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小学中等生群体的现状、特征与影响因素 |
范文 | 沈林琴 在现代的小学教育领域,存在着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教育现象,这样一种教育现象如果处理不当,势必会造成这一部分中等生人力资源的流失,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人才队伍建设,所以小学中等生群体的教育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本文从小学中等生群体的现状、表现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入手,对小学中等生群体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分析。 小学中等生群体的界定及现状 所谓小学中等生群体,即在一个班集体当中,学习成绩、思想品行甚至智力水平等方面都处于中游,表现平平的学生。班级就如同一个小型社会,存在着各个不同的阶层,一般情况下它被分为三个阶层:第一,优等生群体:美其名曰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实际情况下更偏重于学习成绩优异者,处在最上层,占整个班级的20%左右;第二,学困生群体:学习成绩或思想品行差的学生,处在最底层,占整个班级的15%左右;第三,中等生群体:占整个班级的65%左右,按所占比例而言,中等生理应是最受关注的一个群体,但在现实情况下,他们却是一个被遗忘的群体。 小学中等生群体的特征 心理特征 一是嫉妒心理。当小学中等生群体在看到优等生在学习成绩、工作成就、受欢迎程度等方面都高于自己时,就会对他们产生一种既羡慕又敌对的矛盾心理。嫉妒心理就仿佛是一把双刃剑,适当的嫉妒心理可以唤起中等生内心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成为其前进的动力;而过度的嫉妒心理会使中等生长期处在一种压抑的状态,以个人为中心,忽视与周边人的交流,从而成为被孤立的个体。 二是自卑心理。相比于优等生,小学中等生群体在某些方面都不如他们,相比学困生中等生又难以引起教师、家庭及社会的关注。于是他们就会感觉自己事事不如他人,只看到自己身上的弱点,而看不到自身的优点,这样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会使这一批中等生做什么事情都畏首畏尾,甚至不敢在他人面前大声说话,生怕被人冷落或嘲笑,那么他们最终就会成为被遗忘的对象。 三是从众心理。小学中等生群体往往缺乏创造力,自我意识较弱,容易受到周边群体的影响,墨守成规,安于现状,不冒尖也不落后,没有过多的自我想法,这样的学生对于教师而言可能是最省心不过的了。因为他们不用教师去多花心思,成绩永远保持在中等水平,而且他们也从来不会去打架斗殴,为教师徒增烦恼,但是当他们走上社会之后,往往会由于缺乏主见而变得迷惘、失落,不知所措。 行为特征 缺乏集体观念 小学中等生群体在整个班级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是却占据了大片“江山”,理应是班级的中流砥柱,但是他们由于长期受不到重视及重用,而产生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心理。对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如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班会活动等参与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不高。 缺乏兴趣爱好 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如家庭条件较差)或主观原因(如学无遗力),小学中等生群体往往表现为无特长、无个性、无兴趣、无爱好等,在一些集体活动中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只能充当观众,尴尬相陪,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渐渐变得对于各种文艺活动都无动于衷了。 缺乏奋斗目标 远大的奋斗目标可以给人以前进的动力。小学中等生群体往往缺乏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生活没有过高的要求,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未来感到十分迷惘。 智力特征 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5个基本因素,而情绪、情感、性格、气质、动机、兴趣、意志等非能力的特征则属于非智力因素,所以据此可以归纳出小学中等生群体在智力方面可能有以下特征:第一,智力因素较好但非智力因素較差,这部分小学中等生群体有进入优等生的潜力,但是自控能力较差;第二,智力因素一般但非智力因素较好,这部分小学中等生群体平时学习刻苦踏实,但是由于学习能力有限,想上进却又上不去;第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都比较一般,这部分小学中等生群体抱着一种与世无争的“中庸”态度,既不求上进,又不甘落后,情愿处在中游。 小学中等生群体的影响因素 家庭因素 遗传因素 个人的根本性格来自父母的遗传因子,这一根本性格往往会影响到今后孩子最终性格的形成。影响中等生成长的嫉妒、自卑、自傲、从众等心理就有可能来自父母的遗传因子。再者,父母的遗传因子有时也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先天性的疾病,从而使孩子难以以健全的身体、健全的人格投入到正常的学习当中去。 家庭结构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永远的归宿,家庭是孩子温暖的港湾,良好的家庭结构可以对孩子产生无声的教育。但是在经济多元、思想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家庭发生着裂变,家庭结构层出不穷: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破损家庭、暴力家庭、溺爱家庭、冷漠家庭、贫困家庭、富有家庭、工农家庭、知识分子家庭、下岗工人家庭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家庭结构中往往存在着很多的隐患,如果家长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对孩子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 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有些父母自身文化水平较低,难以对孩子起到辅导作用;有些父母则自身恶习较多,抽烟、喝酒、赌博、口出脏话……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的这些行为不但难以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甚至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而有些父母则疲于生计或是自身社交活动较多,很难有机会与孩子单独相处,更别谈对孩子进行教育了。 学校因素 办学理念 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就提出了要实行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从根本上实现“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但是在很多学校,依然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升学率、及格率看作是学校教育追求的唯一目标。因为在现实情况下,升学率、及格率对于一个学校提高声望往往是十分重要的,这自然而然就会影响到学校今后的学生生源质量,进而影响到学校今后的发展前景。 教学理念 学校的办学理念如何来实现?自然是通过教师。所以学生的升学率、及格率所造成的压力最终转嫁到了教师身上。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能无数次地感受过一名优秀学生取得某种荣誉时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感,或感受过一名学困生取得一些进步时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但是小学中等生群体带给教师的大部分是停滞不前的无奈感或是不进则退的失落感。于是教师就会产生这样的理念,与其在中等生群体上浪费精力,不如在优等生和学困生身上多花时间。当教育的天平出现倾斜时,就会使某些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异样,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 班风建设 班级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庭,除了家庭,学生最常接触的一个群体就是班集体。一个有着完整的规章制度,健全优秀的班干部队伍,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可以带动班内每一个学生的进步,而一个纪律混乱、人际关系冷漠,形同散沙的班集体,自然难以带动整个班级的进步。 社会因素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新旧体制的转换,观念的碰撞,中西文化的冲突,使得社会上各种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准则良莠不齐。小学生涉世不深、意志薄弱,还没有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腐蚀:如西方社会的文化垃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媒体所传播的色情、赌博、毒品、暴力等社会丑恶现象,遍布城乡的游戏厅、网吧等场所也成了一些小学生腐化堕落的温床。从中可见,小学中等生群体的形成并不是单纯的某一种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要改变小学中等生群体的现状,任重而道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