也在那时受到了关注,成了家乡的小明星。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我们只有多借助网络工具才能给原本缺乏生命力的文化赋予新的生命力。只有这样,高邮民歌才能长期屹立于音乐文化之林,不被社会淘汰。

    3.依靠教育机构,加强高邮民歌的宣传力度

    地方学校的参与是保护高邮民歌的另一有效途径。目前,许多企业打着“保护开发非遗”的名号进行商业活动,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往往是弄巧成拙,对地方音乐造成了破坏。而学校教育是非功利性的,学校的参与使地方音乐有被保护、被传承的可能。小学生在传承地区民歌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热爱家乡,学习兴趣浓,表现欲望强烈,希望不断地吸收文化艺术。

    老百姓对于民歌这种艺术形式的审美价值观的偏颇也是造成民歌发展窘境的原因之一。如何正确地欣赏民歌,如何发现民歌所蕴含的独特优美的意境,成为今后音乐教育的一大课题。

    4.搭建群众演艺平台,推广高邮民歌手

    在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多搭建一些有利于推广高邮民歌的文化娱乐舞台。根据高邮的现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大剧院、蝶园市民广场、小区广场、体育中心等场地,将“高邮民歌”作为主题,举办一些歌手大赛并设置奖项,从而汇聚邮城人民的目光,调动大家的音乐兴趣,为更好地推广高邮民歌奠定基础。

    选拔出来的民歌手可以由市文化局推荐参加全省乃至全国的民歌大赛,从而为扩大高邮民歌的影响力、促进地区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机遇。

    参考文献:

    [1]张美林,韩月波.扬州民歌史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0-52.

    [2]郭汉成.有关传统剧目教育意义的几个问题[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76-78.

    [3]张亚华.映象[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89-96.

    [4]高福民.科学文化中的文化自觉[N].中国文化报,2007-06.

    [5]陆建华.汪曾祺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123-125.

    编辑 乔彦鹏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