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方法 |
范文 | 沈加云 摘 要:近年来,深度学习逐渐成为语文学科教学的热点话题,从挖掘文本独特言语价值、重视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关注学生评鉴思辨能力四方面,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方法,以供一线语文老师借鉴。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语文;策略方法 本文将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进行梳理与研究。 一、挖掘文本独特言语价值,在一课一得积累中深入 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要做什么呢?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训练学生基本的倾听力、阅读力和表达力。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几篇课文基本都是名人事例,那么教学《诺贝尔》这类课文时,如何挖掘课文独特的言语教学价值,让学生一课一得呢?笔者发现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文章,往往对于描写人物的选材内容思考不够。所以教学《诺贝尔》时,我设立的教学目标中就包括:“学习课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重视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在情境实践活动中深入 语文教学应关注表达。课文只是个例子,用课文教语文,利用教材训练学生,给学生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课外整本书《城南旧事》阅读教学中,林海音回忆了老北平的风俗,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调查搜集文中所描写的具有北平特色的景点和风俗,鸡毛掸子、毛驴、洋车、煤油灯、做小买卖的吆喝声、公用的水井、虎坊桥的灯会、城南游艺场的喧闹,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事物,让学生的小说阅读更深入。 三、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支持学生在学习中深入 语文教学本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其实,这就是关注学习策略,教学生如何学。老师要研究学生如何学习语文,老师在教学之前就要厘清学生學习的困难,然后支持学生学习,教给方法,反复练习。 1.善于发现文本阅读的关键点,设计学生学习的扶手 老师要思考哪些是学生自己阅读所看不见的、感受不到的、理解不了的地方。厘清这些困难,然后思考用什么方法去读,设置阶梯式阅读的落点,从起点到终点为学生设置台阶,为学生提供支持,让学生快乐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统编版四年级《走月亮》的阅读教学,“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是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我设计了一个情境,铺垫了几个台阶,“睁大你的眼睛去看,你看到了什么?抬头看看,低头看看,走近看看。”“闭上眼睛咱们仔细地听,你听,哗哗的溪水、汩汩的水声、小鱼的泼剌声。”“咱们再来嗅一嗅,空气中你闻到了什么?”“捧一股溪水,你还感觉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最想干什么啊?”让学生通过所看、所听、所闻、所想,建构脑海里的画面,如临其境,感受作者愉快的心情。 2.关注不同文体特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阅读散文《荷花》《走月亮》《鸟语》《外婆的剪纸》等,一要让学生明白,关键不在所写的那个言说对象,而是隐藏在言说对象中的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阅读散文,要通过文字里描写的那个景去感受作者写散文时的心境、情感和思想等。二要让学生学会抓住精准的言语表达,这样才能体会文字背后所传递的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要细读品味精准的言语表达。三要引导学生学会还原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在文本中发现自己,表达自己。 3.设计微课和自主学习任务单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笔者执教校本课程儿童诗时,设计微课和自主学习任务单,教会学生学习和初步创作儿童诗歌的方法。学生课前已经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学习了知识点,课堂上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拓展训练。微课和自主学习单,作为一种资源,作为前置性的学习,帮助我更加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对儿童诗有一个更清晰的理解。课堂上聚焦想象,通过训练,打开学生思维,学会多角度和有故事地想,通过情境操练,最后自由创作和表达。这是一个完整的语言表达过程,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关注学生评鉴思辨能力,在深读阅读活动中深入 让学生进入课堂动脑筋想问题是课程的最高境界。小学生阅读材料主要分为实用类、叙事类和散文类,其中提取信息和理解文章的基础题占七成,运用、评价、鉴赏和质疑创新的题目占三成,学生往往在高层次阅读能力方面有所缺失,那么如何在平常的语文课堂中训练、发展学生的高层次阅读能力呢?在教学生阅读《城南旧事》时,我设计深刻的问题,比如“在英子的眼里,那个小偷是坏人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让学生辩析评价分析,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在教学统编版四年级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时,让学生通过比较五粒豌豆的不同命运,让学生去思考评价鉴赏“你觉得谁才是五粒豆中最了不起的?为什么理想远大的豆子反而命运很悲惨?”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在思考中深入。批判性的问题让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联系作者创作背景去走进不同作家不同时代感受人物不同的命运,充满哲学地思考。 总之,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就是把老师变成学生,研究学生如何学习语文,为学生提供支持,拓宽学生学习资源,设计学习环境,依学而教,顺学而导,让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建构,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来力所能及地学习,更好地发挥潜能。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适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2]吴秀娟,张浩,倪厂清.基于反思的深度学习:内涵与过程[J].电化教育研究,2014(12). [3]朱少杰.基于深度学习的文本情感分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