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以“文”化“言”,“言”“文”合一;注重思辨,寻理人生
范文

    王睿

    摘要:文言文教学一直强调要以“文”化“言”,“言”“文”合一,注重文言学习的工具性。同时,它也要求学生探寻“言”背后“文”所蕴含的哲理,所传承的文化价值。再者,它强调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还原学生想象。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赤壁赋》为例,探究如何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以“文”化“言”,“言”“文”合一;注重思辨,寻理人生。

    关键词:文言教学 ?《赤壁赋》 ?“言”“文”合一 ?思辨寻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单元,其在内容的表现方式上、情感的表达方式上以及说理深度上都有所不同。山水游记类的散文虽然不只是对自然风光的单一描绘,都会包含抒情和说理的成分,但《赤壁赋》中的说理部分尤其重要难懂且学生难以对其说理的部分产生共情。所以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做到“文”“言”不脱离,以“文”化“言”,培养学生的思辨性,能够在老师的简单点拨下自主探究出这篇“由景生情,借物说理”的文言散文背后想表达的人生哲理、传承的文化价值是值得探究的一个课题。

    一、以“言”为重,以“文”化“言”,“言”“文”合一

    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文一体多面,蕴含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这些方面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共存、共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只关注“言”而忽略了对“文”的全面深刻理解,将“言”“文”分裂开的问题比较严重。对于刚上高中,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而言,阅读这种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有诸多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方面的障碍。所以,教师在教授文言课文时必须带领学生解决文言难点,疏通文言大意。并且,文言文是以文章的形式出现的,教师可带领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从而凭借文意推断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把对“言”的学习放在学生建构文意的过程中,以“言”读“文”,因“文”解“言”,实现“言”与“文”的互动共生。

    在讲述《赤壁赋》这篇课文“诗情——‘乐之景”的时候,教师可先由汤显祖的《牡丹亭》引入,《牡丹亭》中有云:“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它指出人生中有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而赤壁泛舟,四美俱全。而后,给学生提出任务,让他们到文章中找出有关四美的语句。学生会很快找到关于“良辰”的句子,即“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此时教学重点就在于点出“既”和“朔”的意思,既提醒了“言”的重点,也点出了文学常识中学生需要掌握的部分。紧接着,“乐事”和“赏心”,学生也会轻松找出相应正确的语句。此时,老师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以上句子所呈现的画面。这一步骤实际上也是以“文”化“言”,“言”“文”合一的体现。

    二、注重思辨,寻理人生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方式应该由被动式地接受知识转向独立、自主地探究知识,拥有理性、思辨的精神和质疑的勇气。面对比较难理解的、与自己的成长背景与人生感悟较难产生共鸣的文章,应该抓住文本本身,反复阅读,沉浸在文章中,尝试评断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老师应予以适当的点拨,给予学生一个可以握住的“抓手”,从而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精神、文化的构建。

    就高中阶段此类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而言,很难呈现文言文的“主动思辨性”学习,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课堂上更多的是老师的“满堂灌”。所以“思辨什么”“为何思辨”以及“怎么思辨”是语文老师们需要反思和解决的问题。《赤壁赋》这篇课文,是“哲理思辨”的典型。

    在讲述《赤壁赋》这篇课文“诗情——‘悲之情”的时候,老师让学生注意第三段中“愀然”的意思,后再次追问:“苏子为何‘愀然?”让学生自然答出原因是“其声呜呜然”,然后再追问:“箫声有着什么样的特点?”让学生答出“悲凉低沉”等。之后再追问:“客人为什么会演奏出如此哀怨低沉的箫声呢?”让学生注意到“歌”的部分,齐声朗读“桂棹兮兰桨……望美人兮天一方”,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解“美人”的深意。此时,老师再抛出让学生可以抓住的“把手”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苏子于是问客:何为其然也?为什么会这样?客人为何而悲?在与苏子的侃侃而谈之后,这个客人的情绪为何又由悲而转喜了呢?”自然地带领学生品读第三、四自然段。

    众所周知,《赤壁赋》的第三、四自然段一直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教学中需要突破的重点。最好能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理解与评价作品的主题并给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扮演苏子,老师提问:“我们了解了客人为何而悲,那么苏子们,你们又是如何来劝慰客人的呢?”让学生朗读:“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开始以水月作譬,如何以水月来说道理?接着朗读“逝者如斯”句,提问:“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江水并没有流去,月亮在不断地圆缺最终却没有增减,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其实这里体现了一种哲学的思辨,最好让学生自己提出“思辨”的概念。之后趁热打铁追问:“一个人在如此困厄的境地下,能以不偏激的、思辨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生,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答出“乐观豁达”。接着让学生自主朗读“苟非吾之所有”句,提问:“作者在这里认为什么是自己不该有的?又认为什么是自己可以拥有的?”让学生自己探究并明确:不该有的是名与利,可以拥有的是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

    三、知人论世,文化建构

    文言文的思辨性阅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文本内容,从而更加全面深刻地解读文本背后所真正要表达的深意,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人生感悟理解一种文化建构。

    在正式进入《赤壁赋》这篇文本之前,教师可以用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导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里再引入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文章中有关大师地位的描述,这里的大师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作者苏轼,而正是在写下这篇作品期间,作者的人生得到了极致的升华,成为一个进退自如、超然达观的新的苏轼。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赤壁赋》,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在品读第三、四自然段的时候,学生得出“思辨”概念之后,可以补充西方著名美学家普罗丁对哲学中最高级别美的概念,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哲理的思辨之美。在学生品读出“什么是可以拥有的、什么是不可以拥有的”部分时,老师可以升华,提问:“清风常拂渔樵面,明月不属帝王家”,这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是无论帝王还是庶民都可以拥有,引导学生体悟:自然才是我们无尽的宝藏,要走进自然中去,让自然来慰藉我们的心灵。最后,追问学生:“在主人的选择、取舍之中,又能够体现苏子的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学生会答出“达观、释然”等词语。这里再补充:“苏轼的这段劝慰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儒者、道者、释者对人生的理解。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其实给所有陷入困境的中国人做了一个引领,也阐释了大师的意义。”学生通过《赤壁赋》这篇课文,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苏轼,了解儒释道精神。

    参考文献:

    [1]余党绪.我的阅读教学改进之道——思辨性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4(10).

    [2]朱少山.基于思辨性閱读的文言文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2016(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