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微课与小学“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 |
范文 | 祁加锦 【摘要】音乐新课改提倡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相关文化教学,丰富音乐课堂,拓展、延伸音乐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从微课教学入手,探讨其在小学“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中的妙用,以此丰富音乐课堂,提升教学水平。 【关键词】微课?小学“音乐与相关文化?融合 小学“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科学属性的集中体现,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作用极大。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既能扩大学的音乐视野,又能让音乐核心素养培养落地生根,这也是音乐教学的应有之义。那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呢?笔者认为妙用微课,以微课与小学“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深度融合为抓手,构建一种文化、音乐、审美、历史、音乐史相融合的音乐新时空,促使核心素养在一种更为先进、更为高效、更为开放的半结构化(微课)的状态中落地生根。同时,微课“短小精悍、主题鲜明、情境真实、易于扩充和半结构化”等优势,也正是让学生在“音乐与相关文化”学习中纵横驰骋的最佳“抓手”。 一、借助微课,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 每部音乐作品,不是憑空而成,无缘而成的,它与当时的作者背景、时代生活、人文地理以及当时音乐流派风格是一脉相通、密不可分的。“音乐相关文化”教学与课堂音乐教学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我们在教学时切不可随意穿插,泛泛而谈,喧宾夺主。要根据课时安排、课堂氛围、学生兴趣精准介入,让课堂教学自然顺畅、精彩纷呈,让学生感悟随曲而出,随文而生。那么,如何在教学时,巧妙渗透音乐相关文化背景呢?我们可以借助微课,以微课“短小精悍、主题鲜明、易于操作”的特点,精准介入文化背景,会使音乐课堂丰富、有趣,学生学习兴趣浓烈,使教学内容主次有序,文化传递有张有弛。 比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六单元:中国功夫。本单元主要是欣赏、学唱武术歌曲,传递武术文化。教学时,如果一味的以欣赏,学唱为主,学生就会疲劳,索然无味。一味的介绍武术文化,又会导致相关文化喧宾夺主,占用课堂时间。如何做到有张有弛呢?我曾尝试课前武术文化微课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课中播放微课《嵩山少林寺》场景,边欣赏歌曲《少林、少林》。当学生欣赏疲惫时,再借用微课介绍中国功夫的流派,最后,当学生兴趣高涨时,再学唱《中国功夫》。这种微课介入教学法既达到了欣赏、学唱歌曲的教学目的,也让学生领悟了中国功夫文化的真谛。 二、妙用微课,感知音乐的时代意义 音乐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包含着特定的人文情怀、社会面貌,具有巨大的时代意义。它能够引发一场时代洪流,启迪人的心智,鼓舞人的士气,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在课堂中,如果对音乐作品只进行识谱、欣赏、演唱等内容讲授,音乐教学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启迪学生心智,难以熏陶学生情怀,也难以提升学生素养。唯有妙用微课,通过微课视听效果,直观、清晰、生动再现时代背景,使音乐教学过程情境化、形象化、趣味化,使学生身临其境,丰富情感体验,准确理解歌曲内容、深刻理解音乐相关文化知识,扩大学生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审美和鉴赏能力。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一首反映中华民族抗争精神的音乐史诗。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略、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为了鼓舞民众、振奋精神、奋起抵抗,此作问世。教学时,如果一味的识谱、欣赏、演唱歌曲,学生是很难领会国歌真谛的。如果通过微课,适时、适宜地播放国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会使学生振奋精神,精准把握歌曲灵魂,增强爱国主义精神的。 三、依托微课,拓展、延伸音乐作品 音乐是一种多元文化和多种艺术相渗透、融合的艺术,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最能诠释音乐的内涵和外延。在小学“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时,教师要紧扣音乐的多种艺术和多元文化,助力音乐教学,拓宽音乐内涵,加深对音乐外延的解读。而日常教学中,由于教师能力所限,多以机械、单一的穿插音乐的其它文化,这种教法使得音乐与其它文化相互割裂,支离破碎。那么教学时,如何更好拓展与延伸音乐作品的内涵呢?笔者认为可以依托微课,把音乐与相关文化相互融合进行教学。 比如,音乐与舞蹈的微课融合。以《那达慕之歌》一课,该课教学目标学唱歌曲。可是单纯的音乐学唱,学生总是索然无味,兴趣不高。于是,教学时,我通过微课重新构建教学内容,融入蒙古族舞蹈元素,视听结合,学生边看舞蹈视频,边学歌曲,耳目一新,兴趣剧增,课堂效果极佳。 总之,传统的音乐教学已不合时宜,唯有灵活利用微课,丰富音乐课堂,拓展音乐内涵,方能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 本文系2019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微课与小学“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深度融合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9]GHB165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