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师范院校学生转专业倾向及动机研究
范文

    乔伟峰 喻超 杨慧

    

    

    

    [摘 要]了解当代大学生转专业倾向及动机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以师范院校学生为例,构建专业关联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大学生转专业倾向,并结合院校对比与深度访谈,深入探讨大学生转专业动机。研究发现:师范类学生转专业规模逐步提升,转入专业以师范类的数学、汉语言、英语等热门专业为主,但多样化选择趋势显著;兴趣优先、职业引领、盲目从众是学生转专业的三种主要动机类型。研究可为师范院校制订学生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提供优化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转专业;师范院校;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G6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9)10-0084-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10.014

    大学生本科所学专业对其未来职业选择有重要的影响。在校学习期间,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学生由初入学所选专业转入其他专业学习,转专业制度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中盛行已久。2003年1月,上海复旦大学首开中国高校转专业之门,允许244名学生重新选择新的专业继续学习,被看作中国高校转专业的标志[1]。关于大学生转专业问题的研究,有些学者以高校的某一学院为例,探讨了大学生转专业的现状、动因及对策[2][3][4],而有些学者从不同年级的大学学生转专业行为的影响因素方面进行研究[5][6][7],还有一些学者分析了大学生转专业后续的适应性问题[8-10],现有研究对于大学生转专业倾向及动机问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案例访谈等定性的方法为主[11][12][13][14]。对于大学生转专业问题的探究,国内总体上仍处于对大学生转专业现状、原因、对策的定性理论探讨阶段,缺乏对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转专业问题的深入探究。

    综上所述,大学生转专业制度是高校提高人才素质结构的重要方式。而国内对高校学生转专业问题的研究仅在定性的机理探讨及行为对策方面,其中缺乏定性的。不同类型高校学生转专业倾向及深层次的动机探讨。学科建设是师范类院校获得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15]。因此,研究师范院校学生转专业的问题对师范类院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信阳师范学院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河南省创办的第一所本科高校,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两所师范大学之一,学校拥有40余年的本科和20余年的研究生办学历史与经验。本研究以信阳师范学院2015—2018年本科生转专业数据为基础,并与南京师范大学转专业学生特征对比,通过社会网络、统计分析、半结构式访问调查方法,从中观尺度探讨师范类学校学生转专业倾向,从微观尺度结合地理科学专业学生背景,探索地理科学学院学生转专业动机,以期为师范院校制订学生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提供理论参考。

    一、方法与数据

    (一)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简称SNA),是通过抽象社会实体之间的联系,建立网络结构,根据网络的模式、结构及功能的特征进行研究的社会学分析方法。结合本研究主题,本文选择度数中心性与中间中心性两个关键指标分析学生的转专业倾向。度数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是网络分析中刻画节点中心性(Node Centrality)最直接的度量指標,一个节点的节点度越大就意味着这个节点的度数中心性越高,该节点在网络中就越重要[16]。中间中心性是测量行动者对资源控制的程度,当点处于许多其他点的捷径上,则就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17][18]。度数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均是反映网络中心性的重要指标,在具体计算时中心度又可分为绝对中心度与相对中心度两类。下面以绝对中心度为例介绍相关计算公式。

    本文关于中心性相关指标的计算均采用绝对中心度指标,计算过程由UCINET6.9软件实现,并运用NetDraw软件绘制出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网络结构图。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研究所需样本均来自于信阳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其中对比分析了信阳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两所师范类高校的转专业制度和学生转专业特征。信阳师范学院2017年新修订了《信阳师范学院转专业管理办法》,该规定指出“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确有兴趣和专长并提供相关说明材料,经学校认定转专业更能发挥其专长的允许其转专业”[19]。由于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政策的特殊性,《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暂行)》中规定“招生时有特殊要求的艺术类、体育类等专业的学生不得转入普通专业学习,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录取的学生不得转入非外语类专业,经过专业分流的学生不得申请转入本专业类所含的其他专业”[20]。专业制度的实行,能够优化高校培养学生的质量和结构,从而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本文主要选用信阳师范学院2015—2018年一个培养周期内全校本科生的转专业数据,以期在一个完整培养周期里全面分析学生转专业的倾向,进而以地理科学学院转专业学生为对象,以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深入剖析地理学院学生转专业动机。

    二、师范院校学生转专业倾向分析

    (一) 不同学院转专业基本概况

    2015—2018年转专业学生数量大幅提升。2015年信阳师范学院转专业学生总数为144人,2018年增长到328人。各学院间差异较大,存在转入与转出都比较集中的情况。

    其中,2015年转入的学生中,分别有23.61%、15.28%、11.11%的学生转入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数学与应用专业(师范)、商学院的会计学专业、文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2015年转出学生总数占比最多的专业为地理科学学院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比例为8.33%。2018年转入的学生中,分别有21.17%、14.98%、14.33%的学生分别转入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数学与应用专业(师范)、外国语学院的英语专业(师范)、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化学专业(师范);2018年转出学生总数占比最多的专业为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比例为11.28%。学生转入的专业中虽仍倾向于师范类专业,但不限于会计学、汉语言文学等热门专业,而转出专业中理工科专业学生数占比较大。2015—2018年,学生转专业文史和理工类别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是文转文、理转理、理转文较为常见,文转理极少出现。由于相同学科类别共同性大,在转专业过程中其互通性也较跨学科类别较强,因此文转文,理转理较为常见。又由于某些招生专业文理兼收的特殊性,其文理学科间的转入转出自由度也较大。如地理学科,高中是文科类专业而在大学却属于理工科,同时,其又是文理兼收的专业,因此由于相同学科间,高中与大学学科类别的转化,理转文也较为常见,而文转理却极少出现(表1)。

    (二)专业关联网络的中心性分析

    1.度数中心性。

    各学院整体网络的度数中心势由2015年的43.60%大幅下降到2018年的30.56%。2015年度数中心度值较大的学院分别为商学院9、数学学院8、文学院为5;2018年度数中心度值较大的学院分别为数学学院8、化学学院7、文学院7;度数中心度均值由2015年的1.89小幅上升至2018年的2.65;2015——2018年,化学、外语、历史、文学等学院的度数中心度提升,数学学院下降,商学院无变化。因此可知,整体上,转专业中各学院间的集中影响度下降,差异性变小,在存在转专业的学院中,影响力较大的学院仍为文学院、商学院、外语学院较为热门的师范类学科,学生转专业选择呈现更加多样化的趋势(表2)。

    2.中间中心性。各学院整体中间中心勢由2015年的5.38%上升至2018年的9.58%。2015年中间中心度值较大的学院分别为商学院15.83、政法学院8.00、教育学院4.33;2018年中间中心度值较大的学院分别为计算机学院35.50、历史学院27.67、商学院23.84;中间中心度均值由2015年的1.89大幅上升至2018年的7.35。2015年至2018年,各学院的中间中心度值普遍增大,化学、计算机、历史学院提升最大。在存在转专业学院中,各学院的影响程度呈现较为均衡的趋势,学生转专业选择多样化,不限于热门专业为主,各学院间的联系加强(表2)。

    综上所述,师范院校学生在转专业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向师范类专业转入。较倾向转入如数学、汉语言、英语等近年就业比较热门的专业,但也越来越不限于这些专业;学生在转专业的过程中学科类别的选择日趋多样化,在转专业的过程中各学院之间的影响力渐趋均衡(图1)。

    三、师范院校学生转专业动机分析

    以地理科学学院2015—2018年转专业学生为主体,采用半结构式调查方法,深入访问转专业动机。结合访谈情况,将目前大学生转专业的动机概括为三种类型:兴趣优先型、职业引领型和盲目从众型。

    (一)兴趣优先型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支撑力,是当代大学生转专业的首要因素。由于对自身兴趣爱好的坚持,有些同学从不喜欢的专业转入感兴趣的专业学习,部分同学由于填报志愿时对所学专业的不了解,经过入学的一段学习之后对所学专业兴趣度低,导致学生在所学专业中觉得枯燥乏味;还有些学生受到高中文理科的影响,由于高中与大学文理科的差异,不能适应高中和大学文理科的转换,缺乏对所学转专业的感知度和认知度,因此对大学所学专业缺乏了解兴趣,萌生转专业的念头。

    教务统计数据显示,在2018年新入学的学生中,其中“00后”的学生占新生总人数的55%,由于“00后”更多呈现出坦率直接的性格特点,其自我意识特别强烈,深受以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为表征的现代文明的洗礼,鲜有受到传统伦理观念的束缚,表现出鲜明的主体性特征[21]。据南京师范大学调查数据显示,有2/5的学生在填志愿时根本就没考虑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调查的南京师范大学学生转专业的个人原因里,有63%的学生中对原专业不感兴趣。因此以兴趣为主导的大学生转专业动机是师范类院校学生转专业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发展,选择适合自己兴趣方向发展的专业学习,也有利于学生未来职业选择,提高未来学生职场工作的适应性。但在转专业过程中,也需要学生认清自己的兴趣所在,对自身性格特点深刻了解分析。

    (二)职业引领型

    大学生所学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是其在转专业中所考虑的一个因素。由于近年来就业压力的增大,更受到外界所谓热门专业好就业的影响,尤其是师范院校的师范类专业。由于其学制的特殊性和专业性,更是吸引学生转入的重要原因,因此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学生专业选择的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本着所学即为所用的观念,认为目前所学的专业一定要是未来就业领域所能用得到的专业,因此在经过大学生自己本人判断及对外界的信息感知后,对于转专业有其自己的认识。

    信阳师范学院2017年、2018年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为70%、69%,现状满意度分别为73%,74%,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分别为60%、59%,均较为稳定[22]。目前很多大学生在就业之前缺乏正确的职业规划,因而导致其就业选择的局限性[23]。因此可知大学生所学专业是其未来职业选择的重要导向,以就业前景为主导的大学生转专业动机是学生在受外界信息的刺激而做出的选择,如受到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好的观念的影响。据南京师范大学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师范类、金融学、经济学、会计学、法学等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成为转入的热门专业,而能源院的工科专业、社会学类、物理学类、公共管理、生物技术、旅游管理等就业前景没有那么好的专业成为转出的热门专业[24]。而这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往往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由于报考人数多,因而造成分数线过高。因此在进入大学后,一些当初因为低分而不得调剂到其他专业学习的学生会再次的选择转入这些热门专业学习。

    (三)盲目从众型

    经访问调查研究发现,盲目从众跟风的大学生转专业动机是目前大学生转专业的重要原因。多数学生因为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清楚,缺乏学习动机,同时对自己的学习目标缺乏准确的定位,因此在受到外部信息的刺激,看到周围同学转专业的时候萌生转专业的念头。据南京师范大学调查数据显示,在转专业之前仍有小部分的学生对所要转入的专业一点也不了解,这些学生的转专业原因大都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盲目从众式的转专业类型不仅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还是学校的教学建设都有一定的影响。

    长期以来,高中与大学的衔接不够紧密,具体表现为高中生进入大学后学力水平下降、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意愿不强、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等,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影响了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质量[25]。南京师范大学的转专业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受到宿舍室友转专业或是别人口中所谓的好专业的影响而转入其他专业的学习,部分转专业的学生甚至对要转入的专业一点也不了解。初入高校的大学生,因大学课程和培养目标与高中的差异,大学学习目标的自由性程度大大增强,因此部分学生在学习大学新课程的过程中由于对所学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标准缺乏了解,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迷茫倦怠的心理,因此在看到身边同学转专业的时候,出现盲目跟风的现象。

    四、 结论与讨论

    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访问调查的方法,基于2015—2018年信阳师范学院转专业学生数据,结合南京师范大学转专业制度及学生转专业动机和特征,对师范类院校在校大学生转专业的倾向与动机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师范类院校学生转专业人数逐年增加,学生选择专业类型多样化。师范类专业依然是转专业的热门选择,但是学生选择转专业的类型越来越不限于这些专业。二是数学院、文学院、商学院是学生转入的主要学院;地理学院、历史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是主要的学生转出学院。其中,2015—2018年,整体网络的度数中心势下降,中间中心势提升,表明在转专业中,各学院間联系性增强,各专业影响力呈较为均衡的趋势。三是兴趣优先、职业引领、盲目从众是信阳师范学院学生转专业的主要动机。其中“00后”大学生群体的鲜明个性是其以兴趣为导向的转专业动机的主要原因;职业前景的判断是大学生转专业的重要原因。又由于高中与大学学科衔接的不紧密,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意愿不强,造成部分学生盲目的转专业。

    由于研究量化数据在时间跨度上也较短,只分析了2015—2018年这一个学生培养周期的学生转专业数据。同时,转专业动机调查主体范围也较小,未能比较不同学科类别下转专业学生动机的差异性。如果能从行为地理学的视角,分析转专业学生的动机和倾向与生源地的关系,将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鉴于以上这些不足和设想,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24]黄俊利.大学生转专业现状及原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2]金蕊.浅析大学生转专业现状及应对措施——以武汉某高校某学院为例[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05):32-35.

    [3]李永菊,王建军.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的原因与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11):115+124.

    [4]陈今良,唐锐.浅析大一学生转专业原因与应对措施[J].才智,2018(10):124.

    [5]江海峰,张军.大学生转专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02):113-115.

    [6]郑永贤,薛菲.大学生转专业的多因素驱动机理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06):20-24.

    [7]杨国栋等.信息不对称视角下大学生转专业动因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8(32):127-128.

    [8]王小玲.转专业大学生学习适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9]刘冰,李荟.大学生转专业后学业问题考察——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3级为例[J].文教资料,2018(30):141-143.

    [10]卢其威等.大学生转专业前后学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J].高教论坛,2018(03):118-121.

    [11]梁扬眉,许健,牛显春.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研究及应对措施[J].管理观察,2018(21):135-136+139.

    [12]何仔晶.大学生转专业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4(09):153-154.

    [13]林文,王雪霞,曾金盾.大学生转专业原因与对策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4):14-15.

    [14]张亦弛,徐开新.大学生转专业问题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17(04):71-73.

    [15]田锋.国内部分师范类院校学科建设水平现状研究——基于2017年全国学科评估的数据[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18(05):62-66-79.

    [16]汪小帆,李翔,陈关荣.网络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7]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9.

    [18]李晓冉,蔡国永.社会网络个体节点影响力研究[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3 (04):309-313.

    [19]信阳师范学院转专业管理办法[EB/OL]. http://jwc.xynu.edu.cn/gzzd/1039.htm.

    [20]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暂行)[EB/OL]. http://jwc.njnu.edu.cn/info/1294/3767.htm.

    [21]张欣.“00后”学生群体特点及教育管理模式探究[J].才智,2019(08):32.

    [22]信阳师范学院2018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EB/OL].[2018]. http://zsjy.xynu.edu.cn/.

    [23]周颖, 靳伟涛.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J]. 学周刊,2019(15):182.

    [25]徐永青.“高大衔接”:中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7.

    (责任编辑:王岚)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