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试论新媒体对于网络舆情的影响
范文

    蔺莫岩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更加多元、迅速,新闻从业者所发表言论的方式也逐渐简化。但是,在大量鱼龙混杂的文章之中,不乏有一些为了博取关注度而杜撰的谣言。这些谣言,掩盖事实,在社会传播,形成不良社会风气。通过对于新媒体下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原因进行分析,旨在解决新媒体对于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并为新媒体的舆论传播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舆情 影响 对策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元。新闻作为一个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满足了人们对于热点消息的需求。新闻行业的技术与政策不断革新,令其传播途径也从曾经的传统媒体演变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行。传统媒体包含:广播电视、报社杂志、新闻发布会等,而新媒体则为以下如新闻网站、社交网络、论坛或是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等自媒体渠道。新闻所带来的大量文字图像视频信息,令人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对人们的思想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影响的好坏,与其产生的网络舆情有很密切的关系。当今时代,网络舆情的产生数量大,速度快,覆盖面广,种类更是数不胜数。其中不乏有很多是在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给关注者带来正面的,真实的信息,同时回收到正向的反馈;但不置可否的是除这些外,更是存在的一些不良的新媒体从业者,利用一些“吸睛”的标题,夸张的措辞,不实的图片视频,只为博得普罗大众的关注度,传播一些谣言,引起非常不好的舆论。新闻的受众面之广,取道之丰富,令舆论导向难以把控,而大众作为一个接受者,因年龄阶段,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在面对一些不实新闻时,同样会出现难以辨别真假,被舆论牵着走的情况。基于以上现象,本文认为,正确引导新媒体的舆论传播内容和方式是刻不容缓的。本文将通过对于新媒体下的网络舆情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新媒体对于网络舆情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传播社会正能量

    很多的新闻在撰写的时候就经历了专业的筛查,包括整体内容的真实性,逻辑性,用词的准确性,以及内容背后所要传播的正确价值观。网络舆论可以是温暖的,富有感情的,对其舆论背后所展示的事情产生积极导向作用。例如,一些自然灾害新闻的文章,在展现灾难巨大的破坏性之余,更是有一系列后续的跟进,如政府的快速动员,解放军战士的英勇救灾,灾民在艰难生活条件下的相互扶持,令新闻的受众面,即各地的群众,对于灾区产生关注与同情,传递精神上的支持。一些有爱心的人士,更是进行捐款,捐物等,做出一些经济上的支持,为灾后重建提供帮助。这些网络舆论的产生,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号召的是从心到行动的支持。

    2.引导正确价值观的行程

    新媒体下,每一则新闻虽长短不一,内容丰富,写作(拍摄)手法不同,但相同点在于其背后都在传播着一定的价值观。一篇好的文章,一则写实视频,可以潜移默化的给人们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例如,春节期间,微博上有关春节的热搜,点开后展现的是怀着期待的心情赶路的儿女,是留学生齐聚一堂看春晚制作年夜饭,是老人带着子孙感受春节里每日的习俗,这些文字叙述、图片、视频的传播,促进了网民们对于春节各个方面的讨论,带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唤醒流淌在血液中的家国情怀与温暖亲情,这是一种正向的舆论,是能让大家感受到新媒体新闻温度的舆论。

    (二)消极影响

    1.煽动不良行为

    新媒体下的新闻,内容相较传统媒体,没有那么多遍的审核与长时间的斟酌筛选,有时会造成不良影响。人们在看完一些小型自媒体企业为博得眼球所写的内容后,其大脑被传输进入了部分无良信息,其后续行为可能会被严重影响。例如,一些个人自媒体,整日发布一些如“自残”“作死”类的视频,未为视频做任何提醒或请勿模仿的备注,吸引了很多关注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引起了长期关注的部分人对于视频中的行为产生好奇,亦或是想要尝试的心态,本不是自己承受能力范围内的行为,却因长时间的视频观看从而熏陶出一种“我可以”的想法,引人走上危及自身健康的道路。这些都是不良舆论所带来的不良行为影响。

    2.传递某些消极价值观

    新媒体行业下,一人就可以将自己的观点通过一个很简便的方式发布于社会,但就是因为这“一人”,常常令其观点不够权威,不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有时为了赢得社会关注,故意将负面进行传递。例如一些色情文章,过度修改的不实图片,夸大化的营销策略,甚至是表达着骂人含义的“网红”网络词语,都在网络上红极一时。一些青少年,其价值观还未建立成熟,也没有那么强的辨识能力,很容易在他们心里埋下“网红即高级,流量即正义”等完全违背正确价值观念的想法。

    三、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一)社会风气浮躁,价值观扭曲

    互联网时代下的生活节奏很快,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人们所能接收到的信息也变得越来越碎片化,而人们的需要,也从追求真实并附有逻辑性的长文章,转变为那些能够引起短时性兴奋的语句。浮躁的社会风下,人们求于表面,更是表现着明显的三分钟热度,如长生疫苗事件中,刚开始曝光的时候,引起了社会上巨大的轰动,人们义愤填膺的谴责从业者的无良售卖,惋惜所有接种过那些疫苗的儿童,而3个月后,微博的热搜不再见到任何关于此事件的关注,而新闻从业者,没有了阅读的市场,便失去动力去跟进事件的后续状况,转而去撰写一些新的舆论浪潮下的读者喜爱看的快餐文化。這种市场氛围,无法激励从业者去写一些真正有逻辑有深度的文章。

    (二)政府治理成本高

    对于造谣者的追责来说,政府部门的执法成本很大,如红黄蓝幼儿园事件,自它被曝光开始,微博、微信、自媒体输出并传播着大量的文章,其中有很多是不实信息,而政府部门面对着大量的不实信息,没有办法按照繁杂的追责流程,在短时间内控制所有的舆论传播,也不能快速将每一篇谣言的始作俑者揪出。同样,像这样完整的执法行为,所需的人力与物力的成本,是根本无法估量的。

    (三)谣言传播成本低

    谣言经媒体从业者的发布后,面向的是全体的群众。受众者在看到不实文章时,可能会被其直接的用词和新奇的言论引起兴趣,再加上经过不实话语的引导,其自身很有可能产生共鸣,想要把“跟自己想法一样”的观点分享给身边更多的人。这个时候,无需过多的思考,无需繁杂的流程,只需要轻点屏幕“分享到朋友圈”,就达到撰写者想要传播舆论的目的。比如,王林清事件中,最开始是在微信与微博中广泛讨论,后来经过舆论的不断发展、传播,所涉及的人员则是越来越广泛。

    (四)造谣违法成本低

    互联网时代,个人自媒体越来越热门,发表一篇面向于大众的文章可能只需要在屏幕后面进行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的打字,排版,发送。造谣在我国的法律上其实是有所规定的,即谣言文章转载的人数超过30,谣言制造者就需要收到惩罚,但当政府试图去求根溯源时,造谣者在屏幕背后,轻点屏幕,将文章删除,便将自己隐藏于网络之中,无形中无限的加大了管理部门的执法难度,同时提高了自身的被保护程度。

    四、对策建议

    (一)新聞从业者提升伦理操守

    新闻从业者作为舆论产生的源头,在文章撰写的过程中,要有底线,有原则,不能为了博得眼球,博得流量,从而运用大量非专业性词汇,或是成为一名“标题党”。在一些新闻报道的文章中,不能跟风报道,歪曲事实,作为新闻从业者,在采访过程中,需要遵守新闻伦理,不能随意发表一些真假不明的消息,在自己都并不确认的情况下误导民众,而应该去正确引导群众,传递新闻中的正能量。

    (二)政府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和引导

    行业要加强自律,如记者协会,对于一些无良记者,可交由行业协会处理,可以适当禁止一些情节严重,可以对其进行一些惩戒措施,比如吊销其从业资格等。新媒体从业者也是同理。行业协会,国家新闻发展总署等政府部门,需增强从业者的规范和日常行为的监督,可以定期进行发表文章抽查,如遇到不实谣言,加大对于网络传谣的界定,对于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着,都要进行立法的管理。作为法律,要起到震慑作用,更要落到实处,真正的做的完善立法,严格执法。

    (三)群众增强甄别能力,陶冶情操

    群众作为网络舆情的传播者,受众者,要守住传播的第一道防线,增强自我甄别能力。在面对大量的文章时,需擦亮眼睛,分辨出真实的语句。在不明来源与权威媒体的报道之中,尽量避免相信小道消息或是没有经过认定的信息,选择信任经官方核实之后的文章。当自身未能明确真相的情况下,更是不可以随意传播谣言。

    群众同时需要陶冶情操,使自己远离低俗或是为了抓人眼球的造谣文章,令撰写者丧失群众市场,从而达到净化媒体环境的目的。

    五、总结

    针对当今新媒体下网络舆情现状的分析,产生不良舆情影响有社会风气浮躁,执法成本高,造谣传播成本低等原因。针对这个情况,新媒体从业者要发挥其对于舆情的正确引导作用,遵循职业伦理操守,追寻事件真相,利用文章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群众则需不断提升甄别能力与自身素养,帮助正确的舆情进行规范传播。相信在新闻从业者、媒体协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可以发挥出网络舆情积极的作用,帮助民众了解更真实的新闻,传递更多社会正能量。

    参考文献:

    [1]苏娜.新媒体拟态环境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应对[J].江苏高教,2014,(03):123.

    [2]付业勤,郑向敏.网络新媒体时代旅游网络舆情研究:源起、价值与构想[J].河北学刊,2013,(05):182.

    [3]王晰巍,文晴,赵丹,王楠,阿雪.新媒体环境下自然灾害舆情传播路径及网络结构研究——以新浪微博“雅安地震”话题为例[J].情报杂志,2018,(02):110.

    [4]王允,乌日汗.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内蒙古教育,2018,(24):25.

    [5]杨延圣,左蒙.微语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演变特征[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6,(04):42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3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