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古诗词教学的三个重要“走向”
范文

    孙会敏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认真解读文本,精心选择内容,确定每首古诗词的教学目标,通过适当的学习方法策略,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所创造的美妙的艺术境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一、理解与传承

    在古诗词教学中,一些教师根据古诗词文字表达上的特点,采取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参考词语的注释掌握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适当地调整古诗词的语序,理解这首诗每一句的意思,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古诗词的意思说一说。这种把古诗词转化成白话文的教学方法,虽然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教师没有把握古诗词在教材中的学习定位,没有达到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有鉴于此,古诗词教学,要从简单的理解字词句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用语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要求是“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根据这样的目标要求,学生学习这首古诗时,如果只关注字词句的理解,就会将“登高”简单地理解为“登上了高高的地方”,将“遍插茱萸”简单地理解为“满身都插上了茱萸”。实际上,在这首古诗中,“登高”“插茱萸”是集中体现王维故乡重阳节风俗习惯的代表性活动,最能体现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是落实课文语文要素训练的有效抓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人们在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插茱萸”又有什么用意。学生了解到古人“登高”有避灾、山岳崇拜、辞青和“插茱萸”可以避邪求吉的用意之后,就能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怀乡思亲之情,进而明白“家”“亲人”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义,这样就达到了傳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目标。二、单篇与整组

    在教材中,多是两首或三首古诗词安排在同一篇课文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常常是逐篇逐篇地进行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关注的只是字词和整首诗词的理解,忽略了文化的传承。统编教材在古诗词编排上的明显特点是成组出现,相互之间在可表现的主题上有鲜明的共性,这样便于教师以主题教学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能够有效扩展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如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这篇课文,选择的古诗是《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从诗的题目也能够看出三首古诗的共同主题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一首古诗接着一首古诗地学习,学生虽然也能够从每一首古诗中了解某个传统节日的一些风俗习惯,但是这些风俗习惯处于零散状态,不能集中指向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学习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分别从三首诗中找出体现节日风俗习惯的内容,如《元日》中的燃爆竹、贴春联等,《清明》中的踏青、远游、祭祀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登高、插茱萸等,学生通过这些已经积淀在中国人心中的风俗习惯,就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这些风俗习惯在相应的季节里自然就打上了时令的烙印。这就是成组的古诗词与单篇古诗词学习的区别。三、课内与课外

    古诗词学习是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步,如果仅限于课堂上学习的一些古诗词,就难以走向厚积薄发的前方。因此,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教材中安排的一些篇目,还要将课堂学习有序地向课外拓展延伸,使学生在课外也能够自由徜徉在古诗词的积累、理解、欣赏等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

    如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这篇课文,所选的三首古诗的诗句中都出现了一些动物,还出现了生动的画面感。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形进行拓展延伸,按照主题的方向,让学生在课外再选择一些描写动物的古诗词进行积累。

    总而言之,古诗词教学,教师要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目标出发,引导学生尽情吸收古诗词的营养,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5: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