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
范文 | 李琼 摘 要:道德教育是杜威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统一于其道德理论教育中,以下简称“杜威德育思想”。其提出“在做中学”的理论,重视学校德育环境的建设、学校道德教育要生活化而不应该脱离社会、脱离实际。杜威的这些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德育;教育;杜威 一、杜威德育思想概述 在对传统德育思想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杜威构建了其独特的德育思想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个人道德的组成要素”“道德教育的目的”和“道德教育的方法”。 杜威认为“个人的智慧”“情感态度”以及“社会实践能力”三者构成了道德的主要因素。所谓遵守道德,养成良好的德行并不是对某种传统观念的无条件服从,真正的德行是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具体社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身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对社会的善恶具有自我鉴别的能力,促使其自主发展,并且能够将自身内在的同情心和分析善恶的能力在实践行动中表现出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付诸实践,且对社会有正面影响。由此可知真正的良好德行是具有外在表现的。 对于学校的道德教育,杜威提出的核心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并且在其教育著作中指出:“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是人的个性和社会的关系,道德教育并不同于课本知识的教育,德育具有更深的含义”。杜威认为学习书本知识,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助力个性发展,个性发展的同时要加强社会同情心,即道德。杜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就是一味遵从,甚至形成所谓的自觉,并且他将德育的层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发展受教育者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及自身敏锐的判断是非的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社会在不断发展,受教育者不可能不变通,永远恪守当下的意识形态,需要自身不断地调整和突破。第二个阶段,学生需要强智,强化对学科知识的發展和学习,这是学习者获得智慧的可靠途径,但强调在获得智慧的同时发展个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社会实践能力。这一阶段最好的培养方式是引导学习者参与社会实践,个体与他人相互合作。第三个阶段,学生的德行需要由内而外的表现,强迫学生遵守循规蹈矩的特定传统是伪德行,毫无民主可言。这也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学习者拥有了自内而外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发的规范才是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 二、杜威德育思想的价值功能 首先,杜威的德育理念讲求的是理性主义和一少部分的功利主义思想。认为要培养学习者的行为道德就必须实事求是,从根治理。批判了传统的道德观,同时又继承了康德理性主义。理性主义道德论就是强调对人体意志力的训练来间接地实现德育,而并非为了德育培养德育。杜威与康德德育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杜威糅合了功利主义德育思想,使其和理性主义完美融合,取二者优点,不仅重视学习者意志培养,还强调动机,强调形成规范行为道德的重要性。 其次,杜威的德育思想颠覆了传统的知识教育和德育分离的观念。认为学科文化知识的培养要兼顾道德教育,并且可以做得更好,一针见血且具有颠覆性。传统的德育是对学习者进行专门的德育训练,使学习者形成固定的遵守模式并一如既往地坚持。但杜威认为德育剥离与文化知识一种错误的见解。文化知识是构建德育的优良载体,特别是体育、美育等科目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理念和潜在价值。 再者,杜威首次论述清楚了学习者本身在德育中的关键地位。传统的德育中学习者并非为德育的主体,更强调德育本身,倡导恪守信条和遵守。但杜威强调以“主体的我为中心”,极具个性化和强调实践。并不认为违反所谓的规定就是“善”,“善”必须在学习者主体中形成“自发的规范”。 从上述观点来看,杜威的德育思想符合现代教育学理念,讲求学科的育人理念,并非智慧与道德分离。我国现阶段新高考改革伊始,相应的“核心素养”理念被极力推行并孕育出课堂教学的更多种可能。德育教学与学科教育相辅相成是教育融合的最优模式,符合当前我国的教育形态和育人理念。 三、德育启示 1.对“道德”的重新诠释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认清楚何为“育德”,“育德”不是恪守原有的原则和固定标准。“少数服从多数”的行为准则是伪善,不尊重学习者个性,道德并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规范。在我国日益现代化的今天,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都得到空前发展的今天,更加注重具有特色的个体智慧与行为。在这种符合社会发展的认识基础之上,需改变对刻板的德育理解,需要重新诠释,即讲求学习者的社会参与和适应社会的品质能力的提高。既要有知识的学习,又要强调情感态度和核心素养,学生养成的情感态度和素养要输入社会,付诸实践。 2.对“道德人”的重新审视 从杜威思想中不难发现,为了避免受到惩罚和批评而成为规范的学习者是无任何意义的。这种“道德高尚”的人的行为不值得学习。“道德人”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用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待社会、实践价值的人,并不是用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 3.“道德共识”与价值多元的合理定位 每一个人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教师和学生在道德层面具有平等地位,师生相处时需要公平公正、相互尊重,但是要警惕“道德绑架”。在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一个社会必须承认多元价值观且均建立在“道德共识”基础之上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代玥.杜威德育理论对我国中学德育实践的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2]王博.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的启示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 编辑 鲁翠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