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的研究 |
范文 | 华厦 学前教育是组成我国教育链上重要的一环,是奠定学生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对幼儿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重要性无须加以阐述。但是,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尤其是小学化问题十分突出,对幼儿健康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文对当今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成因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几条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旨在为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学前教育小學化的因素分析 家长对于学前教育的错误认识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愈加重视。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并一味地要求幼儿园多教孩子文化知识,虽然他们也是出于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但是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南辕北辙,最终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教育体制的影响 在我国当前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只以分数论英雄的错误观念开始向幼儿园蔓延,再加上某些幼儿园不断抛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理论,使很多家长受到误导,从而极尽所能地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并单纯地以“孩子掌握了多少生字拼音,学会算多少数学题”作为对幼儿园的教育评价,对孩子除文化知识外其他能力的培养不闻不问,导致小学化现象日益严重。 教育部门方面 相较于那些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起步时间较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有关防止小学化的法律还没有出台,从而导致小学化现象长期存在,扼杀了幼儿的天性,使他们幼小的身心饱受摧残。 解决小学化现象的有效对策 打破应试教育的“牢笼” 只有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学前教育小学化之所以变得如此盛行,很大程度是因为应试教育,促使家长提前对孩子进行教育,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迎接将来的升学考试。故而,只有改革应试教育的模式,弱化中考和高考对教材内容的考试要求,并把对学生思想品德、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检测纳入升学考试中,才能真正将幼儿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使他们的天性得到彰显、个性得到呵护。在学前教育中,只有教师不再把教材当作教学活动的目标,更注重对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才能彻底摆脱小学化现象。 转变家长观念,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谈举止甚至一颦一笑都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可通过公益广告、悬挂条幅、报纸、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国家学前教育的政策,引导家长对孩子的发展规律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并树立正确的早教启蒙理念。 除此之外,幼儿园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和举办亲子活动,向家长灌输先进的早期育儿理念,让家长深刻认识到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有内在区别,纠正自身盲目追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错误观念,严格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的保教保育知识。总而言之,学前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一片广阔美好的环境,还给他们一个七彩斑斓、无忧无虑的童年。 强化教育部门对学前教育的监督 对于学前教育小学化这一不良现象的形成,教育部门缺乏应有的检查和监督,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鉴于此,各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幼儿园的教育监督,坚决取缔无证幼儿园办园行为,对已经取得许可证但达不到办园条件的要督促其尽快整改,并严令禁止非专业教师在幼儿园从教。然后,还需对幼儿园的教学模式进行监管,制定相关的教学标准,提出具体要求,其中包括幼儿园的教育模式、作息时间、教育内容等等,各个方面都应该做到面面俱全,从而让学前教育尽快走出“小学化”的误区,步入正常的轨道。 与此同时,教育部门还应当不断加大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力量,提升幼儿教师的职业修养和道德素质,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去抵制小学化倾向,继而促进学前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总之,打造高素质的幼儿园师资队伍是消除小学化现象的一个重要途径。 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小学化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背道而驰,严重妨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本应色彩缤纷的成长天空被单调的灰色所占据。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明确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规范自身的教育方法,致力于为幼儿们营造一个洋溢着欢声笑语的童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