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情理交融,让古诗词教学更有效
范文

    沈黎辉

    [摘 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目前,小学古诗词教学课堂存在或重理淡情,或重情淡理的现象,导致古诗词教学或跌向难度的深渊,或陷入肤浅的泥潭。其实,古诗词本身就是情与理的融合体。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开掘出它的丰富意蕴,使情趣和理趣交相辉映,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诗词教学;情理交融;内在价值;情趣理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2-0027-02

    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先生指出:“好的语文课应该有两种趣味:一种是情趣,一种是理趣。”情趣,就是源自真情的感动;而理趣,就是要能形成深切的感悟。而当下的古诗词教学,往往一味关注诗词的情趣或者理趣,忽略了情理之间的交融,错误地肢解了文本之间的内在价值。一、重理淡情,古诗词教学跌向难度的深渊

    很多教师认为,古典诗词原本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在语言表达习惯还是在创作立意上,都与当下的文本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古诗词教学就应该展现出一定的深度,否则就无法真正触及诗词的本质。陈先云老师曾经说过:“难度偏大,已经成为当下小语界古诗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妨让我们看看下面的案例。

    一位教师执教《游园不值》一诗,分三步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步,从学生较为熟悉的《寻隐者不遇》入手,揭示出古诗创作的独特密码。第二步,组织学生运用互文阅读的方式,破译这首诗蕴藏的内在秘妙。如,教学“苍苔”一词,教师并没有止步于出示图片、明确外形的情况,而是先后出示了这些诗句:“1.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2.春来不是人慵扫,为惜苍台亲落花;3.白昼重门寂,苍苔古殿深。”引导学生理解“苍苔”所承载的孤寂、幽静之意,突出其隐逸细微的意象。接着,“屐齿”一詞的教学也如出一辙。随后,开启了一轮“悟诗”环节。教师先让学生找出这首诗的诗眼。在学生胡乱猜测一番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诗眼确定为“关”字,并相机出示:“关=不值。”让学生理解诗中的句子分别为“关”之缘由、“关”之状态、“关”之结果。这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显然是有很大难度的。第三步,聚焦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感悟诗歌的意蕴。这一环节,教师将理趣演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首先,出示“唐诗尚情,宋诗尚理”的句子,并以苏轼的《题西林壁》、杨万里的《小池》等宋诗作为范例,概括出宋代诗歌在表达主旨上富含哲理的内蕴。其次,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这首《游园不值》,说说哪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还出示了陆游的《马上作》,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对比的方式,说说《游园不值》最后两句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并对它们表达的深刻哲理展开教学。

    如此教学,明显过于注重理趣,而严重疏远了情趣。在教师一环扣一环问题的引领之下,学生只能忙于应付、疲于奔命,直接断开了学生与诗歌灵动对话的渠道。清末著名学者梁启超说:“趣味乃活动之源泉,生活之动力。”没有了趣味,语文课堂也终究会失去活力。因此,对古典诗词的教学,追求有情有趣、情意绵长的境界是应有之义。二、重情淡理解,古诗词教学陷入肤浅的泥潭

    关注情趣,并不是漫无边际地乱联系。很多教师为了营造课堂氛围,追求所谓的热闹,常常在古诗词教学中玩了很多花样,设置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但都未能与诗歌的内核接轨,导致诗歌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笔者曾经聆听一位教师执教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首先,教师组织学生朗读古诗,并用多媒体出示了这样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

    各不同。”要求再次学生朗读。很多学生不明其意,朗读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门。其次,在阵阵笑声之后,教师开始了引导:“苏轼在这首诗中所说的‘远近高低各指什么呢?”这样,使学生意识到这四个字分别代表了观察庐山的不同视角。其三,教师引导学生从上一句中提炼出了“横”与“侧”两个角度。其四,教师扩展学生思维,让他们深入思考还可能有怎样的角度。学生分别罗列出了“东南西北”“上下左右”,甚至“春夏秋冬”等不同层面的视角。其五,教师组织学生对原诗进行了修改“横看成岭侧成峰,东南西北各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上下左右各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最后,教师又运用类似的方法,并出示“不识_______真面目,只缘__________”,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性填空。学生的答案不一。

    这样的一节课可谓妙趣横生、情趣盎然,学生经历了读诗、解诗、改诗的历程,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和自豪。但冷静思考,我们发现这样的课堂缺乏思维的深度,缺少深层的体悟。《题西林壁》原本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的名诗,在教师的“教唆”之下,被改得面目全非,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三、情理交融,古诗词教学走向融通的高效之道

    古典诗歌的教学不仅要注重情趣,也要注重理趣,讲究的是情趣和理趣之间的交融。只有在深度理性烛照下的情趣,才能激发学生解构诗歌的兴趣;只有在情趣基础上的理趣,才能促发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只有在两者相映成趣中,古诗词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那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如何统整情趣和理趣,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呢?

    笔者以《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的教学为例来谈一谈。

    师:这首词语言浅显而质朴,但描绘的乡村生活却显得宁静而悠远。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其独有的味道、内在的情感和意境之美呢?请大家闭上双眼,聆听老师范读,用心感受这一幅美妙的村居图。

    生1:我感受到了这样的乡村生活是幸福的。

    生2:我觉得这样的乡村生活是悠闲的,更是温馨的。

    师:在这首词中,谁的生活是最幸福的?

    ……

    师:这样的老两口,吃饭、穿衣都不愁,欣赏着美景,品尝着美酒,享受着美好的生活。他们彼此之间会说些什么呢?

    生:老翁会说,你看看我们的小儿子多可爱啊!整个人一直卧在那里,小腿还一直在晃动着呢!

    ……

    师:是啊!这老两口带着微微的醉意,亲密地交谈着,这种状态用作者的话说,是——

    生:“相媚好”!

    师:谁有不同的见解吗?

    生:我认为小儿子才是最幸福的。词中写小儿子的 “卧”字最让我难忘。

    师:“卧”是什么意思?你做一个动作看看。(该生在教师引导下做了前趴状)

    师:词中所描写的只是一个静态的画面,你觉得小儿子还可能会怎样“卧”呢?

    生:我觉得还可能是仰卧,也可能是侧卧。

    ……

    教学至此,学生已经全部都沉浸在词作的意境之中。他们一边诵读着辛弃疾浅显质朴的语言,一边想象着诗词内在的真实意境,将原本无声无色的文字转化为真切可感、绘声绘色的画面,还原了词人想要描绘的生活图景。这样的诗词教学不仅极富情趣,而且也深含理趣,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入境、会意、融情、悟理,真正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古典诗词本身就具有鲜活的情趣和深刻的理趣,是情理交融的文学体裁。因此,对古典诗词的教学,我们要不断地开掘出它的丰富意蕴,使情趣和理趣交相辉映,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责编 韦 雄)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07:20