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低学段智障学生计数障碍及有效的教学策略 |
范文 | 王新川 赵俊杰 摘 要:计数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开端,与儿童数概念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由于智障儿童在感知、记忆、语言和思维等心理活动领域同健全儿童相比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再加上这些孩子大多数没有接受学前教育,使计数教学成为低段智障儿童学习数概念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从口头数数、按物点数和说出总数三个方面,分析低段智障儿童在计数时常见的障碍及克服这些障碍的一些教学策略,尽可能挖掘学生潜能,为他们将来能独立生活做好准备。 关键词:计数教学;教学策略;口头唱数;按物取数 计数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开端,与儿童数概念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说,计数活动是儿童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儿童的计数能力代表着儿童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程度。 由于智障儿童在感知、记忆、语言和思维等心理活动领域同健全儿童相比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再加上这些孩子大多数没有接受学前教育(有研究表明:智障孩子入学时虽然已在7~8岁,但智龄却相当于2~3岁孩子的水平),使计数教学成为低学段智障孩子学习数概念的一个难点。近几年来,笔者在口头数数、按物点数和说出物体的总数这三方面进行了教学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口头数数 (一)口头数数的概念 口头数数是指口头按自然数的顺序来数数的能力。一般是指儿童在成人的影响下能逐步学说出一些数,通过机械记忆,按一定的顺序背诵出这些数。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并不理解自然数的意义,也不能正确地用这些数来表示物体的数量,我们称这时数数为“唱数”。但是,这种口头唱数能力的发展对幼儿学习计数也有一定的意义,它能使幼儿获得数词的名称及自然数顺序方面的知识与经验,是幼儿正确计数不可缺少的。 (二)智障学生在唱数方面的障碍 1.有些学生在入学前没有“唱数经历”,不会正确地进行5以内或10以内的唱数,“唱数”较健全儿童发展迟缓。 2.智障学生“唱数”时的错误率较高,会出现“错数、重复数和漏数”的现象。 (三)智障学生唱数的教学策略 1.童谣激发智障学生的“唱数”兴趣 数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是代表数词用来计数的一种符号。智障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差,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而童谣朗朗上口,语言生动有趣,再配上可爱的动物形象,顿时使抽象的数字概念活了起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深受学生喜爱。如童谣中的《1 2 3 4 5》《6 7 8 9 10》,我们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跟着视频听童谣、唱童谣。孩子们在听与唱的过程中不仅将数与具体的物对应起来,而且融入数的顺序,学生在拍手互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5以内、10以内的唱数,为口头计数打下了基础。 2.设计富有生活化的数数内容,吸引学生数数兴趣 课间或课外活动,为了训练学生能正确地唱数,可采用上楼梯学数数的方式。教师和学生牵着手一起走楼梯,边走边数:“1级台阶,2级台阶,3级台阶……”数到10的时候,可以重新开始数。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把熟悉的台阶与抽象的数字1、2、3……10结合起来,在平常上下楼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10以内的唱数。每天上课点名时,抽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数一数今天班上来了几名学生,也是训练学生唱数的好机会。可以先由教师领着集体练习,再由较好的学生带着练习,采取先扶后放的方式,把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学生一一对应,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唱数能力,为学生学习一一对应、按物点数打下了基础。 二、按物点数 (一)按物点数的概念 按物点数是指学生用手逐一指点物体,同时有顺序地逐个说出数词1、2、3、4……,使说出的每一个数词与手点的一个物体一一对应。如桌子上摆着5个香蕉,学生可以一边指着香蕉,一边有序地说出1、2、3、4、5(当然也会出现重复数、漏数等现象),但问香蕉总数时,学生却往往不知道怎么回答,说不出物体的总数。正确地按物点数需要手、口、脑协同活动,它是口头数数后必经的基本计数过程。这个阶段儿童的计数活动往往是机械的、不理解的,即他们还不懂得通过数数将数与被数物体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二)学生在按物点数方面出现的障碍 智障学生很难协调手的操作和口的计数动作,手口不协调现象严重,表现为:(1)手的动作赶不上口的计数动作,手只点了一个实物,口却计了几次数。(2)手的点数动作比口的计数动作快,手点了几个实物,口却只数了一次数。 (三)智障学生按物点数的教学策略 1.细化点数目标 智障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手、口、眼协调能力较差。按物点数要求孩子把抽象的数字和具体的客观事物的数量联系起来,建立数与物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要求孩子的眼、手、口协调一致地点数,这一要求对智障学生来说较难。我们可以把10以内按物点数教学目标分解为3以内的按物点数、5以内的按物点数和10以内的按物点数几个小步子,由易到难呈现,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形成点数技巧。 2.通过动手操作训练学生的口手配合 在动手操作前,先鼓勵学生去发现并说出那些一一对应的东西。如一个牙刷一个牙杯,一个瓶子一个盖,一把椅子一个垫子,先让学生获得一一对应的感性经验,再通过分糖果、发作业本、发小红花、发奶等动手操作和排队点数人数等活动加强学生手口配合训练,让学生尽早地学会点数,使原本“无意义”的口头背数变成有意义的点数。 3.利用学具(如实物、图片等)提高学生点数的准确性 为了提高学生点数的准确性,可对学生进行以下点数练习。(1)对于小棒、计数器的珠子等这些可移动的物体,可训练他们边数边把被数的小棒拿到一边或边数边把被数的珠子移到一边。(2)对于图片上不可移动的物体,可以采用先设置标志物并逐步减弱的形式进行练习。如先用带颜色的彩笔指点数,再用铅笔指点数,最后用手指点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训练学生手口的协调性,逐步提高智障学生点数的准确性。 三、说出总数 (一)说出总数的概念 说出总数是指儿童在计数过程中按物点数后,能将最后的一个数词来代表所数过的物体的总数。儿童能手口一致地点数并说出总数,标志着他已经开始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意味着学生的计数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即形成了最初的数概念。 (二)学生在说出总数方面存在的障碍 大部分智障学生不知道把最后说出的数作为数数的结果,当问他们物体的总数时,他们会随便蒙一个。 (三)智障学生说出总数的教学策略 1.先让学生明白总数的意义。在按物点数的过程中,先把要数的物体看作一个集合,把具体集合中的物和自然数1、2、3、4……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假如要数5个苹果,那么按物点数的意义用下图表示: 第一行表示包含五个元素的集合,第二行表示自然数列,“? ”表示一一对应的关系,那么物体的总数就是最后一个苹果所对应的数字5,“5”代表了物体的总数,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用上面的方法反复练习,让学生真正理解总数的意义。 2.为智障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支持的方式有动作、语言、表情等,对于数完数不能说出总数的学生,可等学生数完后,扶着他的手绕被数物体一周,然后指到最后一个数问学生是幾,引导学生把最后一个数说一遍,教师可以先扶后放,逐步使学生形成说出总数的技能。 数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一门学科,而智障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为了帮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理解抽象的数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采取多种适合智障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尽最大可能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场景,并让学生多进行有意义的重复练习,最终内化为一种解决日常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能力,促进智障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黄全明.谈智障儿童数概念教学方法[J].现代特殊教育,1994(1):29-30. [2]黄瑾.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2-133. [3]赵佳.奇妙的数世界:婴幼儿数概念的发展[J].幼儿教育,2006(6):20-23. [4]田学红.智障儿童计数能力的实验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81-85. [5]徐燕,毛化英.智障学生数数障碍分析及教学对策[J].现代特殊教育,2017(12). [6]曹能秀.计数教学中的按物点数和说出总数[J].幼儿教育,1990(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